巴楚镇是巴楚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机关驻地,是巴楚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北路要道。总面积22.4平方公里,镇辖六个社区居委会,一个镇办农场。人口33374人,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4875人,占74.5%,汉族8376人,占25.1%,其余为回、满、哈、柯尔克孜等民族。全镇主要以商业、手工业、建筑业为主,有部分农业和养殖业。年末牲畜存栏10700头(只),育肥出栏商品畜7576头(只),家禽存栏42691只,育肥出栏11091只,养鸽达100000余只。有农贸市场5处,占地120亩,设有牲畜、木材、蔬菜等巴扎。星期日为集市日,赶巴扎人数达5万余人。有小学6所、教职工252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有医院及私人门诊30余家,病床位200余张。镇区内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全,鹿茸加工、卤鸽加工、巴楚蘑菇深加工、红枣基地建设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正在发展壮大之中。
".。 |
色力布亚镇位于县人民政府驻地西南84公里处,巴莎公路中段,周边与麦盖提、岳普湖、伽师等县及农三师三个团场毗邻,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北路要道。1984年改为色力布亚镇。镇辖1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主要有维、汉、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以维吾尔族居多。交通便利、民族手工业发达,商贸流通业繁荣,是闻名遐迩的南疆四大农村集市之一。该镇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年末牲畜存栏60000头(只),育肥出栏商品畜35000头(只),家禽存栏120000只,育肥出栏67200只。实现农业总产值9236万元,人均收入1767元。该镇集镇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各类经销商店187处,摊位1543家,“巴扎日”人数达10万余人,贸易额400万元以上。有民族中学1所,小学13所,中小学学生93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文化中心、文化站、广播电视转播站、敬老院、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切实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
阿瓦提镇位于县境西南部,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镇。东南隔叶尔羌河与麦盖提县相望,南、西两面分别与莎车县、岳普湖和牌楼农场接壤,北面与英吾斯坦乡毗邻。
全镇辖 20 个村民委员会, 2 个居委会,共 67 个村民小组镇有 4504 户,共 19600 余人。 阿瓦提镇土壤结构为沙壤土,水源较充足,靠近苏克恰克引水渠,适宜种植蔬菜等农作物。全镇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特产甘草,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有耕地面积 6.2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 3.4 亩。 为寻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实现该镇富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该镇认真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在镇中学开设了 5 个手工班、 2 个缝纫班、 1 个木工班、 1 个编织班,计划年内增设 1 个理发班、 1 个烹饪班、 1 个修理班。镇政府每年拨 5 万元作为培训经费,并从社会招聘设计人员 1 名,专业技术老师 2 名任教。目前,该镇重点加强手工编织班的培训力度,除招收学员外,还面向全镇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和培训此项实用技术。目前已开设 5 个培训班,学员达 300 余人。编织的女式手提包,深受市场青睐,销售情况良好。该镇计划 2006 年底培训 3000 名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力争 2007 年手工编织实现产值达到 1200 万,纯利润达到 300 万元,切实将这一手工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 |
巴楚县辖乡。1950年以后相继修建了三岔口运输站、养路段、交通管理所、石油站、兵站等单位,1971年成立公安派出所,1984年设三岔口镇。位于县城北,距县城21公里。面积500平方公里,人口0.04万,主要有维吾尔、汉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74.6%。最高气温达43℃,最低气温-25℃。镇中无水源、田园,居民饮水、粮食、蔬菜、副食品依靠巴楚镇及外地供应。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和石膏。主要经济来源为采石及第三产业。314国道和2959省道在镇中交会,是南疆公路中途大站。日均过往车辆达1 000辆以上,过往旅客超过2 000人,日均住宿近1 000人。设有旅社41个,大小饭店68个。 |
恰尔巴格乡位于县境东部。东至吾库麻扎山与农三师五十一团、五十二团、四十四团场接壤,南与农三师四十九团、工程团、小海子水库连界,西与多来提巴格乡相邻,北抵乌(鲁木齐)喀(什)公路与三岔口镇相望。村民集中在喀什葛尔河和巴图公路沿线居住。乡政府所在地恰尔巴格村,距县城28公路。恰尔巴格,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花园”,概因此地山峦环绕,风光秀丽而得名。
近几年,恰尔巴格乡将林果业作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依据本乡水土条件,大力发展红枣产业。该乡计划在今明两年内完成10000亩的红枣定植任务,其中今秋明春完成6000亩的红枣定植,明年秋季定植4000亩。 2005年4月招商引资188万,在3村3组新建200亩红枣育苗基地,约200万株,品种均为曾获新疆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的灰枣,成活率达90%以上,目前长势良好。 恰尔巴格乡为加快畜牧业发展,从解决饲草料平衡入手,进一步加大饲草青贮能力,提高贮藏量,采取奖励机制,鼓励农民自建青贮窖,并给农户补助2吨水泥。按照15%的增长速度,计划三年后使青贮窖达到2000座以上(永久型800个,简易型1200个),青贮黄贮饲料完成10.3万吨,使该乡草畜逐渐趋于平衡。 该乡还注重科技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物民种养殖的水平。
".。 |
多来提巴格乡位于巴楚县城东部2公里处的城乡结合部,总面积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万亩。
2004年以来,全乡共创建“五好”村党支部11个,安全文明村9个,标准化小康居民点44个,“十星级”文明户1180户,“五好”家庭3587户,共有奔小康示范户898户。20个行政村做到里村村通水、通路、通邮、通电,做到了广播喇叭进村入户,阵地建设标准化,农村“五一”工程规范化。
".。 |
巴楚县辖乡。1949年属巴楚镇,1950年属城镇一区,1954年属多来提巴格区,1967年改为管理区,1971年成立阿纳库勒公社,1984年改乡。与县城毗连,面积1 000平方公里,人口1.4万,有维吾尔、汉、回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98%。省道2959线从乡中部穿过。辖阿拉格尔且克、墩买里、阿恰勒、库木博古孜、曲许尔盖、结然塔拉、博孜买里、诺尔贝希、拜什吐普、果勒买里、昆其买里、开勒坪博孜、胡木旦贝希、塔拉硝尔14个村委会。北部为荒漠沙丘,南部为绿洲。喀什噶尔河故道由西向东流境。境内有阿纳库勒、卫星、阿吉根等3座中小型水库。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自然资源主要有甘草和罗布麻。 |
夏玛勒乡位于巴楚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全乡8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00余人。全乡总面积8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抓党建、保稳定、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工作重点,抢抓发展机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全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2004年该乡牢固树立“深化改革创市场、调整结构求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优化结构,调整布局,配套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和企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粮食、棉花、畜牧、林果、设施农业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夏玛勒乡农场良棉繁育基地共有棉田3200亩,品种为中棉35、中棉43原种,全部采用高密度栽培模式,平均亩产皮棉160公斤以上,是该乡的优质高产示范棉区。 夏玛勒乡开心果基地建于2004年4月,种植规模1700亩。其中:2004年定植200亩(4400株),2005年定植1500亩(33000株)。目前,开心果长势良好,初具规模。 獭兔养殖场位于夏玛勒乡4村,建于2005年初,前期投入资金34万元,现有专业技术管护人员6名,养殖场房10间、占地500余平方米,有獭兔1100余只。除此之外,还有饲料场地7亩,建有占地4亩、能够容纳3500只兔子的标准化饲养棚圈。为扩大养殖规模,该乡在发展獭兔产业上采取“养殖场带农户”的模式,即由养殖场向农民统一发放母兔并按每只25元的价格回收商品兔,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獭兔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第一批500只母兔已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 |
阿克萨克玛热勒乡地处巴楚县城西南,距县人民政府驻地48公里,省道215线贯穿乡境,与农三师48团毗邻。总面积1147平方公里,人口25565人,主要有维吾尔、汉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3317人,占90%;汉族2448人,占10%。1984年改为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全乡有20个行政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为主。该乡是巴楚县经济发达的乡镇之一。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亿元,人均收入1800元。主要以粮、棉、畜为主,后续林果产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2100吨、棉花产量20万担;农区畜牧业发达,主要有西门塔尔牛、黑白花牛、刀朗羊、波尔山羊以及鸡、鸭、七彩山鸡、珍珠鸡等家禽特禽。年末牲畜存栏59680头(只),出栏商品畜28000头(只),家禽特禽210000只;现已形成乡、村、组良种繁育站、繁育户和家家户户养畜的整体发展格局;林果面积已达3万余亩,主要有优质薄皮核桃、红枣、杏等。有丰富的胡杨、红柳、甘草、罗布麻、大芸等植物和药材资源;其境内特有的绿色野生羊肚菌蘑菇,是当地的名特产。该乡集市占地300余亩,有各类商店180余,商业摊位1000多个。每逢集市日,赶巴扎的人数达3.1万人。
".。 |
阿拉格尔乡位于巴楚县西南方向,距县城77公里,巴莎公路从乡政府门前经过,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35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000亩,人均耕地3.3亩,全乡有20个行政村,5007户22316人,其中农村人口21726人。劳动力7152人。现有党支部28个,党员746名。
乡机关设“五室一部”既:党政办、党建办、政法-办、农业农村经济办、社会事物及精神文明办、武装部。全乡下辖21个站所社,20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 |
“琼库恰克”译成汉语为深坑之意。该乡位于巴楚县城西南部,距县城105公里,与伽师、岳普湖两县接壤,省道215线横穿乡境内中部。全乡25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655人,户数8147户。全乡总面积12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9万亩。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瓜果、蔬菜等。
2003年该乡遭受地震灾害,乡党委、政府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胜利。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大灾之年夺丰收,各项事业篷勃发展的奋斗目标。乡-朱准平同志也因此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6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同志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 该乡按照“主攻畜牧业,壮大林果业,提升劳务经济,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面积,提高单产。大力扶持畜牧业、林果业,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全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 琼库恰克乡巴尔楚克小刀厂于1993年由个体户艾买提?色依提投资建立,2002年正式挂牌,总投资12万元,职工13名,注册了巴尔楚克商标。目前可加工20多种各式各样的小刀,通过乌洽会宣传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体现了民族特色手工艺的优势。每年免费培训学员30余名,年制作小刀1万支以上,纯收入7万余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小刀厂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民族手工艺者自发成立小刀协会,严把小刀质量关,努力打造品牌。计划再投入30万元每年免费培训员工100名以上,加大传统工艺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扩建小刀厂规模,使小刀制作量达到2万支,纯收入达15万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巴尔楚克小刀形成品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快民族工业发展。
".。 |
英吾斯坦乡座落在闻名遐迩的叶尔羌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全境站地面积309.7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海拔1100米,由民生渠分流灌溉全境,乡民大部分居住在巴莎公路南北两测。
乡辖19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人口21000人,31个支部,826名党员。 全乡有耕地6.5万亩,摞荒地11000亩,人工林21840亩,果园16000亩,野生甘草37800亩,主要干渠有5条。 英吾斯坦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和林果业兼营的农业乡,主要种植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