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中宁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中宁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中宁县辖乡。1958年设宁安公社,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1980年设宁安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城周围。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1.3万。包(头)兰(州)公路、中(宁)东(华)、中(宁)鸣(沙)、宁石公路纵横乡境。辖白桥、城关、郭庄、石桥、殷庄、朱营、新胜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理、铁合金、机砖、果品等厂。农业主产小麦、水稻,兼产蔬菜、枸杞。
中宁县辖镇。1955年置鸣沙乡,1958年改鸣沙公社,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1公里。面积31.2平方公里,人口1.7万。2801省道与中(宁)鸣(沙)线交会于此。辖黄营、薛营、鸣沙、养马、二道渠、五道渠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毛纺厂、塑编厂、绒线厂、地毯厂等,仿古地毯大量出口中东国家,是全区对外贸易拳头产品。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兼产西瓜,特产龙骨、发菜。安庆寺永寺塔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宁县辖镇。1955年置关帝乡,1961年改关帝公社,曾更名反帝公社,1983年恢复原名,1986年建石空镇。位于县境北部,与县城隔河相望。距县府8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1万。包兰铁路过境并设站,109国道与迎永公路于境内交会,黄河公路大桥飞架南北。辖张台、倪丁、太平、新桥、史营、王营、关帝、黄庄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太平、倪丁村主产优质红枣。
中宁县辖乡。1955年置新堡乡,1961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东方红公社,1980年改称新堡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府2公里。面积33.6平方公里,人口1.6万。银(川)平(凉)公路横穿境内,新水公路与县城南环路连接。辖肖闸、宋营、毛营、吴桥、刘庄、南湾、盖湾、刘营、新堡、创业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兼产枸杞、油料、苹果。
恩和镇位于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下辖:

640521104200 122 秦庄村

640521104201 220 上庄村

640521104202 121 恩和村

640521104203 220 沙滩村

640521104204 220 刘桥村

640521104205 220 华寺村

640521104206 220 朱台村

640521104207 220 曹桥村

640521104208 220 河滩村

大战场镇属于古丝绸之路的一段,是由中原进入边塞的交通要道,古时常有商队来往,其地名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宋代元丰五年。这里曾经森林茂密,草长莺飞,后因历代的战乱和采伐,加之腾格里沙漠的不断侵袭,这片土地逐渐荒漠化。马玉明口中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就是30年前大战场地物风貌的真实写照。

  自1983年大战场作为移民吊庄开始建设,特别是移交属地管理以来,中宁县加大了大战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自治区各项惠民政策的强力保障下,大战场成为中宁县最大的扬黄灌区、最大的劳务输出乡镇、第二枸杞大乡,还成为周边最大的农产品、畜产品集散中心。

  大战场镇作为一个吊庄移民乡镇,从最初只有固原、西吉等地搬迁过来的移民户,发展到现在有来自14个省、区,58个县市的群众一起生活。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是土地肥沃、林网纵横,以农、畜、林业为发展主线,以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为主的特色产业使大战场人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舟塔乡地处中宁县城以西,是名副其实的枸杞之乡。全乡现有农户6602户,总人口28175人,在册耕地面积2.5万亩,其中仅枸杞种植面积就达2.2万亩,人均0.8亩。枸杞和畜牧产业是舟塔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两大支柱产业。预计今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66.6元,同比增长8.5%。
白马乡因乡境内白马寺得名。1955年,置白马乡。

1958年,撤乡并入鸣沙公社。

1961年,析建白马公社。

1984年,复置白马乡。

2007年,将北部跃进、新田2村划归青铜峡市。

白马乡位于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下辖:

640521201200 220 白马村

640521201201 220 朱路村

640521201202 210 白路村

640521201203 220 三道湖村

640521201206 220 彰恩村

 余丁乡距中宁县城西北15公里。下辖6个村,62个村民小组,共15443人,耕地17756亩。该乡北部多为丘陵地带,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储量丰富,铁、锡、铜、金等金属也有一定储量。

经济建设

  该乡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工农业发展突飞猛进。该乡党委被中卫市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乡6个村党(总)支部全部达到“五个好”标准。

 喊叫水乡地处中宁县东南部,全乡总面积12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285万亩,有2.9023万人。

  喊叫水乡自2004年划归中宁县管辖后,无论从农业生产上,还是干群思想观念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硒砂瓜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该乡的第一大产业,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彻底拔“穷根”的一项产业,2006年,预计该乡工农业总产值达41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0元,同比增长29%。硒砂瓜收入达1400多万元,全乡人均来自硒砂瓜的收入达300元以上。

徐套乡位于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下辖:

640521205200 220 小湾村

640521205201 220 李士村

640521205202 220 红柳村

640521205203 220 原套村

640521205204 210 徐套村

640521205205 220 白套村

2005年5月,自治区农垦集团在渠口农场区划范围内成立了太阳梁移民管委会,辖区面积共47.46平方公里。目前,太阳梁移民区共安置搬迁移民4882户21155人。2016年7月,太阳梁移民安置区正式移交中卫市中宁县管理。新设立的太阳梁乡政府驻地设在原太阳梁移民管委会旧址。设置乡建制后,太阳梁乡将强化生态移民的社会管理,有利于改善辖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效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建制沿革编辑

2005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集团在渠口农场区划范围内设立了太阳梁移民管委会,辖区面积共47.46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5月,太阳梁移民区共安置搬迁移民4882户21155人。

2016年7月,太阳梁移民安置区正式移交中宁县管理。设置乡建制后,太阳梁乡将强化生态移民的社会管理,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3]

2017年2月8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中卫市中宁县太阳梁移民区设置乡建制和管理机构,设立“太阳梁乡”。[4]

2017年11月16日,中宁县太阳梁乡正式挂牌成立。[2]

地理位置编辑

太阳梁乡地处中宁县和青铜峡市交界处,属卫宁平原扬黄灌区,面积51.3平方公里。[2]

人口民族编辑

太阳梁乡所辖7个行政村,其中有5个贫困村,涉及贫困群众1830户、8106人,占该乡总人口的近四成。总人口21155人。

 长山头农场始建于1978年,地处中宁县与同心县交界处,位居中宁县境内。中宝铁路、109国道,中郝高速公路,从农场经过,交通运输道路四通八达。一年四季春夏多风,秋冬干燥,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干旱严重,昼夜温差大。在自治区、农垦局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农场几代人30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打下了稳固的基础。随着中央、自治区惠农政策的扶持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农场农业经济稳步增长,职工收入进一步提高,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农场土壤形成复杂多样,土地面积10.2万亩,其中:耕地3.8万亩,林地2万亩,湖泊湿地4.8万多亩,枸杞园5000亩,苹果园2000亩。耕地全部林网配套。从2000年全场耕地实行了长期承包制,全场总人口8672人,其中移民3370人。辖区管理机构健全,农场有6名场领导,9个科室,10个农业队,7个公司、医院、黄河水灌溉站、农贸市场办公室、番茄产业办公室和畜牧兽医站。有管理干部、技术人员100余人。

  二、土质情况

  农场耕地分岸地和滩地,岸地主要是淡灰钙土、沙壤土,部分白僵土。滩地以淤灌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主要种植以玉米、小麦、大麦、葵花、枸杞、番茄等。

  三、水源状况

  种植作物灌溉主要靠固海扬水灌溉,干渠、支渠排灌畅通。农场境内地下水贮存较为丰富,井水灌溉作为补充,试搞滴水灌溉工程。

  四、气候条件

  农场境内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雨量稀少,年降雨量140~279毫米,蒸发量大,平均蒸发量2387毫米。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1倍。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以上。年均气温5=9.2摄氏度,≥1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3200~3400摄氏度。无霜期长163——183天。昼夜温差大,4—10月均温在17—18摄氏度之间,昼夜温差10摄氏度以上,6—9月夜温平均14——15摄氏度。7月份最高温度36摄氏度左右,本地区属季风性气候特点。自治区划分为宜果区域范围内(属宁夏中部干旱地带)。

 宁夏农垦国有渠口农场位于中宁县和青铜峡市之间,西靠接贺兰山余脉东麓,东临黄河,“109”国道、包兰铁路横贯农场南北,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全场占地总面积52万亩,其中有耕地6.1万余亩(含太阳梁1.6万亩),湿地40780亩,丘陵、荒漠草原约40万亩。总户数4762户,总人口2万人,其中青铜峡库区移民约7500人(属农场原居民),太阳梁生态移民9000人,南部山区自流移民3500人。农场在职职工1282人,退休职工1200多人。常住人口、占地面积均为全垦区第一。

  近年来农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品牌知名化和市场外向化,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常抓“一个工程”建设。

  近年来农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品牌知名化和市场外向化,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常抓“一个工程”建设。

  “三大产业”

  一是以制种玉米为支柱的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农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建立长期、稳定、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玉米、水稻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改变生产不成规模,产品批量少,在经济上无法构成优势的现状。农场近几年玉米制种面积始终都能保持在5000亩以上,为农场增效,职工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我们依托渠口果汁厂这个龙头企业和中宁县枣园圆枣这个品牌优势,采取资金补贴政策,鼓励职工扩大高酸苹果种植面积和红枣种植面积,全场现有园林及林业面积16484亩,其中:苹果3812亩,枸杞284亩,其他各类水果2596亩,桑树1105亩,林业8687亩。

  三是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建设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现已在万亩湿地围坝18公里,动用土方22万余方,旅游区在建工程十处,建筑面积1千余平米。其中:房屋10间,310平米;鸭舍1栋,200平米;码头3个,100平米;凉棚及凉亭13处,修建景观大道,极大的方便人员、车辆的出行。2008年新增养殖水面6500亩,投放鱼苗100万尾;其中粗养池塘6处5000亩,半精养池塘1处500亩,大水面养殖1000亩,垂钓区2处,水上观光区1处。新购进游乐快艇2 艘,脚踏船8只。

  “一个工程”

  “一个工程”建设。就是小城镇建设和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现已在全场规划新建小康村3个,原地翻建1个,新建住宅350余套;利民家园建4层住宅楼7栋,已有4栋交付使用,下剩3栋6月30日前交付职工,建筑面积共计21864平方米,安置职工236户;利民商业街建商居楼4栋,商业铺面69个,营业面积7158.5平方米。另规划建设兴渠嘉苑4栋,128套,基础开挖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