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初有一次洪水泛滥,大批饥民流落于此,适逢一只粮船经过,船主将全船粮食分给灾民。此事传到朝庭,皇帝非常感动,传旨赐封粮船船主为“济民公”,分粮之地为“永安”,后来这里建起圩场,称“永安圩”。[详细] |
因该居委会设立在横布社区,故名。[详细] |
相传清初有一次洪水泛滥,大批饥民流落于此,适逢一只粮船经过,船主将全船粮食分给灾民。此事传到朝庭,皇帝非常感动,传旨赐封粮船船主为“济民公”,分粮之地为“永安”,后来这里建起圩场,称“永安圩”。[详细] |
此地原为河边小岛,常罹水患,居民以树枝为材料修堤拦水,水退后满地树杈,故取村名为“横杈”。此地又历为永安沙浦横渡渡口,“槎”“杈”同音,于是改作“横槎”。[详细] |
元末明初吴姓居民从南海县水藤村来此建村时,因村坐落于山岗下,山上树木葱郁,望之蔚然如夏日高长的芃芃绿装,故命村名“夏岗”,后改夏江。[详细] |
宋咸淳年间建村时称“宝草”,后取“大片草泽上的村落”(“甫”的意思是大之意),而改村名为“甫草”。[详细] |
因村委会设立在江溪村,因村庄背靠山岗,西临溪水,故名。[详细] |
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属高要县第四区;1953年,属高要县第九区岐溪;1955年3月,属永安区岐溪乡;1958年3月,属高要县广星人民公社三团;1959年7月,改称苍南大队,属永安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称苍南乡,属永安区公所;1986年,改称苍南村,属永安镇;1988年3月,从高要拆分出来,属鼎湖区永安镇;1989年,改称苍南管理区;1998年10月,改称苍南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
地近西江北岸,背离江面,是为“背水”。清顺治年间形成的的贝水圩,圩市交易讲究货币财贝,“背”、“贝”同音,故渐称名为“贝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