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在明朝时属静海县,清道光十二年属天津县。 当时虽在津城东南,但系荒野,杂草丛生,只有紫竹林、芦家庄、马家口等零星村庄。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南市和新兴街地区外,均相继沦为租借地。 1919年收回。 1941年日本侵略者吞并了英、法租界,先后改称极管区和兴亚一、二、三区。 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 1949年天津解放后。 于1952年改为一区和五区。 1956年改称和平区和新华区。 1958年原新华区全部及城厢区、河北区一部分归并到和平区。 1960年将原城厢区、河北区并入部分划出,形成现今辖区范围。 |
区内大直沽,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有近800年的历史,故俗称“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早年海河以东的地区,大部分为洼地,聚落之兴起与产盐有关。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海河一带沦为沙俄和比利时的租界地。 1924年收回旧俄租界,改为特别三区。 1931年收回旧比租界,改为特别四区。 京山铁路以北地区,分别划为天津县乡区四、五两所。 1939年特别三区、四区合并,称特别三区。 1942年乡区四、五两所合并,称第四区。 1945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 1952年调整区划,四区、五区合并,称第四区。 1956年1月1日,第四区更名为河东区。 1958年10月7日东郊区(今东丽区)并入河东区。 1962年2月东郊区独立建制。 1966年9月河东区改称东风区。 1968年1月复今名。 1985年1月1日,将原河北区管辖的真理道以南的卫国里、玉山里、欢颜里、王串场新村十七段、王串场新村十八段等地区划归河东区;将原东郊区管辖的万新庄街道办事处界内的万新庄大街、万新庄中街、万新庄二马路、万新庄三马路、春水里、年丰里、同心里等地区划归河东区;将原东郊区管辖的月牙河以东,沙柳北路以西、卫国道(延长线)以南,成林道以北地区划归河东区。 1995年3月14日,将原东丽区管辖的昆仑路以东,贺兰路以西,排污河以南,龙山道以北,松鹤里、松阳里、松林里、松涛里等地区划归河东区。 1999年3月25日,将原东丽区管辖的昆仑路以东,排污河以西,排污河以南,卫国道以北,丽苑太阳城地区划归河东区代管。 |
传说殷周时,总兵李靖驻守陈塘关,哪吒在九湾河闹海的故事就发生在境内陈塘庄一带。 界内的津门古刹挂甲寺,始建于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在此寺奏捷挂甲。 至明清,已形成若干村落,驻军屯田种稻,穿渠引水,被誉为“小江南”。 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发端,商业亦趋兴旺。 天津明末以来,境内村落渐繁,人口不断增多。 1895年区境东北部划为德租界后,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1917年,收回德租界后改为天津特别第一区,以南、以西地区的村落设立乡区二、五所。 1937年,特别第一区改为十区,乡区二、五所各一部分组成六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六区、十区合并统称六区。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建立天津市第六区人民政府。 1955年改称天津市第六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1月更名为河西区。 1966年改称红旗区。 1968年1月复称河西区。 至2006年,经过多次区划调整后形成今貌,沿用至今。 |
南开区区境约在四千年前退海成陆,地势平坦,北高南低。 元代,大批漕粮经三岔口转运入京。 元泰定三年(1326)在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成为“百货交集”之重镇。 明永乐二年(1404年2月11日—1405年1月30日)设卫建城,居民增多。 到清代漕运、盐业、屯田等日渐繁荣,商业、金融业逐渐发展,人口剧增,多来自安徽、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前后设天津特别市,1938年—1945年更迭为一、二、九区和天津县。 1947年8月,天津市将第七区部分辖域划出,增设第十一区。 新中国建立后仍沿袭原行政区划分。 1952年10月更名为第七区,1956年1月1日正式定名为南开区。 1958年9月20日撤销津西郊区,将其12个乡、47个农业社并入,10月将1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5个,并将12个乡、47个农业社合并为2个乡,后改为津西人民公社和卫南人民公社。 1960年1月15日静海县杨柳青人民公社划入,同年3月“政社合一”,将5个街道办事处改为5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14日将津西公社的郭村、张家窝及杨柳青公社的小甸子3个管理区及卫南公社划入和平区,和平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3个人民公社划归南开区。 至此,南开区辖8个城区人民公社和津西、杨柳青两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2年2月1日将农村部分划出恢复西郊区建置,同年10月将8个城区人民公社调整为14个街道办事处。 1966年6月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 1968年1月23日恢复南开区名称。 1981年2月24日将聂公桥以东地区划入河西区。 1984年12月将西青区王顶堤、凌庄子、宁家房子、赵金庄、大园、小园划入南开区。 |
明初属北平府武清县,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成祖迁都北京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清属天津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奥租界和俄租界之一部。 民国期间为直隶省津海道天津县及租界地之一部。 1928年为天津特别市四区、特二区、意租界和特三区之一部。 1937年日本侵占天津后,为四区、五区、八区、特二区、特三区各一部和意租界。 1943年为天津特别市三区和特管区属地。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改为天津市二区和三区属地。 1949年1月天津解放,沿袭旧制。 1952年二、三区合并,称三区。 1956年1月1日改称河北区。 至2000年,经过多次区划调整后,形成今貌。 |
夏属冀州。 周属幽州。 战国时属燕国。 汉属渔阳郡。 隋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涿郡,河以南属河间郡。 唐代,河以北属河北道之幽州雍奴县,河以南属河北道之沧州鲁城县。 宋属燕山路燕山府,元分属武清县、静海县。 明初属北平府,永乐初,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改属顺天府之武清县,河以南属河间府之静海县。 清雍正三年(1725)属天津州,九年州升府,除府治外属天津县。 民国时期废府,属天津县。 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 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为九区公所,河以南为八区公所一部分,属天津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在南运河以北建九区人民政府,7月改为九区公所。 1952年10月九区与八区的一部分合并改称八区。 11月天津县三元村、北辛庄划入。 1955年12月八区改名红桥。 1958年2月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入。 1958年北郊区(今北辰区)西部:东起三义村,南至尹贤村,西至线河、北至汉沟划入。 1962年复划出。 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 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1985年至1990年又在北郊区界内(北辰地界红桥管理)建佳园里、双环村两个居民住宅区,1990年设双环邨街道。 2015年12月,设立和苑街道。 2019年3月,撤销大胡同街道,以原大胡同街道和三条石街道所辖区域,设立新的三条石街道。 2021年1月,区划调整,双环邨街道划给北辰区管辖,名称沿用至今。 |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已有人聚居,当时为燕国辖地。 秦汉时,属渔阳郡泉州县,建有漂愉邑城。 北魏时,属雍奴县。 唐宝元年(742年)改属范阳郡武清县。 北宋时属辽,由析津府武清县管辖。 南宋时(1172年)属金,由大兴府武清县管辖。 明清时代,境内村庄多已建立,永乐二年(1404年)由顺天府天津卫管辖。 清雍正九年(1731年),现军粮城街道办事处、无瑕街道办事处、华明街道办事处一带属宁河县管辖,其余由天津县管辖。 解放初期,由宁河县管辖。 1949年9月,分别属天津县十区和宁河县九区管辖。 1953年5月,划归天津市管辖,建立津东郊区。 1955年5月更名为东郊区。 1958年10月,并入河东区。 1962年2月,从河东区划出,恢复东郊区建制。 1992年3月更名为天津市东丽区,名称沿用至今。 |
西青区境内陆地形成于唐代中后期。 北宋时期是宋、辽两国的交界,明代分属河间府静海县和武清县管辖,清代归属天津府管辖。 1912年改建制为天津县,属直隶省管辖。 1952年天津县划入天津市管辖。 1953年5月撤销天津县,原天津县第五区设天津市津西郊区,驻地李七庄。 1955年6月更名西郊区。 1958年10月西郊区并入南开区。 1962年恢复西郊区,驻地李七庄。 1971年区驻地迁至杨柳青。 1992年3月更名为西青区。 |
早在西周时期即有先民活动。 春秋属北燕广阳郡,战国属燕国,汉属渤海郡,唐、宋属沧州,元属河间府,明袭之,清属天津府,雍正九年划归天津县,光绪元年防守提督周盛传率军在今小站一带屯田练兵,各地移民蜂拥而至。 民国年间属天津县,1948年12月解放,仍属天津县。 1953年5月天津县并入天津市,将原一、六、七区合建津南郊区,1955年5月改名南郊区,1958年9月并入河西区,1961年恢复南郊区建制,1970年北大港区并入南郊区,1979年恢复南郊区、大港区建制,1992年3月改名津南区。 |
宋、元、明属武清县。 清雍正九年(1731)改属天津县。 民国因之。 建国初属天津县第三、第四区。 1953年5月14日,撤天津县,设津北郊区,隶属天津市,辖北仓、宜兴埠等29个乡镇。 1955年6月17日,易名天津市北郊区。 1958年10月10日,区建制撤消,以京山铁路为界,东为兴淀公社,隶属河北区;西为幸福公社,隶属红桥区。 1962年2月1日,复设北郊区。 1992年3月5日,改称北辰区,名称沿用至今。 |
武清是华北平原上最古老的县之一。 古书有载“潞水绕其左,浑河衍其西,北拱神京而层峦叠嶂,南窥潭海而万物朝宗。 当水路之冲衢,洵畿辅之咽喉。”地缘优势显著。 昔号雍阳,古人云: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 雍奴县城在雍奴大泽之北,故称“雍阳”。 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生产、放牧。 战国时期,武清县有广袤千里的雍奴薮,属燕国管辖,“有鱼、盐、枣、栗之饶”。 燕人在今豆张庄镇青坨村西筑长城,绵延百里,至今有迹可寻。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设置泉州、雍奴二县,属渔阳郡。 泉州县城遗址在今黄庄街道城上村北,雍奴县城在今崔黄口镇大宫城村东侧。 雍奴县范围大体在今运河以东,渤海湾以北,香河、宝坻以南的广大地区。 三国时(公元220-265年)属魏国,因汉制。 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国,属燕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县并入雍奴县,属渔阳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为幽州,雍奴县属之。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涿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更涿郡为幽州,雍奴县属之。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规划区域,把全国一百多个不稳定的县重新命名,幽州改为范阳郡,雍奴县更名武清县。 据《郡县释名》中解释:“武清取武功廓清之义也”。 五代十国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仍承唐制。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7年)将燕云十六州割于契丹(辽)。 辽会同元年升幽州为南京,为南京道幽州都府武清县。 辽保大二年(1122年)入于金,属河北东路析津府。 金天会元年(1123年)入于宋,属析津府。 宋宣和七年(1125年)复入金,属析津府。 金贞元元年(1153年)析津府改为中都路大兴府。 元至元八年(1271年)建都大都(今北京)后,改属大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置北直隶北平府,武清县属之。 是年因避水患县治所迁于故城(泗村店镇旧县村西十二里),元卫帅府镇抚衙,今武清城关。 永乐元年(1403年)更北平府为顺天府,武清县属之。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隶天津州。 雍正四年(1726年)改属通州。 雍正六年(1728年)改隶顺天府。 1914年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武清县属之。 1945年属河北省。 1948年12月19日全境解放,属冀中第十分区,1949年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0年11月,县人民政府驻地从武清城关迁至杨村。 1958年10月安次县并入。 1961年6月安次、武清复原制。 1973年划归天津市管辖。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更名为武清区。 |
金朝大定十一年(1171)冬季,世宗皇帝(完颜雍)东巡至此,历览之后对侍臣说:“此新仓镇人烟繁庶,可改为县。”翌年(1172),划香河县东部一万五千家,始立为县。 “盐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意,命之宝坻”。 承安三年(1198)升为盈州。 泰和四年(1204)废州复县。 雍正九年(1731)分宝坻县东南部于梁城所置宁河县。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将宝坻县先后划分为蓟宝三、玉蓟宝、武宝宁、香武宝、玉宝等联合县。 1945年9月30日宝坻县城第一次解放。 1946年1月撤销联合县,恢复了原宝坻县建制。 1949年8月天津专区在永清县成立,不久迁到杨柳青镇,宝坻县属河北省天津专区。 1958年5月改属唐山专区。 1960年4月21日改属天津市。 1961年6月10日复属天津专区。 1962年6月1日,复置香河县。 1970年天津专区改称天津地区,宝坻县属之。 1973年8月1日经国务院决定,将宝坻、武清、蓟县、静海、宁河五县划归天津市领导。 1982年4月改城关镇公社为城关镇(行政镇)。 1983年6月全县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2001年元月,城关、马家店、霍各庄、赵各庄、新开口、石桥、大唐庄、黑狼口、高家庄、口东撤乡建镇(城关乡为城关二镇)。 2001年3月,宝坻撤县设区。 2001年11月,乡镇区划调整,调整后为22个乡镇(其中19个镇3个乡)。 2006年4月,由于撤镇设街,调整为24个街镇(其中16个镇8个街道),2018年,大白街道、口东街道调整为大白庄镇、口东镇。 |
1995年9月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规划提出滨海新区最终向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 2000年1月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滨海新区的建设被列为20世纪影响天津的重大事件。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开发开放将出现新的局面。 2009年11月9日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三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2010年1月11日,滨海新区第一届政府、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挂牌,标志着滨海新区正式成立,名称沿用至今。 |
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置宁河县,辖7里24保。 县治宁河镇。 清光绪六年(1880年)属河北省。 1914年属直隶津海道京兆独立区。 1928年属河北省。 1936年属天津区。 1938年属河北省冀东道。 1940年属河北省津海道。 1948年12月14日宁河县解放,属冀东行署十五专署。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由宁河镇迁至芦台,属河北省天津专区。 1959年1月宁河县并入汉沽区。 1961年6月复置宁河县,属唐山专区。 1962年属天津专区。 1973年8月划归天津市。 2015年10月,依据国务院相关文件(国函[2015]19号),宁河县撤县设区,更名为宁河区,名称沿用至今。 |
据历史文献记载,静海乃退海之地,三千多年以前,尚属泽乡,西汉置东平舒县。 金明昌四年(1193年)置县,取名“靖海”以求安定太平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为避讳“靖难”改“靖”为“静”,静海以此定名,称静海县,2015年改为静海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