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社硎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社硎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相明代谢氏为避兵乱,定居该地,垦田溪边,取名“谢墘”。清朝初期(1644-1775),谢姓渐衰,有凤山豸硎人迁居于此,因“谢”与“社”莆田方言同音,又取自己原籍地豸硎中“硎”字,合称“社硎”。
清朝末期,莆田社会动荡,莆田市涵江区塘西村两位兄弟流落到谋生,并开山耕种,后繁衍成村,为纪念祖居地称塘西,故取名塘西村。
明朝中期(1435-1572),郑(月逐)叟来湖洋肇基时,因聚落分布在山形似砚台,初名乌台(古地图称乌台),因在山峰上叫湖峰,后村民取谐音叫乌头,遂以乌头为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厝洋和象溪的黄洋合拼成一个乡,各取一字,叫湖洋村,后厝洋、黄洋分出,湖洋两字延至现在,但外乡人都叫湖洋为乌头。
相传明朝时期,当地有一位京都要职官员,当时县老爷要特地前往拜访,不料官员不在家中外出,县老爷“白走”一趟,白走等于“白行”,后因谐音改称白硎。
相传上祖有多个兄弟,派小弟到一边开荒种田,一边管理开发山林,就在田头搭房居住,因而得名田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只见山峰和树林,又别名田峰。
相传此地原为廖氏居住地,后外迁,罗氏迁入,受益于先辈们开垦的良田,故名。
即地势高,坡度高,常年缺水,旱情严重,故名。
明正德年间(1505-1521),一支刘姓先民,走过一山又一山,都认为不太适合为居住地,都说向外另找,一定会有好居住地出现,当他们来到尖峰山下,见到一片小平原,洋处更有一条小河流,适宜人们居住,村民由汾洋迁此地,称为汾洋之外洋,后与白硎併为白洋保,拆队后仍称白洋。
相传古代原为山头村,由于该地山头上的石头有神仙的脚印,还有神仙写的字,当地老百姓为祈求神仙的保护,就改名仙头村。
相传一对姓沈夫妇在此开田,原有一田头楼,后传闻在元末明初时期,永泰卢氏后人居于此地,遂以沈楼为地名。
因境内有修竹头、前园两个自然村,故名。
原称卓修,后因境内多林姓,又多居住于山林之中,故名。
系祖先从莆田城里赤柱厝场移居该地,快速发展,房屋众多。故沿用“厝场”以供后代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场”与“洋”系莆仙方言谐音,改称“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