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为中台镇。 1949年以后,设中台区。 1958年,成立中台公社,驻南店子大队(村)。 1984年,改为中台镇。 |
西魏至唐初,曾为鹑觚县治所,宋以后称韶寨镇。 1949年以前,为邵寨乡。 1949年以后,为邵寨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复设邵寨乡。 1958年,设邵寨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8年,撤乡建镇。 |
1949年以前,为独店乡,后设独店区。 1957年,撤区并乡,恢复为独店乡。 1958年,成立独店公社;同年10月,与中台合并为灵台公社。 1964年,恢复独店公社。 1983年,改为独店镇。 |
明清两代,设什字镇。 1949年以前,为什字乡。 1949年以后,设什字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复设什字乡。 1958年,成立什字公社;10腿台并入泾川县时,西屯公社并入什字公社。 1961年,恢复灵台县后,分出西屯、水晶2公社。 1964年,水晶公社并入什字公社。 1980年,以原水晶公社分出胜利公社(今属什字镇沟泉村)。 1983年,公社改乡。 1986年,撤乡建镇。 2003年12月,北沟乡并入什字镇。 |
明代,曾设东朝那镇。 1949年以前,该地区被称为为朝那乡。 1949年以后,分属龙门、梁原2区。 1954年,设朝那区。 1955年,撤朝那区,仍分属龙门、梁原2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复设朝那乡。 1958年9月,设立朝那公社,同年龙门、上良公社并入朝那公社。 1984年2月,龙门、上良公社分出,改为朝那乡。 1985年9月,撤乡设镇。 |
明代,设西屯镇。 1949年以前,为西屯乡。 1949年以后,分属中台和什字区。 1957年,撤区并乡,为西屯乡。 1958年,建西屯公社,后几多分合。 1983年,复改西屯乡。 2015年2月28日,灵台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西屯乡撤乡改镇的议案。 |
全盛时,设上良镇,在今旧集村。 清时,为上良里。 1949年以前,为上良镇。 1949年以后,设上良区。 1957年撤并时,为上良乡。 1958年,成立上良乡公社;同年10月,并入朝那建公社。 1961年,恢复上良公社。 1984年,改为上良乡。 2015年2月28日,灵台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上良乡撤乡改镇的议案。 |
明、清时,均为百里镇。 1949年以后,为百里区。 1955年10月,改为百里乡。 1959年,改为百里公社。 1983年5月,改为百里乡。 2003年12月,新集乡并入。 2016年7月,甘肃省政府同意撤销百里乡,设立百里镇。 |
1949年以前,为镇。 1949年以后,设蒲窝区。 1956年,撤蒲窝区归坷台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分属城关、蒲窝乡。 1958年公社化时,分属中台、百里公社。 1961年,归灵台公社;同年12月,设公社,沿用合作化时五星农业合作社名称,取名五星公社(驻四郎殿)。 1982年,更名蒲窝公社。 1984年,改为蒲窝乡。 2016年7月,甘肃省政府同意撤销灵台县蒲窝乡,设立蒲窝镇。 |
1949年以前,为新开乡。 1949年后,归邵寨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设新开、寺沟2乡。 1958年,分属中台、邵寨2公社;同年10月,归灵台公社。 1961年底,成立新开公社。 1970年,社址由疙瘩庙移至寺底塬。 1983年,改为新开乡。 |
唐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占领良原城,第二年,李元谅出任陇右节度使,收复了良原,重筑良原城,在此镇守抵御吐蕃。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良原县被撤,改名梁原,并入灵台县。 1949年以前,为梁原乡。 1949年以后,设梁原区。 1958年,成立梁原公社。 1961年,分设横渠公社。 1964年,横渠公社并入梁原公社。 1983年,改为梁原乡。 |
1949年以前,为龙门乡。 1949年以后,设龙门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设龙门、喂马2乡。 1958年,设龙门公社;同年10月,并入朝那公社。 1961年,恢复龙门公社。 1983年,改公社为乡。 |
解放前分属百里、新集乡;解放后分属百里、新集两区;1956年归新集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设三联乡;1958年分属百里、新集两公社;1961年成立星火公社(驻火星庙);1972年社址西迁至程家塬;1983年人民公社改乡时设星火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