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登仕堡子镇各村地名由来

登仕堡子镇各村地名由来

  清朝初年,有河北垦荒者来此定居,因早年后山有座寺庙,寺内灯火长明,香火不断,俗称“灯寺”。日久成村后,便以寺名之,称之为“灯寺堡子”。后因进京赶考者常常于此投宿,遂以“登科取仕”之寓意,更名为“登仕堡子”。 [详细]
  1960年,为便于管理,把位于该处的居民由登仕堡子村划出独立成村,因地处庙山之西,故名“西山”。又因县内重名,于1981年8月15日更名为“西登仕堡子”。 [详细]
  清初,有登仕堡子农民于姓者搬来此处搭窝棚耕种,年久成村,因当时为登仕堡子的一个小自然屯,遂名“小屯”。 [详细]
  清嘉庆年间,有张姓者来此搭窝棚垦荒定居,成村后得名“张家窝棚”,后改为张家窝堡。1937年与刘太窝堡合并为一村,简称“张家堡”。 [详细]
  清初,有汉军旗人及锡伯族人何、陈、肖、李等姓于此首居。地名由来说法有二:一说,因村东近山,山形似刀把,俗称“把山”,后谐音为“巴尔山”。二说,“巴尔”系锡伯语,汉译为“虎”字。清初,有锡伯族乌珠者作战勇猛如虎,战功显赫,被赐来此地占荒200余垧。因该村东边靠山,故称“巴尔山”。 [详细]
  清顺治年间,有旗人王、张、赵、姚、高五姓携手于此垦荒首居,成村落后,遂以搭伙联合成村之意,取名“搭联屯”。日久天长,便以其谐音称为“达连屯”。 [详细]
  清初,有敖罕旗人王、刘、梅、高等姓和驿站人孙、潘等姓于此垦耕首居,因敖罕旗首领姓严,且是位“千户”,遂名“严千户”。(千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即女真语猛安之汉译,统领、谋克,隶属于万户,统领百户。元代相沿,明代设千户所,驻重要府州,统兵千一百二十人,分为十个百户所,隶属于卫。千户为一所之长。)。 [详细]
  清康熙年间,有弟兄三人从山东历城县移居东北,老大落户新城子大辛屯,老二留居康平县西官大辛屯,老三于此垦荒定居,日久成村,遂亦名“大辛屯”。 [详细]
  清顺治年间,有孙、王二姓由山东率族来此定居,因村西近山,山上盛产坚硬石头,可做碾子、磨等石器,故名“碾磨石砬子”,后简称为“石砬子”。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