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堰桥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堰桥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陈家桥社区居民委员会原名西漳镇居委会,2001年8月撤销西漳镇居民委员会,更名为陈家桥社区居民委员会,2002年10月隶属于堰桥镇,2011年2月隶属于堰桥街道办事处。

宋朝大臣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原籍苏州)的后代和胡达俺公(原籍苏北北皋)的后代分别在此定居都占有大片土地,因地势高低,靠北的低田,打水要淹没,范家的挡风水,聚钱财,求丰收,在河里筑堤岸掘通,堤岸掘通后,带来了南北交通不便,后在堤岸出建桥一座,故名堰桥。

堰桥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10月,是由原堰桥村民委员会、林业村民委员会、横渔村民委员会合并而成,2013年7月撤村留居,沿用至今。

1958年成立塘头工区;1959年撤工区本村为塘头大队;1968年“文革”中成立新大队委员会称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撤销革命委员会称塘头大队;1983年公社改名大队称村委员会下改生产队;2007年6月留村建居,增挂社区居委会牌子,称塘头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2013年6月撤村留居。

解放初土改后往历互助组,成立瑞丰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成立后为林陆巷大队,隶属西漳人民公社,文革中改名为红光大队,文革后1976年变为林陆巷大队,1983年后改名为林陆巷村民委员会,2007年6月称林陆巷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惠山区堰桥街道,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宋元丰8年(1085)--明万历元年(1573)称贯庄,隶属无锡县天援乡,后至清光绪(1908)隶属无锡县天援乡下扇。

民国元年(1912)称贯庄隶属无锡市天下市,民国十六年(1927)称贯庄,隶属无锡县天下市行政局,民国十八年(1929)称岸底里乡,隶属无锡县天下市,民国23年(1934)隶属无锡县第五区刘潭镇,民国27-30年(1938-1941)敌伪时期,本村改为岸底里乡,民国30-37年(1941-1948)本村复隶属刘潭镇,民国37-38年(1948-1949)隶属无锡县天一乡。

1950年隶属无锡县毛岸乡,1956年隶属无锡县西漳区刘潭乡,本村建有农丰、荣丰二个初级社,后又为高级社。

1958年本村为新街工区,这里以“新街”作为本村村名之始,1959年隶属无锡县西漳人民公社,称新街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本村隶属西漳乡,改称新街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1989年西漳乡改为西漳镇,本村仍为新街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2007年6月,留村建居称新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13年撤村留居。

宋咸淳4年(1268年)隶属天授乡,1929年划为无锡第五区,1946年钟惠生为纪念天上市市立第一高等小学而建办天一中学,校址属地得名天一。

集东、西王家宕、张、陈、王、钟、吴巷、夏巷及蒋、薛、胡、高、朱登姓氏;2001年8月天一村与陈家桥、西圩村合并仍名天一村民委员会,添入陆、金、沈、杨、项等姓氏。

2007年6月留村建居,现名为天一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13年10月撤村建居。

横街,解放前1947年属刘潭镇公所管辖,隶属第八、九两保,并设立若干甲。

1949年解放后,保甲制度被废除,经过土地改革后,建立村农会,称横街村农会,下设5个村,1954年建立互助组,1955年改为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迎新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本村隶属牌楼工区,1959年建立横街大队,下设22个生产队,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更名为横街革命委员会,1980年又改称横街大队,1983年更名为横街村民委员会,下设22个村民小组;1995年1月合并为12个自然村民组。

2007年6月15日,经惠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对堰桥街道进行留村建居,成立横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13年10月撤村留居。

尤家坦地名之由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初洪武年间,尤氏后裔尤宁、尤惟德,世籍锡城,视察西漳,见此地面向惠山,右依白荡,可谓水秀山明,景幽地僻,为诸里之冠,遂从城中迁来,建宅而居,他姓也陆续迁入,逐步形成集镇,取名“尤家滩”,以后俗称“尤家坦”。

清代陆姓人氏自安徽迁来尤家坦东邻地区,建房定居于前后两处,故名前陆巷、后陆巷,以后杨、殷、陈等诸姓人氏相继迁入,人气随之兴旺,故有旺庄之地名。

2001年8月由尤家坦村民委员会和旺庄村民委员会合并,2007年6月,经惠山区人民政府同意,对堰桥街道尤旺村民委员会进行留村建居,现为尤旺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牌楼村民委员会:原称后巷里(因在西漳镇之北)。

清朝年间,因吴氏中翰林后,年轻病故,其妻守寡终身,皇上赐予贞洁坊一座,因而得牌楼之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除迷信石碑拆除,牌楼大队改为永红大队。

八十年代初期恢复原名牌楼村民委员会。

2007年6月,经惠山区人民政府同意,对堰桥街道牌楼村民委员会进行留村建居,称牌楼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解放前的寺头由于地理位置(处东北塘乡与无锡城市水陆交通必经之途)优越,街道长弄里设有闻名的文楼、戏楼、节孝坊、有殷实的典当、酱园槽坊、百货店,比较繁荣热闹。

由于历经战火,史文物主要商店相继被毁,加之地理条件已失,市面市容已逝于前。

寺头村在宋元明清时属无锡县兴宁乡。

1908-1934隶属无锡县天上市。

1934年以后隶属无锡县第五区公所所在地。

1949年隶属张村区,11月从张村区划出,单独建立寺头镇。

1950年寺头建为乡,属西漳区。

1955年成立五爱一社、二社、三社、四社。

1956年合并为迎丰社区居民委员会。

1958年建寺头工区属西漳人民公社。

1959年称为寺头大队。

1983年称为寺头村民委员会。

2007年6月留村建居,沿用至今,2013年10月撤村留居。

建国初期分属西漳区村前乡、西漳区刘仓乡、西漳区界泾乡、江阴县青阳区塘头乡;1955年撤区并乡时分别为勤丰高级社、建丰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分别为丁塔大队、界泾大队;1983年4月分别改称丁塔村民委员会、界泾村民委员会;2007年6月留村建居,改称丁塔社区居民委员会、界泾社区居民委员会;2009年10月,因堰桥街道区划调整,由原丁塔社区居民委员会、界泾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成立堰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2013年6月撤村留居。

建国初隶属刘仓乡。

1955年撤区并乡时,原刘巷社区为新华高级社,1958年分社化时改名为刘巷大队,1983年改称刘巷村,2000年撤村建居改名为刘巷社区居民委员会。

原仓桥社区居民委员会1952年建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改名为新光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名为仓桥大队(1962-1982),1983年改称仓桥村民委员会,2007年6月留村建居改名为仓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9年10月刘巷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仓桥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为刘仓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2013年6月撤村留居。

2006年筹建天一城,2007年筹建天一城B区,2008年筹建阳光100国际城,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加,于2012年6月成立天阳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因阳光壹佰楼盘体量过大,不利于管理,经堰桥街道办事处申请,惠山区人民政府同意,将阳光壹佰北区从天阳社区划出,单独成立一个新社区;因辖区主干道为水澄路,故取名天澄。

天澄社区于2017年7月筹备,2017年9月正式成立,所辖范围为阳光100国际新城小区、米娅公馆小区和阿尔勒小区。

社区地理范围东至咸塘河,西至锡澄运河,南至西青路,北至张泾浜。

社区规划总开发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居住规模可达38000人,现已实际入住18000余人。

堰桥街道天丰社区于2019年12月25日由惠山区政府正式批复成立,社区办公地点暂时设置在惠山区国慧商务大厦A栋802号,区域范围东起天明路、南邻北环路、西至凤宾路、北靠天石路,所辖小区有惠太雅苑、惠太商业广场二三期、柏翠春居、凤天美庭、美璟澜庭、汇竹华府、明发商业广场A2、A3、B2公寓和蚕种场新村(2021上半年已拆迁),占地面积约为140万平方米,现有常住人口约9991余人,其中户籍人口约42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