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县志》记载,舜避丹于此,百官从之,县西北有百官桥,故得名百官。 [详细] |
东汉时,少女曹娥之父溺于江,不得其尸,娥投江寻父而死,后人立碑建庙,并以曹娥名村,以示纪念。 [详细] |
1954年前东关隶属绍兴县,地处绍兴城之东,早年设东关驿,建政后沿用。划入上虞县后,东关之名不变。 [详细] |
元末,章氏族祖章慎一与‘朱元璋各起布衣’同打天下。灭元后,明太祖欲招之辅政,三次礼聘都谦让不出。朱元璋亲临,但见此地,村人耕读立业,礼仪传家。便钦赐“有道之墟”,因而得名。 [详细] |
陈桥驿主编的《地名大词典》载“传钱镠曾在此贩盐,为王后赐地名“小越”;一说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将小女嫁于此,并命名此地为小越。 [详细] |
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记载,梁湖在县(丰惠)西四十里,溉田甚薄,旧志皆失载。乾隆府志案:湖今废。1929设梁湖区,梁湖由湖名而来。 [详细] |
为纪念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取名“嵩城”,演变成崧厦。 [详细] |
原名伧塘,意为荒山僻壤。五代吴越王钱镠执政时,在此开疆拓土,练兵校场移民伧塘。据陈桥驿考证,春秋末期越国时,这一带地势低洼,茫茫沼泽,百姓备受洪水之苦。有一位叫宋伧楚的人,带领百姓凿山引水,治理水患,遂成良田。为纪念宋伧楚,把村名改成伧塘。因“伧”与“长”近音,日久演变成“长塘”。故名。 [详细] |
镇处曹娥江中游两岸,早年辖区有大片沼泽地,称为浦。曹娥江西岸有上大浦、下大浦。明代前有人在此开垦种植,作庐定居。上大浦简称上浦。 [详细] |
辖区系小舜江的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多小型湖泊和沼泽地,因此古人称此地为汤浦。 [详细] |
曹娥江中游东岸有一古镇,古时居民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镇上建有有停船埠头,因多数居多为章姓,而得名章家埠。章家埠处上虞南部中心区,交通便捷,后居民集聚,遂成集镇,故名章镇。民国时期在上虞就有“上有章镇,下有崧镇”之说。 [详细] |
《上虞县志》记载,徐氏先人,卜居管溪时,插折管于地,管生遂定居焉,是为上虞下管。 [详细] |
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记载,宋嘉定17年(1224),知县楼杓重建镇中街河上的酒务桥,因酒务之名不雅,邑人感其恩,批更名为德政桥。楼曰:“无以丰岁加惠我民,事运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易名为丰惠桥。镇亦因桥而得名。 [详细] |
永和原为村名,该村上接余姚梁弄镇下通余姚四明江,处水陆交通要道,是周边各村土特产等商品的集散处,为四方民众赶集地。取“永久兴旺,和气生财”之义,清代时已享有“永和市”之称。1932年始设永和镇,从此得名。 [详细] |
驿亭镇是内陆连接东海的要道,镇内的五夫村从元代开始就是政府屯兵之地,五夫西边古代设有驿站,得名驿亭。驿站及周边形成村落后得名驿亭村,一直沿用不变。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