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颍上县王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颍上县王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周楼位于王岗西,颍城东南20公里,颍河南岸,唐垛湖北岸。今天周家楼,史载居春秋初,颍上位于楚国,为楚太子建之,白公胜封邑。秦朝统一后,在此为防止颍淮河水泛滥成灾,建立一座土楼岗领,人们预防水灾,人们可以在土楼上避水。在此处因居住有姓周的人较多,后来故取名周家楼。建国以来,解放后建立村级组织,附近有周家楼、张庄孜、牌坊庄几处连成一片。设有张庄孜大队、周楼大队,后改为牌坊村、周楼村,加之从半岗迁来的新安村。在2013年机构改革,这三个村合并为周楼社区居民委员会。
史载:颍上春秋初年位于楚国,为楚太子建立于子白公胜封邑,称慎邑,秦朝统一后设慎县。西汉高帝元年(公元206年)为楚王韩信的封邑,至公元前49年为安远侯郑吉封邑。按照古代制度规定“公”“侯”的封地,有方圆百里的规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岗集附近郑小庄墓葬中出土大批西周青铜器,其中有青铜器鼎器数十件。按照周礼传统天子九鼎礼制。此墓葬疑与白公胜、韩信或郑侯有关。因此地没有王姓土著,所以王岗“王”字来历与此墓葬有直接的关联。郑小庄出土的文物,是颍上迄今为止各代古遗址出土文物中最集中,历史最早,规格最高的。因此王岗郑小庄一袋疑为颍上县境内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位于颍上东南方约40华里,春秋时代靠近唐家湖北岸,是一条图脉岗领终点,其名是岗头子,上建庙宇为“悬颍寺”。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骑着周王赐给他的白龙马在此打猎。白龙马于主人休息中脱缰逸去,庄王悬赏寻马,不意此马跑进“悬颍寺”,被方丈和尚逮住收养。庄王闻讯,亲临“悬颍寺”中,赐金修盖庙宇,并将庙名根据附近住户,姓蔡的几户人家,改名为“蔡家庙”。建国后,编写村级组织,分为前蔡村、后蔡村。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成立大队,生产队组织前、后蔡郢并为一个蔡庙大队。2013年机构改革将前蔡村、后蔡村,合并为一个蔡郢村民委员会。
因该地居民姓金、唐的姓氏较多,故叫金唐村。
据古史记载,春秋时代,管仲是齐国的相邦,有一年回家探母,发现家乡洪水成灾。很多人家的住房被水淹倒,大部分人仍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而且水中浮尸遍野。管仲立即发动大家运土堆台,把水里的人救到土台上,从那以后,一到洪水成灾的年份,人们堆土筑台避水,作为管仲家乡的黎民百姓,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台子”。意是教育后代处人做事要像管仲那样,重信用、讲道义。所以直到今天,我们颍上县几户每姓人家人家都有“台子”。淮罗村在淮河北岸边,由罗大台子、二罗台子、小陈台子、八大家台子合并成罗大台子村。在2007年机构改革时由大台村、柳林村两村合并叫淮罗村。
在顺治《颍上县志.四至图》中有“马蝗涧”,居王岗东南。另一处记载:“马蝗涧,县东南50里,正阳乡”。按其方位与里程审定,即民国黄水入湖前的“马家洼”。因北岸住有部分姓马的人辟,因而叫马郢孜。建国后,因历史沿革,王岗区把范岗子、汪郢子、张圩等村庄并划一个村,所以现居叫马新村居民委员会。
郑家湾原是陡岗寺。因陡岗是西自三道冲东来,经过四十铺,是王岗的一道王脉,脉岗领的尽头处,南坡之陡如削,故名陡岗。岗上原有郑氏公建庙宇,小学,今俱被水崩废。岗下原本深入涧谷,后也为黄水淤平,现在陡岗已经不陡,成为缓坡地带了。北区沿着颍沙河,是个河湾。因而居历史机构改革时,历时叫郑家湾村,所以今天仍叫郑湾村民委员会。
在顺治年间(1658年)颍淮河水汇合处,自然构成了一个洼地处,由于水利不修,此处被水冲成大决口,常年任洪水进口,形成一个湖泊。因是北岸姓姚的土地,习称姚家湖。建国以来,人民政府兴修水利,为了工程测绘需要。因此处河东有土窑,河西是个洼处常年积水,故取名窑家湖。其后,人们以为原是姓姚的村墟,遂往往把“窑”误写称“姚”,后颍水入淮处,姚家湖在颍河南岸,王岗西北处地带。姚家湖北岸住着的村庄取名为姚庄子、左家园、韩圩孜,解放后建立村级组织机构。区划三个村,其中有左元村、唐家湾村、韩圩孜村。在2013年机构沿革三个村合并为姚庄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