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49年4月,称安庆市枞阳区。 1952年原名枞阳区更名为城东区。 1955年9月改名为东市区。 1960年5月成立安庆市公社迎江分社,同年11月,东市区更名为迎江区。 1961年5月成立安庆市迎江公社。 1963年10月撤销迎江公社,恢复迎江区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迎江区又改称东市区,成立东市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撤销东市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迎江区,地名沿用至今。 |
清时,境地为怀宁县在城和渌水乡。 1930年,怀宁县乡改区,设区公所,区内设署,下设乡、镇、保、甲。 至解放前夕,安庆城内共设有4镇、37保,其中大观镇下辖9个保。 1949年4月23日,以大观镇为基础,设立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 1952年5月,大观区改称城西区。 1955年9月,城西区改成西市区。 1960年5月22日,西市区改称大观区。 1961年,大观分社改为安庆市大观公社,街道委员会改为分社,管理区改为街道委员会。 1963年10月,由区委直接管理。 1968年8月28日,成立安庆市西市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撤销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 1979年2月27日,撤销西市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建立西市区人民政府。 1980年,西市区复名大观区。 2005年5月,原郊区(后更名宜秀区)的十里铺乡和怀宁县海口镇、山口乡3个乡镇划归大观区,地名沿用至今。 |
1955年3月,设立安庆市郊区,隶属安庆市。 1959年6月,撤销郊区,改设江北郊区和江南郊区。 1960年,江北郊区区公所并入广圩公社,江南郊区区公所并入大渡口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属中共安庆市委农业委员会。 1962年5月恢复郊区建置,与市农林水利局合署办公,隶属市委农委。 1969年5月,成立安庆市农业站革命委员会,行使郊区区委、区政府职能。 1970年9月农业站革委会改称郊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安庆市郊区革委会改安庆市郊区人民政府,与区委合署办公。 1981年11月,郊区政府与市农委、农林局、水产局、水利局、社队企业局合署办公,隶属市人民政府。 2005年5月,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属安庆市。 |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废皖县置怀宁县,属晋熙郡;隋初废郡置州,晋熙郡更名为熙州,怀宁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同安郡更名为舒州;天宝元年(742)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改盛唐郡为舒州,怀宁县属之;北宋至道三年(997),属淮南路;政和五年(1115),属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怀宁县属安庆府管辖;元至元十四年(1277),安庆府更名为安庆路。 明初安庆路更名为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宁江府更名为安庆府,怀宁县先后属之;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安庆府;十八年(1661),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清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怀宁属安庆府;1912年,怀宁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属安庆道;1928年8月,直属安徽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第一专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安庆专区;1946年仍属第一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皖北、皖南行署,属皖北行署;1952年7月,成立安徽省,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70年,属安庆地区;1988年,安庆地区、安庆市合并成新的安庆市,属安庆市管辖至今。 |
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东汉献帝初平末年(193),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 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 元至治三年(1323),分怀宁县清朝、玉照两乡,始置潜山县,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总管府。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安庆路为宁江府。 次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 清沿用安庆府旧称。 顺治二年(1645),划属江南省,十八年(1661),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辖之。 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设置安徽省。 尔后,县的全称则为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设安庆道以辖之。 1928年,废安庆道,潜山县又一度直属于安徽省。 1932年直至县境解放之时,潜山县先后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 1949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后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潜山县相沿隶属之。 1989年后属安庆市。 1992年撤区并乡,设12个镇、18个乡。 2004年,潜山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安徽省民政厅民地字[2004]209号),乡镇由30个调整为16个。 2018年7月2日,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 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 |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县,是因其时以右为尊,卑者为左。 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 后省,泰始二年(466)复置。 《太平寰宇记》载:南朝齐建元二年(480),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 南陈太建五年(573)废东陈,独存太湖左县。 《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初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 开皇十八年(589),晋熙县改名太湖县,去”左”字,县名沿用至今。 唐武德八年(625),属舒州。 天宝元年(742)改舒州为同安郡。 肃宗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盛唐郡为舒州。 宋属淮南西路舒州。 政和五年(1115),舒州改德庆军。 绍兴十七年(1147),德庆军改名安庆军。 庆元元年(1195),安庆军升为安庆府。 明清隶属不变。 1912年,废府道,太湖直属安徽省。 1914年,属安庆道。 1928年,再度废道,直属安徽省。 1932年,安徽省划十个行政督察区,安庆道为第一行政督察区,区治设太湖县(1940年4月迁桐城县)。 1936年,增设岳西县,将太湖所辖的杨胜、银河、深村、古坊、冶溪保划归岳西县管辖。 1945年,第一行政督察区改名为安庆专区,太湖县属安庆专区。 1952年8月,太湖县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88年,太湖县属安庆市。 |
西汉惠帝三年(前184),西汉将这里设置为松兹侯国,隶属扬州的衡山郡。 元始五年(5),松兹侯国被废,改为松兹县。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改“松兹县”为“松滋县”。 南北朝梁、陈时期。 又改为江州。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再改为高塘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以旧松滋为名,置宿松县,治今孚玉镇,属熙州。 唐属舒州。 南宋属安庆府。 元属安庆路。 明、清属安庆府。 1914~1928年属安庆道。 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安庆专区(后改地区)。 1988年为安庆市辖县。 |
东晋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大雷郡为新冶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新冶县为义乡县;开皇十八年,改义乡县为望江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不久又改高州为智州;武德七年,废智州;至德二年(757),废智州复望江县,此后名称不改。 至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时名望江县。 |
1936年1月,成立岳西县;1947年1月成立潜太、舒六、岳北三县;1948年8月分为岳北、太岳、太平、舒六四县;1948年12月为岳北、太岳;1949年2月,恢复岳西县,地名沿用至今。 |
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 周代置桐国。 秦代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时期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 唐代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 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 元代属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后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代属安徽安庆府。 1914年,属安庆道。 1928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6年,属安庆市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2月,桐城解放,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并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桐庐县(后定名为枞阳县)。 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 1968年,始隶安庆地区。 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安庆市合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地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