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下涯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下涯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大洲古称大周,在官家文字中所见最晚不迟于1130多年前,为慈顺乡招贤里属地。

现村域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五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潘村乡。

解放初为潘村乡第三、第四村。

1983年政社分设后,分别组建大洲、北坞、日晒坞3个村村民委员会,属大洲乡人民政府领导,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政府领导,2007年7月三村合并,组建新的大洲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属慈顺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五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潘村乡。

解放初属潘村乡、里仁乡,1950年划建小乡后分属大洲、许村两个乡。

1983年政社分社后,分别组建洪村、金村、许村3个村村民委员会,属大洲乡人民政府领导;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三村合并,组建金洲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十五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里程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里仁乡。

解放初为里仁乡第八、第九两个村;1983年4月政设分设试点完成后,为下涯乡春联、秋联两个村,分别组建村民委员会;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人民政府领导,2007年7月两村合并组建春秋村,成立新的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五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潘村、里程、山边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里仁、下涯埠两个乡。

解放初为里仁乡第四、第七村;1983年政社分设试点后,基层管理模式发生改变,组建了村民委员会,属下涯乡人民政府领导,属下涯、溪上、唐村3个村;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2007年7月合并为新下涯,建立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慈顺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五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里程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里仁乡。

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五、第六村;1983年政社分设后,基层管理模式发生改变,组建了村民委员会,属下涯乡人民政府领导;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原上市、下市两村合并,借用古地名为新村名,建立乌驹市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二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下涯埠乡。

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三、第四村;1983年政社分设后,基层管理模式发生改变,组建了村民委员会,属下涯乡人民政府领导。

1992年5月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原坎坑、西岸两村合并,组建江湾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三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山边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下涯埠乡。

解放初为里仁乡第一、第二村;1983年政社分设试点后,基层管理模式发生改变,组建了村民委员会,属下涯乡人民政府领导;1992年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原山边、黄饶两村合并,组建之江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二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马目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太平乡。

解放初为亲睦乡第八、第九、第十村,1950年划建小乡后,属马目乡。

1983年政社分设后,基层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分别组建联横、里和两村村民委员会,属马目乡人民政府领导,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两村合并,组建联和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二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马目两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太和乡。

解放初为亲睦乡第五、第六、第七村;1950年划建小乡后,分属马目乡、南施家两个乡。

1983年政社分设后,分别组建马目、和睦、五星3个村村民委员会,属马目乡人民政府领导;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三村合并,组建新的马目村村民委员会。

现村域在古为旌孝里之地。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属建德乡;宋末推行都图制后属十二都;清雍正六年(1728)属青山庄;民国三十年(1941)属旌孝乡。

解放初为亲睦乡第一、第二、第三村;1950年划建小乡后属南施家乡。

1983年政社分设后,分别组建下河、上何、四峰3个村村民委员会,属马目乡人民政府领导;2005年4月起属下涯镇领导,2007年7月三村合并,组建丰和村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