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据《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 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 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 新朝地皇五年(24),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 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 东汉时仍为蜀郡。 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成都古为蜀国域。 战国秦置蜀郡,置成都县为郡治。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置益州,领蜀郡,州治成都县。 隋大业三年(607)废州。 唐武德元年(618)复州。 贞观初属新置剑南道。 贞观十七年(643)析成都县东部置蜀县。 至德二年(757)升蜀郡为成都府,一度改称“南京”。 乾元元年(758)改蜀县名华阳县。 宋咸平四年(1001)改府为益州路。 嘉佑四年(1059)改为成都府路。 至元十二年(1275)改名成都路。 二十三年(1286)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属之,均治成都。 明洪武四年(1371)降路为府。 九年属四川布政使司。 清顺治三年(1646)置四川省。 嘉庆七年(1802)属四川省成绵龙茂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属川西道。 1913年废成都府。 1914年改属西川道。 后道废,以省领县。 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府公所,成都、华阳县治依然保留。 1928年析成都、华阳两县城区置成都市。 1949年,成都解放,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83年3月,温江地区10个县并入成都市。 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调整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和成华区。 1993年11月,撤销彭县设立彭州市。 1994年6月,邛崃县和崇庆县先后撤销,分别设立邛崃市和崇州市。 2002年,新都县、温江县先后撤县设区,2015年撤销双流县设立双流区。 2016年撤销郫县设立郫都区;将县级简阳市划入。 2020年撤销新津县设立新津区。 因西南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在我国高铁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前沿位置,成都被称为中国高铁提速的科研重镇。 |
1939年8月8日和8月15日,四川省政府召开第330和第331次委员会,决定成立自贡市,并于同月22日电话指示自贡市政筹备处于9月1日“先行成立”;1939年9月1日,自贡市政筹备处在自流井珍珠寺宝善祠堂宣布成立自贡市政府,隶属四川省政府;1942年6月1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成立自贡市政府;1949年12月5日,自贡解放,隶属川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恢复四川省建置,自贡市仍隶属四川省,名称沿用至今。 |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 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 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将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 1965年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原辖仁和区的18个公社、大田区的9个公社、丽江专区华坪县大兴区的7个公社、三阳区的3个公社和四川省西昌专区盐边县同德区和务本区各2个公社,会理县红格区的新民、安宁2个公社划入,经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以上划入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区。 1973年2月,撤销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个区建制,组建东区、西区和郊区。 1974年10月,将云南省永仁县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涧、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郊区管辖。 1978年7月,将会理县红格区所属的红格、新九、猛新3个公社,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渡口市郊区管辖。 同年10月,原属西昌专区的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 1981年8月7日,郊区更名为仁和区。 1987年1月23日,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
泸州市历史悠久。 夏、商时属梁州之域。 周代属巴国辖地。 秦置江阳县。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 并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置江阳郡。 西晋仍置江阳郡。 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 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建置泸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为泸州,三年(620)置总管府,四年(621)升为都督府。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升本路安抚司。 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先后筑城于合江县榕山、江安县三江碛、合江县安乐山,最终迁治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4年。 元属重庆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庆七年(1802)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 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 由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领导;川南行署下辖泸州专区。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调整泸州专区区划,批准划出泸县县城及其近郊区,设立泸州市。 同年12月泸州专区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 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 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辖泸县、合江、纳溪县。 1984年7月16日县级泸州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成立,辖泸州市区。 1985年6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宜宾地区叙永、古蔺县划归泸州市管辖。 |
唐武德三年(620),分雒县北、绵竹东南置德阳县(治今旌阳区城区)。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德阳属剑南道西川节度。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置德阳郡,隶属汉州。 元初德阳属益州路汉州。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德阳升为德州。 至元十三年(1276)德州复改为县,仍名德阳县。 雍正五年(1727),德阳改属川西道绵州。 民国三年(1914),德阳属西川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隶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治绵阳)。 1950年,德阳隶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52年9月,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大行政区合并,成立四川省,德阳仍隶属绵阳专区。 1983年9月,绵阳专区绵竹、中江、德阳三县与成都市广汉、什邡二县并入,建立德阳市。 |
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涪县,属广汉郡。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析广汉郡地置梓潼郡,属益州。 东晋属梁州。 南朝梁改为潼州。 西魏改郡名巴西,仍属潼州。 隋开皇五年(585),改置绵州。 大业三年(607),罢州改为金山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绵州。 1913年,建绵阳县。 1914年,属西川道。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于市境建梓潼、江油等县苏维埃政府。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驻中坝。 红军北上后,分属第十二、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置绵阳专区。 1968年,改称绵阳地区。 1983年,划德阳、中江、绵竹3县入德阳市。 1985年,地区撤销,分置绵阳、广元、遂宁3省辖市,绵阳市名称沿用至今。 |
夏时为《禹贡》梁州之域。 相传称为胤国。 周为苴侯国地。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置葭萌县,属蜀郡。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属益州梓潼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汉寿县为晋寿县。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置晋寿郡,撤晋寿县,分北境置兴安县,南境置益昌县,属梁州。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改晋寿郡为西晋寿郡,分北境置东晋寿郡治兴安县。 北魏正始五年(505),置西益州治兴安县。 南梁大同二年(536),改西益州为黎州。 西魏大统六年(540),复改黎州为西益州。 西魏元钦三年(554)废西晋寿郡;改西益州为利州置总管府。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兴安县为绵谷县,大业三年(607),罢利州总管府、利州,置义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义城郡为利州,二年,复置利州总管府,八年,改利州总管府为利州都督府。 贞观元年(627),置山南道,六年,罢都督府,仍置利州,属山南道。 天宝元年(742),改利州为益昌郡,乾元元年(758),改益昌郡为利州,乾宁四年(897),置昭武军节度。 北宋初置利州都督府益川郡、昭武军节度,景祐四年(1037),改昭武军节度为宁武军节度,属利州路。 蒙古宪宗三年(1253),置利州都元帅府。 元至元三年(1266),行陕西四川中书省自京兆移治利州。 至元十四年(1277),罢都元帅府,置广元路及总管府。 明洪武四年(1371),改广元路为广元府;九年(1376),降广元府为广元州,撤绵谷县,所属区域直属于州;二十二年(1389),降广元州为广元县,属保宁府。 1914年,属嘉陵道。 1935年,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45年,分东境置旺苍县。 1950年,置剑阁专区,驻广元。 1952年12月,改剑阁专区为广元专区。 1953年3月,撤销广元专区,属绵阳专区。 1959年,撤昭化县并入。 1985年,撤销广元县,建地级广元市,改广元县为广元市市中区;将原属绵阳地区的青川、旺苍、剑阁3县划归广元市。 同年9月,原南充专区的苍溪县划归广元市。 |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罢德阳郡,于德阳县东南析置遂宁郡,治所初设德阳县(今遂宁市城区),后迁徙巴兴县(治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辖广汉、德阳、晋兴、巴兴4县。 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广汉郡辖雒、什邡、新都、阳泉、五城、郪6县,析广汉郡置新城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城),辖北伍城、怀归2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宇文泰平蜀。 恭帝(554~556年)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迁治涌泉县(治今射洪县洋溪镇),辖涌泉、广魏(广汉更名)2县。 析北伍城县置射江县,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属昌城郡。 今遂宁市境属怀化、东遂宁、涌泉、昌城4郡,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射江、广魏、涌泉5县,始兴县部分区域在境内、治所在境外。 建德四年(575年),置安居郡,治柔刚县(今安居区安居镇),辖柔刚县,属普州,今遂宁市境设遂州及石山、怀化、涌泉、安居4郡。 县地及治所全在遂宁市境的有方义、长江、柔刚、射洪(射江改名)、广汉(广魏更名)、通井(涌泉更名)6县,始兴县部分区域在境内、治所在境外。 1949年12月8日,遂宁解放。 1950年1月12日,成立遂宁分区,驻遂宁县城,属川北区行署区(驻今南充市),辖遂宁、潼南、乐至、三台、盐亭、蓬溪、安岳、中江、射洪9县。 1952年9月1日,川西、川北、川南、川东4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遂宁分区改为专区。 1958年10月18日,撤销遂宁专区,遂宁、蓬溪、中江、三台、射洪、盐亭、潼南7县划归绵阳专区,安岳、乐至2县划归内江专区。 1985年2月8日,撤销绵阳地区,分置遂宁、绵阳、广元3个地级市,遂宁市辖原绵阳地区的遂宁、射洪、蓬溪3县,遂宁县改为市中区。 1997年12月28日,析蓬溪县置大英县。 2003年12月18日,市中区分为船山、安居2区。 2019年,经国务院批准,射洪撤县设县级市。 2019年,经省政府批复,全市减少乡镇建制36个(其中船山区3个、安居区5个、射洪县9个、蓬溪县11个、大英县8个)。 |
隋开皇年间,因避父文帝讳,改中江县为内江县,以城为中水(沱江)环绕,故名。 汉为犍为郡地。 西魏元钦二年(553)置资州,治阳安县(今简阳县)。 北周武成二年(560)徙资州治资阳县。 建德四年(575)置普州,治今安岳县。 隋仁寿二年(602)置简州,仍治阳安县(今简阳县)。 大业元年(60年)省普州入资州;三年废简州,改资州为资阳郡,治磐石县(今资中县)。 唐武德元年(618)废郡复资州;三年复置普州、简州,同属剑南道。 北宋简州属成都府路,资州、普州属梓州路。 元废普州,省资州入简州。 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复资州。 明洪武四年(1371)降资州为资县;六年降简州为简县。 正德八年(1513)升简县为简州。 清雍正五年(1727)升资县为资州直隶州。 1913年废两州改为县。 1935年置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资中县重龙镇。 1950年名内江专区。 1951年析内江县城关、近郊置内江市(县级)。 1958年划出仁寿县,划入安岳、乐至二县。 1968年改称内江地区。 1978年荣县划归自贡市,划入隆昌县。 1985年改为省辖内江市。 |
古蜀国地。 秦置南安、武阳两县,属蜀郡。 汉改隶犍为郡。 南北朝梁太清二年(548)于齐通郡置青州,州郡同治今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 西魏改青州名眉州。 北周保定元年(561)废眉州复青州,于原南安县地置平羌郡及平羌县,郡县同治平羌(今乐山)。 大成元年(579)省青州置嘉州,治仍平羌。 隋大业二年(606),嘉州改名眉州,次年改名眉山郡,治龙游(今乐山)。 唐武德元年(618)废眉山郡,复名嘉州,二年析嘉州分置眉州,治通义县(今东坡区)。 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嘉州为嘉定府。 开禧元年(1205)嘉定府升嘉庆军,后复嘉定府。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嘉定府从成都路析出,置嘉定府路,领原嘉定府辖县及眉、邛、雅、黎四州,属川西行抠密院。 十五年(1278)撤枢密院,置宣慰司,嘉定府属之。 明洪武四年(1371)废路复嘉定府。 九年(1376)嘉定府降为州,省龙游入州,眉、邛、荣州降为县,属嘉定州。 十三年(1380)眉县复升眉州。 清顺治元年(1644),于嘉定置平定府,领嘉定州。 十四年清庭置四川总督,次年废平定府复置嘉定州及上川道,州道同治嘉定。 康熙八年(1669)置建昌道。 雍正十二年(1734)升嘉定州为府,增置乐山县,府县同治嘉定城,仍属建昌道。 1912年废道制,裁乐山县入嘉定府,直隶四川军政府,次年复道制废嘉定府,复置乐山县。 1935年今境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设乐山。 1949年12月16日乐山解放。 1950年置乐山专区。 1951年析犍为、乐山两县地建五通桥市。 1953年眉山专区撤销,辖县眉山、夹江、洪雅、彭山、青神、丹棱划入。 1958年仁寿县自内江专区划入。 1959年3月五通桥市改为区,入乐山县。 1962年7月恢复五通桥市,直隶乐山专区。 1964年5月五通桥市复改区,仍隶乐山专区。 为1968年成立乐山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乐山县、五通桥区合置乐山市(县级)。 是年撤销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地区行政公署。 同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县划入,析峨边县地置金口河工农示范区(县级)。 1979年改金口河工农区。 1985年撤乐山地区置乐山市。 原乐山市改市中区,并析建五通桥区和沙湾区。 金口河工农区改名金口河区。 1988年撤销峨眉县,改置峨眉山市,归省直辖,乐山市代管。 1997年析乐山市仁寿、眉山、洪雅、丹棱、彭山、青神县复置眉山地区。 |
夏时期,为“有果氏”之国。 商时期,属巴国。 周时期,巴子国属地。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 秦灭巴。 十一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市)。 秦代郡县建置依旧。 西汉时期,析阆中县置安汉(今南充)、充国县。 新莽时更安汉县为安新县。 东汉时期,境内置巴郡,辖安汉(郡治)、阆中、西充国(充国更名)、南充国县(析充国县置)。 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郡治迁阆中,隶属未变。 三国蜀汉、西晋、成汉时,郡县依旧,东晋时期,阆中为北巴西郡郡治,辖西充国(郡治)、南充国、安汉、羔羊县(今仪陇境)。 南北朝时期,郡县迁今绵阳市境内侨置,辖阆中(郡治)、安汉、西国(西充国改)、南国(南充国改)、羔羊县。 南朝齐时,郡县建置依旧,境内置3州,辖阆州(阆中郡)阆中(阆内改,州郡治)、思恭(今阆中境)等19县。 五代时,州县设置未变,后唐于阆州置保宁军,于果州置永宁军。 北宋时期,境内置3州,辖隶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县。 南宋时期,境内置1府,辖隶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县及隶利州路的阆州阆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县和蓬州蓬池(州治)、仪陇、营山、伏虞、良山、相如县等2州15县。 民国时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嘉陵道,辖南充(道治)、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蓬州改)等7县。 1935年,境内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南充(区治)、蓬安、营山、仪陇、西充、南部等6县,阆中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隶川北行署区,境内辖南充市(区治,区直辖)、南充、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1市6县,属南充专区(治今岳池县九龙镇)。 1952年,撤川北行署区,隶四川省,南充专区迁南充,辖县未变,南充市改属南充专区。 1968年,撤专区设南充地区。 1993年7月,撤南充地区、南充市及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及西充县、南部县、仪陇县、营山县、蓬安县和阆中市(四川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
眉山建政,始于南齐建武三年(496),在犍为郡武阳县南境建齐通左郡。 南梁(520至527),齐通左郡改称齐通郡,建齐通县郡,县治同在一城。 太清二年(548)设置青州,辖齐通郡,州治齐通县城。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青州为眉州,辖齐通、青城两郡,州治齐通县城。 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齐通郡,新置安乐县,治所当今东坡镇,仍属眉州。 建德元年(572)眉州改青州。 大城元年(579)青州改嘉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 大业二年(606)复改嘉州为眉州,州治迁通义县城(今东坡镇)。 后撤州建眉山郡,郡治龙游,即今乐山市市中区。 唐武德元年(618)眉山郡改为嘉州。 次年,从嘉州分置眉州,辖通义、丹棱、洪雅、南安(今夹江)和青神5县,属剑南道,州治通义县城。 天宝元年(742)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 乾元元年(758)撤销通义郡,恢复眉州,属剑南道西川。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通义县改称眉山县隶属西川路眉州。 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眉州属嘉定路。 二十年撤销眉山县,由州治理,同时丹棱县并入眉州。 明洪武九年(1376),眉州降为眉县,归嘉定州管辖。 次年,彭山、丹棱并入眉县,青神并入嘉州。 十三年眉县复升为眉州,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眉山县仍由州治理,领3县:丹棱、彭山、青神。 民国2年撤销眉州恢复眉山县,属上川南道。 次年,改属建昌道。 17至18年撤销道制。 24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夹江、洪雅、大邑、邛崃、蒲江和名山10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设眉山专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属川西行政公署,辖10县,同解放前的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县,以后大邑划出,新津划入。 1953年3月5日撤销眉山专区,眉山县划归乐山专区管辖。 1959年彭山、青神与眉山合为1县,称眉山县,1962年11月两县恢复县制。 1968年眉山县属乐山地区,1985年属省辖乐山市(乐山地区改建)。 1997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地区(1997年8月26日正式挂牌),眉山县改辖于眉山地区。 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2000年12月19日正式挂牌)。 原眉山县改为东坡区。 |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 元封五年(前106)郡属益州。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置戎州。 北宋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名叙州。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升为叙州路。 明洪武六年(1373)改置叙州府。 1950年置宜宾专区。 1951年析宜宾县城镇设宜宾市(县级)。 1959年泸州专区并入。 1968年改称宜宾地区。 1996年撤销宜宾地区设宜宾市,县级宜宾市变更为宜宾市翠屏区。 |
古属《禹贡》梁州之域。 周灭殷后,武王封其宗族姬姓于巴,设立巴子国,广安属之。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灭巴蜀后,设巴郡于江州,今广安市的广安区、前锋区、邻水县、华蓥市为巴郡宕渠县所辖,武胜县属巴郡垫江县所辖,岳池县属巴郡安汉县所辖。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析垫江县以北置汉初县,隶属益州东宕渠僚郡。 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析宕渠县置始安县,隶属梁州北宕渠郡。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渠州,并析宕渠县东部始置邻水县,属邻州邻山郡。 西魏恭帝三年(556),邻州并入渠州,邻水县属渠州邻山郡。 隋开皇元年(581),邻水县治地由邻州城移至岳池溪。 开皇三年(583),省邻山郡入渠州。 开皇十八年(598),改始安县为賨城县,隶属流江郡。 唐武德元年(618),賨城县复名始安县,并划出部分地域置丰乐县,同属山南西道渠州。 同年,置潾州,改邻水县为潾水县。 武德二年(619),潾水县改属渠州。 武德八年(625),废丰乐县,其地复入始安县。 万岁通天二年(697),析南充县、相如县地置岳池县,属剑南道果州郡。 天宝元年(742),改始安县为渠江县,改渠州为潾山郡。 唐乾元元年(758),复为渠州,始安县、潾水县仍属渠州。 宝历元年(825),潾水县并入潾山县。 大中元年(847)复置潾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改潾水县为邻水县。 开宝二年(969),在渠江县秀屏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广安军,隶属潼川府路(原梓州路),领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 南宋开禧三年(1207),升和溪镇为和溪县(治地岳池县新场镇)。 南宋淳祐三年(1243),蒙古军入川,广安军治地迁大良城(今广安区小井乡大良村)。 宋宝祐五年(1257),蒙古军焚毁汉初县治。 宝祐六年(1258)至咸淳二年(1266),大良城两度被蒙古军占领,又两度为宋军收复。 元至元二年(1265),分汉初县地,置定远县,四年,置武胜军,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 后升为定远州。 十五年(1278),改宁西军为崇宁军,次年崇宁军废,并新明、和溪二县入岳池,渠江、岳池二县改隶顺庆府,二十年,置广安府,治地渠江县,领渠江、岳池二县,隶顺庆路。 同年,邻水县并入大竹县,改为邻水镇。 省汉初县。 二十四年(1287),降定远州为定远县,属重庆路合州。 明洪武四年(1371),改广安府为广安州,隶属顺庆府,领渠江、岳池二县,九年,增领渠县、大竹二县。 十年(1377),废渠江县,其地并入广安州,州领岳池、渠县、大竹三县。 成化元年(1465),增领邻水县。 清康熙七年(1668),废岳池县,其地并入广安州,其余三县属顺庆府,八年,撤定远县入合州。 六十年(1721),复置岳池县,隶属川北道顺庆府。 雍正六年(1728),复置定远县,隶属川东道重庆府。 宣统三年(1911),蜀北民军占领广安州城,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宣布广安州脱离清政府,广安州为军政府驻地。 1912年,撤大汉蜀北军政府,广安州隶属川北宣尉使署。 1913年,改广安州为广安县。 广安县、邻水县、岳池县隶属川北道。 1914年,川北道改为嘉陵道,广安、邻水、岳池县随属之。 同年,定远县更名武胜县,隶属东川道。 1935年,广安、邻水两县隶属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岳池、武胜两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岳池县、武胜县隶属川北行政区南充专区,广安县、邻水县隶属川东行政区大竹专区。 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广安县划入南充专区,邻水县划入达县专区。 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各县隶属不变。 1978年4月,从广安、岳池两县划出1镇16个公社设置华蓥工农示范区,隶属南充地区。 1979年10月,华蓥工农示范区更名为华云工农区。 1983年3月,华云工农区划归重庆市。 同年9月,华云工农区又划归四川省南充地区。 1985年2月,撤销华云工农区,设立华蓥市(县级)。 1993年7月,设立广安地区,辖南充地区的广安县、岳池县、武胜县和达县地区的邻水县,代管华蓥市。 1998年7月,撤销广安地区,设立地级广安市,广安县改为广安市广安区。 2013年2月,广安市广安区析置广安市前锋区。 |
达州上古属巴地。 夏属梁州域。 商属雍州域。 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地。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置宕渠郡,属益州。 后废宕渠郡,改属益州巴西郡。 成汉复置宕渠郡。 东晋因之。 南朝宋分置巴渠郡。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 次年置邻州、渠州。 西魏改万州为通州。 隋大业初废州,分置通川、清化、宕渠3郡。 唐初复改通州、巴州、渠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为达州,取“地居四达”之意。 明洪武九年(1376),降达州为达县、渠州为渠县,属广安州。 正德九年(1514),复达县为达州。 清嘉庆七年(1802),升达州为绥定府。 1913年,属川东道及川北道。 1914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 1952年,恢复四川省,达县专区、大竹专区属四川省。 1953年,撤大竹专区,大竹、渠、邻水3县划入达县专区。 1968年,改名达县地区。 1976年,置达县市。 1993年7月,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 1999年6月,撤销达川地区,设地级达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