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镇地处三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距本省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城市绵阳58公里,西离省会成都153公里,东距重庆300公里,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是历代州、路、府、县治所,是川西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自古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的美誉,全镇辖5个办事处,30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蔬菜农场,总人口13.9万,财政收入2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亿元,……[详细] |
因寨子山腰有一石塔而得名。据资料记载,寨子山有一圆锥形的石塔,塔座有一条盘龙,昂首舒爪,吞云吐雾,状若腾飞。相传是清朝嘉庆年间一县官所建名曰“玄武塔”,故也称寨子山为“塔子山”。 [详细] |
因场上有一大榕树似龙而得名。 [详细] |
因清末在此建场取名富顺场而得名。 [详细] |
因境内北峰山南麓有三个大元色石得名。 [详细] |
因明清设置驿站秋林驿而得名。 [详细] |
新德,原名“新场”,场址位于三台县城北部涪江边;因该地滨临涪江码头,历来为三台县水运盐路要道,清乾隆年间于此新建场镇,命名“新场”。民国24年设新德联保,取义“破除旧思想,树立新道德”。 [详细] |
新生,本名“新店子”,又名“新陞场”。民国《三台县志》卷1载:新店子“距城四十五里,又名新升场,嘉庆三年建,通乐至大路”。《三台县地名录》记载:最早的新陞场在杨柳湾(今杨柳村),清末毁于火,后迁现址新建场镇,起初只有几间杂货铺,故名“新店子”。解放后习写作“新升”,1955年为改为新生,有“解放后人们获得新生”之义。 [详细] |
该地位于县城之北,涪江二级阶地之上的小冲积坝,故得名北坝。 [详细] |
鲁班,因鲁班桥而得名。相传,很多年以前,三台县境内有一座无名小场,场口有条小河,河上的木桥常被洪水冲毁。当地热心人士筹资修桥时,一位外地的老石匠前来入伙。忙活了一天,只打了一块背大肚小的猪槽石,遭到工匠总管白眼,被当场辞退。老石匠二话没说,背起猪槽石就走。行至离场口不远的老榕树下,送给了卖水果的老太婆。声称,若有人来买,没有五十吊钱不卖。石拱桥封顶时,遇到了麻烦。四路名师,八方高手打的石头,不长则短,不宽就窄。不是放不进去,就是掉入拱下。工匠总管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眼看工期已到,拱桥却不能按时完工。坐立不安的总管,急得打转转,转到了场口的大榕树,在老太婆的水果摊前看到了猪槽石,想起了老石匠。问其缘由,以大价钱买回。没曾想,这块猪槽石,恰到好处地让石拱桥顺利封顶。过后方知,这位老石匠,就是大师鲁班。便将此桥取名“鲁班桥”。 [详细] |
因此地在南宋绍兴年间建成的庙宇,名为景福院,故名。 [详细] |
紫河原名两河,后因两河口解放前曾名觜火,紫河谐音,故而取名紫河。 [详细] |
因域内有座观音,庙前有一座大石桥,各取一字,名为观桥。 [详细] |
因该地有郪江从场镇南侧流过而得名,自汉至南朝齐均为郪县治。 [详细] |
中新镇原名“中兴场”,明朝嘉靖年间,在今中新场镇建有一庙,名常乐寺,属乐嘉危月乡管辖。起初尚无集市,乡人只有到二十里以外的乐嘉场(今乐加乡)、香山场(今射洪县香山镇)或三十五里外的潼川、射洪(今射洪金华镇)赶集,途中常遭兵匪劫掠,多有不便,于是有乡人在寺外开设幺店,进行少量柴米、农具交易。民国7年逐渐添建房屋,形成街道,民国9年兴场,名中兴场,取义地处乐加、香山、潼川、金华之间。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