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意为“舒适之地”,故名。1987年设立。 边境社区。吉隆居民委员会东北1.77千米处为多拥,西南2.03千米处为大西心唐。在吉隆县驻地南偏东54千米。面积22.67平方千米,142户540人。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通乡村公路。海拔2805米。 |
“帮兴”意为“草坪上的农田”,故名。1960年5月设立。 帮兴居民委员会西北2.65千米处为罗嘎,东南1.09千米处为夏措塘。在吉隆镇驻地西北约6千米。面积23.33平方千米,55户289人。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年无霜期200天。海拔2895米。 |
边境村,西距雄布咔尔0.88千米,东南距1.29千米康巴落桑,距县驻地宗嘎镇南方向41千米。面积136平方千米,60户3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热玛村的公路。
热玛村位于珠峰自然保护区核心部位,平均海拔3000米,森林覆盖率42.7%,分布着广袤的原始森林,其中生长着大片的薄片青杠、西藏铁杉、喜马拉雅红豆杉、高山杜鹃等珍贵树种。
该村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招提壁垒》;日吾斑巴雪山、吐尼千年古道、开热瀑布、《卓桑姆》、《朗沙哦布》等各类资源,有丰富而奇特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自然风光和民间文艺作品,是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
“扎”意为“草”,故名。1960年设立。 边境村,南距扎堆0.2千米,距县驻地宗嘎镇南方向52.2千米。面积37平方千米,12户1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扎村的公路。海拔3217米。 |
边境村,南距县驻地宗嘎镇51.7千米。人口1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吉甫村的公路。海拔2636米。
吉甫村林木覆盖率98%,百年古树345棵。吉甫大峡谷位于村入口处,吉甫藏语意为“离开洞”、“分手洞。2006年修建吉甫吊桥,吊桥悬空于256米高的吉甫大峡谷上方,系藏式钢木结构吊桥,可俯视吉甫峡谷一角。
历史文化悠久。尼泊尔公主嫁到吐蕃,在此修建一座庄园,一主二室三间房屋保存至今,在吉隆极有可能是最早的建筑;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两座佛塔和三根高大的经幡;草地乐歌的音域宽广、热情奔放,音韵连贯、节奏自由,呈现出牧民豪放的性格。从松赞干布时代起,射箭到马术表演每年4月底5月初举行。
建立合作社、编制竹编、还有种植苹果、梨、桃等的村果园,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一定的收入。先后获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森林防火先进集体、林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多种称号。 |
“冲堆”意为“上方村庄”,故名。1960年5月设立。 边境村,东北距波日多2.5千米,西南距厅林廓1.01千米,距县驻地宗嘎镇南方向50.5千米。面积16.67平方千米,70户3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冲堆村的公路。海拔2910米。 |
“江”意为“聪明”,故名。1960年5月设立。 江村村位于中尼边界,边境村,西北距旦拍0.79千米,西南距色金马0.8千米,距县驻地宗嘎镇南方向61.2千米。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1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荞面、玉米。通吉隆镇到江村的公路。海拔2480米。 |
“朗曲”意为“牛饮水之地”,故名。1960年设立。 边境村,南距县驻地宗嘎镇51.2千米。人口1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朗曲村的公路。海拔2945米。 |
“冲色”意为“集市”,故名。1960年设立。 边境村,东距母拉0.7千米,距县驻地宗嘎镇南方向53.4千米。面积123平方千米,39户1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冲色村的公路。海拔2672米。 |
“乃”意为“圣地”,故名。1960年设立。 边境村,南距县驻地宗嘎镇56.7千米。人口2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乃村的公路。海拔3714米。 |
“玛嘎”意为“白酥油”,故名。1960年5月设立。 边境村,西北距萨康斯1.95千米,南距学喔1.18千米,距县驻地宗嘎镇南方向46.5千米。面积17.33平方千米,80户200人。民族以藏族为主。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通吉隆镇到玛嘎村的公路。海拔302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