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江都区各乡镇地名由来

江都区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仙女庙所祀康紫霞女道士,俗称仙女而得名。 [详细]
  原名小纪庄,始于清朝。据说,北宋时期一户姓纪的人家在河上摆渡船以济来往行人,后来人们称这渡口为纪家摆渡。老纪死后又由儿子接替摆渡,人们又改称为小纪家摆渡,日子久了,人们为了说起来方便,常说:到小纪去或从小纪来。小纪之名就这样流传开。1984年得名小纪镇。 [详细]
  因水系的原因,地形奇特,被自然分成五大块,呈尖形。最初来此开垦的为张姓,与其子共同在五个尖岛上开垦,时人称其地域为张五尖,简称五尖。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军五尖,当地百姓组织抗日救国,力量和队伍不断壮大,日军一次次被五尖人民武装打败,威武气概震撼日军不敢轻易进攻。当地百姓索性把五尖改为武坚。从五尖到武坚,音同字不相同,但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寓意武装坚强。 [详细]
  因盐邵河、山阳河、斜丰港在此交汇,形成天然“川”字且以樊姓居多,故得名樊川。 [详细]
  以“丁”字形河沟命名。 [详细]
  “真武”之名是由真武庙而来,清康熙时,所在地名曰“顾家乡”,境内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顾家乡被更名为真武镇。 [详细]
  古代把这里称为东原,东汉明帝时称东陵。据传隋炀帝杨广葬宜妃于此,遂改名为宜陵。宋设宜陵驿。 [详细]
  古称廓村,相传隋唐五代时期,有一古城邠州,廓村是邠州城外有名的村庄,古称城外三里为郊,五里为廓,后来随着邠州城的消失,遂演变为郭村。 [详细]
  古名步邱,晋名新城,东晋谢安在步邱筑埭以防湖水,民思其德,立庙祀之,称甘棠。比之召伯甘棠,名堤为邵伯埭。邵伯一作召伯(古代“邵”和“召”同音)。明清时得名邵伯镇。 [详细]
  原名“丁家伙”,相传由丁姓一伙人从江南移居此地开垦种植,以丁姓一伙人命名。 [详细]
  这里是长江入海口,滩涂成片,沙地白色,故名白沙。明宣德六年(1431年),平江伯陈宣开内河一条,形如玉带绕镇而过,白沙镇又名带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带水上造永济桥,又名带桥,后人改名大(Dài)桥,又名大(Dà)桥,清末已有大桥镇。 [详细]
  相传吴氏、李氏、陆氏等三大家族聚居,以种田为生,因交通受困,需要建桥、造桥,李氏、陆氏因无钱建桥,于是吴氏家族独资承担费用,因此定为吴家桥,后简称吴桥。 [详细]
  据传,古时长江下游除了长江主干道外,尚有两条支流,一是位于长江南岸的黄浦江(从上海入东海),还有一条是就是位于长江北岸的白浦江。后来在白浦江的江边,有人用蒲包灌泥筑成了一座码头,浦头之名便由此而来。1995年撤乡改镇时得名浦头镇。 [详细]
  西汉前元四年(前 1 5 3 年;),设江都县、江都国。名称来源于“县城临江,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有一种说法,取“取“江水都汇于此”之意命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