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曾在此建都称亳。 西周属管国。 春秋属郑。 战国属韩。 秦属三川郡。 汉属河南郡。 隋开皇三年(583)改荥州为郑州,治成皋(今荥阳汜水)。 十六年(596)改郑州为管州,治管城(今管城区)。 大业二年(606)复名郑州。 唐武德四年(621)分置郑州、管州,郑州治成皋,管州治管城。 贞观元年(627)废管州入郑州。 七年移治管城。 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 元丰八年(1085)复置。 崇宁四年(1105)郑州建为“西辅”,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明属开封府。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属河南省。 十二年复属开封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复为直隶州。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8年设郑州市。 1931年撤销,复郑县。 1933年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8年复置郑州市。 1949年郑州市及郑州专区属河南省。 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市迁入郑州市。 1959年原开封专区的荥阳、巩县、登封、密县、新郑5县划入。 1961年荥阳县、巩县、登封县、密县、新郑县复归开封专区。 1971年荥阳县划入郑州市。 1983年巩县、登封县、密县、新郑县、中牟县划入郑州市,成今境。 |
春秋属郑,郑庄公在此筑启封城。 战国属魏,魏惠王九年(前362)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于仪邑(今开封),改称大梁。 秦于大梁置浚仪县,于启封城置启封县,均属砀郡。 汉景帝元年(前156)改启封县为开封县,浚仪、开封均属三川郡,开封之名始于此。 魏晋时期,开封县属荥阳郡,浚仪县属陈留郡。 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辖阳夏、开封、陈留三郡。 北齐省开封郡入陈留郡。 北周年间因城临汴水改称汴州,浚仪县、开封县属汴州陈留郡。 隋大业初废汴州,分其地入荥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汴州。 延和元年(712)开封县移入汴州城,从此浚仪、开封二县治所同在一城。 天宝元年(742)改称陈留郡。 乾元元年(758)复称汴州。 建中二年(781)扩建汴州城,为今开封城的雏形。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以汴州为都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洛阳为陪都,称西都。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称汴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汴州改称东京。 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均都此,称东京开封府。 北宋开封府辖17县,浚仪、开封两县仍同为开封府附廓首县,治所均在今开封城。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浚仪县为祥符县。 东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金天会八年(1130)东京改称汴京。 天会十五年(1137)设汴京路开封府。 贞元元年(1153)改称南京开封府。 元改称汴梁路。 至元二十八年(1291)设河南行中书省,省治汴梁。 明洪武元年(1368)设河南中书分省,改汴梁路为开封路,汴梁改称开封,省会设此。 撤开封县并让祥符县,从此结束两县治所同城的历史。 同年开封改为北京。 十一年(1378)复称开封。 清河南巡抚驻开封,设河南省开封府,为省会。 1913年废开封府改豫东道,祥符县改开封县。 1929年析开封县城设开封市,翌年撤市。 1932年设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8年11月成立开封特别市,属豫皖苏解放区,12月改称开封市。 1949年3月属“中原临时政府”,5月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省会开封。 1954年省会迁郑州。 1955年郑州专区改为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 1962年复为省辖市。 1969年更名开封地区。 1983年撤销开封地区,改为省辖市,将原开封地区的开封、杞县、通许、尉氏、兰考5县划入开封市,成今境。 2014年9月,撤销开封县改设开封市祥符区。 |
商从南亳迁至新都,史称西亳。 周为王畿地。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三川郡,治洛阳。 汉高帝二年(前205)改置河南郡。 东汉改为河南尹。 三国魏、西晋均都此,并置司州。 北魏改为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徙都,复称司州。 河南尹仍治洛阳。 隋初为洛州,炀帝徙都于此,称豫州,又称东京,后改为河南郡。 唐初为洛州,显庆二年(657)建东都,开元初年(713)改洛州为河南尹,天宝初年(742)定为东京。 五代后晋称西京。 宋仍为西京河南府,属京西北路。 金兴定元年(1217)称中京,改府为金昌府。 元为河南府路。 明、清为河南府。 1913年废府,设豫西道。 1914年改称河洛道。 1932年南京政府曾迁洛,为陪都,同年设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 1949年洛阳市、洛阳县并存,均属洛阳专区。 1952年洛阳市改省辖市。 1955年撤销洛阳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洛阳市及孟津、宜阳、偃师3县。 1958年洛阳市改为县级市,属洛阳专区。 1964年洛阳市改省辖市。 1971年孟津县划入洛阳市。 1976年孟津县划入洛阳地区。 1983年洛阳地区的偃师、孟津、新安3县划入洛阳市。 1986年撤销洛阳地区,将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6县划入洛阳市。 |
古为豫州地。 殷商时应龙氏部落封国于此。 西周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郑、楚、晋、魏、韩。 秦统一后,今境分属颍川郡、三川郡、南阳郡。 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北部仍属颍川郡。 晋析颍川郡置襄城郡,分属河南郡、襄城郡、南阳郡。 南北朝时先后分属鲁阳郡、襄城郡、南安郡、汝北郡、汝南郡、顺阳郡、汉广郡。 隋代分属襄城郡、颍川郡。 唐代先后分属汝州郡、许州郡、襄城郡。 宋元明清时期分属汝州、许州、裕州。 1912年,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 1949年后逐步发展为以煤炭为主的新兴工业城。 1954年成立平顶山煤矿筹备处。 1955年建立矿区。 1956年由宝丰县析出井营乡、西高皇乡、姚孟乡,叶县析出大营乡、东高皇乡并入平顶山矿区。 1957年设平顶山市。 1958年宝丰县留村乡、叶县北渡乡划入,属许昌专区。 1960年宝丰县撤销,划入平顶山市。 1961年析出复置宝丰县,属许昌专区。 1964年3月平顶山市复为平顶山矿区,6月改为平顶山特区。 1968年复为平顶山市。 1971年韩梁矿区与宝丰县薛庄乡划入。 1977年舞钢工区划入。 1979年舞钢区划出,属许昌地区。 1982年复属平顶山市。 1983年原许昌地区的鲁山、宝丰、叶县3县划入平顶山市。 1986年原许昌地区的襄城、郏县2县,洛阳地区的临汝县划入。 1997年襄城县划出,属许昌市。 |
商为相地,河亶甲所都。 后盘庚从奄迁都于此,称殷。 西周先属邶国,后属卫。 春秋属卫,继为晋东阳地。 战国先属魏为邺地,后属赵称安阳。 秦分属上党、邯郸2郡。 汉属河内郡和魏郡。 三国魏属司州魏郡。 北魏天兴四年(401)魏郡属相州。 北周大象二年(580)相州、魏郡迁治安阳城。 隋开皇初魏郡废,大业初复置而相州废。 唐武德初魏郡改相州,置总管府。 天宝元年(742)改为邺郡。 乾元元年(758)复改相州。 五代晋置彰德军。 金明昌三年(1192)改相州置彰德府。 元至元初改彰德路。 明复彰德府属河南行省。 清为河南省彰德府。 1913年废府属豫北道。 1914年属河北道。 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 1933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析安阳城及近郊置安阳市,为平原省辖市。 1952年平原省撤销,市属河南省,县属新乡专区。 1958年属新乡专区。 1961年复置安阳专区。 1969年改称安阳地区。 1974年复为河南省辖市,由安阳地区代管。 1983年撤销安阳地区,安阳、汤阴、林县、淇县、浚县5县并入市。 1986年淇县、浚县析出,内黄、滑县并入。 1994年林县撤县改林州市(县级),由安阳市代管。 |
1949年分属汤阴县、安阳县、浚县、淇县。 1952年在汤阴县鹤壁集周围建国有煤矿。 1956年设鹤壁煤矿办事处。 1957年析汤阴、安阳2县地置鹤壁市,直属省。 1958年改为县级市,属新乡专区。 1959年驻地迁至大胡。 1960年汤阴县划入。 1961年11月又划出,12月属安阳专区。 1969年属新乡地区。 1974年改设地级市。 1986年淇县、浚县划入。 |
商代大部属畿内地。 周代有庸、凡、共、胙、封父等国。 春秋分属卫、郑,后属晋。 战国属魏。 秦代分属三川郡和东郡。 汉置新中乡。 隋开皇六年(586)置新乡县,治新乐城。 唐代分属河北道、河南道。 宋代分属京畿路、京西北路、河北西路。 元代分属直隶中书省、行中书省。 明代分属开封府、卫辉府。 清代分属开封府、怀庆府、卫辉府。 1911年分属河南省第三、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8年于新乡县小冀镇设新乡市。 1949年5月市人民政府迁新乡城区,8月为平原省省会,12月划新乡县14自然村为新乡市第四区。 1952年平原省撤销,复属河南省。 1958年为新乡专区。 1959年、1960年新乡、获嘉2县先后并入。 1964年又析出。 1967年更名新乡地区。 1974年改由省、地双重领导。 1978年仍为新乡地区。 1983年改由省直辖,新乡、汲县2县改由市辖。 1986年撤销新乡地区,设立新乡市,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长垣6县划入成今境。 |
商代及西周属畿内地,分属雍、邗、温三国。 春秋时期属晋。 战国时期属魏。 秦代归三川郡。 汉代设河内郡。 元至元六年(1269),称焦家作,后简称焦作,属修武县。 清宣统二年(1910),为焦作镇。 1945年,置焦作市。 1948年,改焦作县。 1949年,改设焦作矿区,归平原省管辖。 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 1956年,改置焦作市。 1960年,修武、博爱2县并入。 1961年,恢复修武、博爱建制,复归新乡专区。 1974年,升为省辖市。 1983年,修武、博爱2县并入。 1986年,武陟、温县、孟县、济源、沁阳5县划入。 1988年,济源县改市。 1989年,沁阳县改市。 1997年,孟县改市。 济源由省直辖。 2002年,市政府由山阳区迁驻解放区。 |
古称帝丘,颛顼曾建都于此。 夏建昆吾国,顾(国)、观(国)并存。 商为畿内地。 周为卫国地。 春秋为魏都,战国始称濮阳。 秦汉为东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濮阳国、濮阳郡、顿丘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顿丘、临河、内黄3县置澶渊县,改濮阳郡置濮州。 大业初废濮州。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濮州,分黎州置澶州(治顿丘),后废,又复置。 天宝元年(742)濮州复改濮阳郡,属河南道。 乾元元年(758)复称濮州。 宋崇宁四年(1105),澶州纳入京畿路,次年升为开德府。 金天会元年(1123),开德府复名澶州。 皇统四年(1144),改澶州为开州,属大名府路,今范县属大名府濮州,今台前县大部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明清因之。 1913年,分属直隶省大名道及山东省东临道、曹濮道。 1928年分属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及山东省。 1936年、1939年分别属河北省第十七督察区、河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山东鲁西二专署。 1941年今境大部属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 1949年,分属平原省濮阳专区、聊城专区。 1952年,属河南省,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县划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4年,撤销濮阳专区,濮阳、清丰、南乐3县并入安阳专区。 1956年,濮县、观朝县撤销,濮县全境和观朝县的7个乡划属范县。 1958年,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 1964年,山东聊城专区的范县、寿张县,金堤以南区域改属河南省安阳专区范县。 1968年,安阳专区改称安阳地区。 1983年,撤安阳地区、濮阳县,设立濮阳市,为河南省辖市。 辖濮阳市郊区、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8县。 1986年,滑县、内黄2县划属安阳市,长垣县划属新乡市。 1987年6月,撤销濮阳市郊区,复建濮阳县。 |
古时为许由部落牧耕地。 夏代为部落活动中心区域,夏启曾建都于阳翟(今许昌禹州),“大享诸侯于钧台”。 西周时有许国、鄢国两个都邑。 秦置许县,隶颍川郡(郡治阳翟)。 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于许,称许都。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置许昌郡。 北魏置颍川郡。 西魏复置许昌郡。 东魏天平元年(534),置颍州。 武定七年(549),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今魏都区)。 隋改许州为颍川郡。 后历代均为郡、府、州治。 1913年,府废,属豫东道。 193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8年,由许昌县城析设许昌市(县级),属许昌专区。 1960年,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 1961年,市县分设。 1969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 1986年,许昌市升为省辖市,原许昌地区的叶县、宝丰县、鲁山县、郏县、襄城县划属平顶山市。 1997年,襄城县从平顶山市划入。 2016年,撤销许昌县改设建安区。 |
隋开皇五年(585),置郾城县,后历代均属郾城县。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十九年(1540),在郾城县城东5里,沙、澧二河交汇处东南侧,始建螺湾镇,属郾城县。 明末筑有寨,名源汇寨。 清代称螺湾河镇。 后演化简称为漯河镇。 1930年,分置两镇,寨内称漯河镇,火车站附近区域称五权镇。 1945年后,两镇合并统称漯河镇。 1948年,设立县级漯河市,属豫西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改属许昌专区。 1970年,属许昌地区。 1986年,升为省辖市,原许昌地区的郾城、临颍、舞阳3县划入。 |
1957年,因建设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析陕县部分地区置三门峡市(地级),由省直辖。 1958年,降为县级市,属洛阳专区。 1959年,复为地级市。 1960年,陕县并入。 1961年,降为县级市,属洛阳专区。 1962年,陕县析出另置。 1968年,属洛阳地区。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三门峡市升为省辖市,原属洛阳地区的陕县、渑池县、灵宝县、卢氏县、义马市划入。 |
周为申、吕、蓼国地。 春秋时期楚设宛邑。 战国时期先属楚国后为秦国所据。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初设南阳郡。 三国属魏。 晋为南阳国,都宛。 隋大业三年(607),南阳郡改为州,后复为郡。 唐属山南道。 宋属京西南路。 元代南阳郡改为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1913年,属豫南道。 1914年,属汝阳道。 1927年,属河南省。 1932年,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成立南阳专区,原辖叶县、舞阳2县划属许昌地区。 1969年,改为南阳地区。 1994年,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 |
周为宋国。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三分其地。 秦置砀郡。 汉为梁国。 三国魏改梁郡。 西晋改梁国。 南朝宋郡治迁下邑县(今安徽砀山县),属梁郡。 大明元年(457)改属徐州。 北魏梁郡还故治,属南兖州。 隋开皇初废梁郡,十六年(596)置宋州,治宋城(今商丘县城关镇偏南)。 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梁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称宋州。 天宝元年(742)改为睢阳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其治不变。 唐建中二年(781)于此置宣武军。 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 大中祥符七年(1014)建为南京应天府。 金天会八年(1130)更名归德府,属南京路。 元仍为归德府,属河南行省。 明初降为州。 弘治十五年(1502)州治圮于水患。 十六年移址今商丘县城。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复为府,属河南布政使司。 清因之。 1913年府废,属豫东道。 1914年改属开封道。 1932年设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商丘古城。 1948年设商丘专区,专员公署驻商丘县。 1950年专员公署迁朱集市,析商丘县城关镇置商丘市(县级)。 1951年商丘市、朱集市两市合并,仍名商丘市(县级)。 1953年原淮阳专区的淮阳、鹿邑、太康、项城、沈丘、郸城6县划入。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0年商丘县并入,次年又析出。 1961年复商丘专区。 1965年将原属淮阳专区的6县划入周口专区。 1968年改商丘地区。 1977年兰考县划入。 1980年兰考县析出,属开封地区。 1997年撤销商丘地区,设立商丘市。 |
春秋战国属楚。 秦为衡山郡地。 西汉置钟武县,治今城区东南,东汉废,改置平春县,治今城区西北。 属江夏郡。 东晋置平阳县,属义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改平阳县为义阳县,为义阳郡治。 隋属弋阳郡、义阳郡、汝南郡。 唐分为河南道蔡州(豫州)汝南郡和淮南道光州(治今潢川)弋阳郡、申州义阳郡。 宋属京西路蔡州汝南郡、信阳郡和淮南西路光州弋阳郡。 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太宗讳,改义阳为信阳。 元为河南行中书省汝宁府之息州(治今息县)、光州(治今潢川)和信阳州(治今罗山)。 明为河南省布政使司汝宁府信阳州、光州。 清为河南省汝宁府信阳州(治今信阳市附近)、光州(治今潢川)。 1913年,属豫南道。 1914年,改称汝阳道。 1927年,属河南省。 1932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治今潢川)。 1949年,确山专员公署迁信阳,改称信阳专区。 1949年,于东部并置潢川专区(驻潢川),辖8县。 1952年并入信阳专区。 1965年,以淮河北诸县析置驻马店地区,以南为信阳专区。 1969年,改设信阳地区。 1998年,设立信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