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陆良县板桥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陆良县板桥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板桥村委会:

在陆良县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距曲靖45公里,地处板桥中心集市,板桥镇人民政府驻地。板桥村委会1953年前属板桥大乡,1956年划分为三个管理区,1960年为板桥小公社,1972年为板桥大队,1983年改为板桥乡人民政府,1987年改为板桥办事处,1999年改为板桥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国土面积2.86平方公里,辖查地村、板桥街、张家院子、郑家院子、孙家院子、钱家底下、大堡子、郭家院子、芦旗堡9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828户,6362人。海拔1900-2000米之间,有效积温3885.1℃,无霜期250天,平均降水1180毫米。耕地面积5360亩(田1860亩,地35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和水果,养殖业以牛、羊、猪为主。境内有中学2所(陆良县五中、板桥镇一中分校),有小学1所(板桥小学)。企业有石粉厂2个,瓷砖厂、红砖厂各2个,汽车橡胶配件厂1个,有个体工商户85户,326国道及曲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查地村:在村委会北部1公里处,板桥河西岸,220户,756人。耕地598亩,主产水稻、蔬菜,养殖以猪为主。

板桥街:地处板桥集市,村委会驻地,125户,479人。耕地35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猪为主,个体工商户40户。

张家院子:地处板桥集市东,210户,667人,耕地3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生猪为主,个体工商户20户。

郑家院子:地处板桥集市,105户,368人。耕地24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猪为主,有个体工商户8户。

孙家院子:距板桥村南1公里处,107户,375人。耕地18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猪为主,,手工业以竹编为主,个体工商户10户。

钱家底下:距板桥村南1.5公里处,71户,261人。耕地18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猪为主,手工业以石雕刻为主,个体工商户2户。

大堡子:距板桥村2公里处,428户,1551人。耕地1066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蚕桑,养殖以猪、牛、羊为主,有陆良县五中、汽车橡胶配件厂1个、个体工商户3户。

郭家院子:距板桥村南2公里处,117户,396人。耕地面积31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猪为主。

芦旗堡:距板桥村南3公里处,453户、1517人。耕地面积2136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殖以猪、牛、羊为主,境内有红砖厂2座、瓷砖厂2座、石粉厂2个、个体工商户2户。

白塔村委会:

位于陆良县东北部,板桥镇的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距板桥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活水乡、龙海乡(原黑桃村乡)及师宗县接壤,南连河东堡,西接小堡子,北邻马军营。外古城昔有浮屠,俗称“白塔”,据《紫溪传》记载,塔建于明初,“白森森屹立雄峙,远远观之,如一顶天玉柱,邑人盼盼颜色,遂顺口曰‘白塔’”。1950年7月为白塔小乡,属河东乡管辖,1957年合并河东、马营、白塔、鱼塘为白塔乡,1958年河东、白塔成立高级社,属卫星公社,1960年成立白塔乡,辖白塔、河东堡、马军营、鱼塘,1970年成立板桥公社白塔大队,1984年成立白塔乡政府,1991年改为白塔办事处,为板桥区的派出机构,1999年6月改为白塔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解放后,白塔村茅草房较多,其它自然村相对较少。从60年代后,农村水平逐渐好转,70年代后,草房变瓦房,80年代后,瓦房变为平房,90年代,平房变高楼。有名的古城、金钟滩、月牙江(大部位于小堡子),古城旧称“紫禁城”,地址在内古城村南,大古城位于现在内古城的西南面,据传龙海家当时就住在“紫禁城”,人们称之为“土皇帝”,古谓“内三层,外三层,中间有个‘紫禁城’”。今内、外古城毁,存断恒数处,志称“小堡废城”,白塔古城被县文物局立为重点保护单位。据传说,白塔原有一白色塔,塔内悬一金钟,钟鸣时,方圆30里皆能闻,与大觉寺古钟相应,昔人谓为雌雄云。一说曰:钟链断,坠滩中,后人谓滩为“金钟滩”。二说曰:州牧李公爱慕金钟石鼓音韵,特将土城报恩寺拆建于州城中,后又将钟鼓迁于新报恩寺,于船运之,至江中,大风起,浪十余丈高,船翻,金钟石鼓坠江中,打捞不起,遂为神物,大觉钟鸣,此钟在滩中发声应,因此呼为金钟滩。多持后者(即《紫溪传》记载)观点,金钟滩位于白塔村与小堡子间。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雨1180mm。国土面积733.65公顷,5个自然村,986户,3913人。其中有耕地269.94公顷,园地3.84公顷,林地159.2公顷,牧草地25.9公顷,村庄及工矿用地46.2公顷,交通用地4.91公顷,水域7.29公顷。县城至白塔、白大油路通过境内,水泥路贯穿全村,交通四通八达S凶欧岣坏氖淖试矗�50万方水库1个,南盘江过境,水源丰富,无污染,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河沙资源。境内70%的土地为平坝丘陵,耕地集中连片,土地肥沃,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齐全,提水站7个,保灌面积100%。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蚕豆,粮食总产140.32万公斤。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有猪、牛、羊、鸡、鸭、鹅。经济收入人均3101元以上。

白塔村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培育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桑园800亩,蔬菜地500亩。村委会驻地设有集市1个,每逢星期二、五赶集,吸引镇内外客商,商贾云集,餐饮、服务业较为发达,为板桥镇第二大集市。1994年至2000年,为人们称之为“小香港”。小型企业有食品加工厂2个,饮料厂1个。通讯方便,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都在白塔建有基站,通讯十分方便。

有全日制完小学1所,在校学生548人,入学率达100%。村级卫生所1个,从业人员4人,个体诊所及药店7个,老人协会活动中心1个,敬老院1个。

内古城村:在白塔村委会西1.5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接壤小堡子、地处平整,河流环围。116户,499人,居住集中。耕地111亩,旱地4亩,桑园1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个体诊所1个,有抽水站1个,加工米、面房1个,村东有油路1条,村民从事外出建筑业人较多。村东是老南盘江,古称之为“月牙江”,传说为古代龙海家居住地,筑有城埂,有言称“内三层,外三层,中间有个‘紫禁城’”。即后来的白塔古城,被县文物局立为重点保护单位。

外古城村:白塔村委会西0.5公里处,南是老盘江,西接内古城,北是老盘江,地形平整,村庄道路是水泥路,白大油路过村境。据传说,外古城与内古城是龙海家之地,老盘江从外古城村东流进内古城后又转到外古城村东,形成了一个葫芦状,并且从葫芦口到内古城,每隔一小段,都筑起了城埂,从外古城到内古城有4道城埂,防止外来侵袭。178户,605人,耕地190亩,桑园98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有食品加工个体户1个,加油站1个。

白塔村:村委会驻地,白塔学校、集市所在地。地形平整,村庄道路是水泥路,白大油路过村境,交通便捷,占集市之优,商铺林立,1994年后被人们称之为“小香港”。据传说,白塔原有1座百色塔,塔内悬一金钟,敲钟时,方圆30里皆能闻,与大觉寺古钟相应,昔人谓为雌雄云。一说曰:钟链断,坠滩中,后人谓滩为“金钟滩”。二说曰:州牧李公爱慕金钟石鼓音韵,特将土城报恩寺拆建于州城中,后又将钟鼓迁于新报恩寺,于船运之,至江中,大风起,浪十余丈高,船翻,金钟石鼓坠江中,打捞不起,遂为神物,大觉钟鸣,此钟在滩中发声应,因此呼为金钟滩。多持后者(即《紫溪传》记载)观点,在现在的黑大桥北50米处。254户,1088人,耕地330亩,旱地122亩,桑园8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萝卜、大葱。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有供销社分社、完小1所,医疗室、个体诊所、老人活动中心、联通、移动、电信基站、加工房,抽水站。

韩旗营村:白塔村委会东0.5公里处,西至白塔村,北到马军营,地处平整。村庄道路是水泥路,白大油路南过村境,村容村貌整洁。有101户,耕地100亩,旱地11亩,桑园84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村民多数搞基建、运输,做生意。有抽水站1个,加工房1个,水利设施完善。

峰合村:距离村委会东1.5公里,南至河东,西至韩旗营村,北至马军营,东靠山,属半山区。村居基本平整,水泥路面,有蓄水50万方的水库,山青水秀。337户,1414人,耕地344亩,桑园4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有个体诊所2个,加工房2个,老人活动室1个,抽水二级站1个,村前白大油路过境。

马军堡村委会:

县城北部16公里处,西邻芳华镇板田村委会,东靠左里堡村委会,南依车马堡村委会,北邻大桥村委会,半山半坝区,海拔1850米至2400米,1951年属陆良县二区,1956年撤区设乡,归板桥乡管辖,1958年归卫星公社管辖,1963年改为马军堡公社,1972年为板桥公社马军堡大队,1983年改为马军堡乡,1987年改为板桥镇马军堡村办事处,1999年7月1日改为马军堡村委会。辖马军堡村、桃园村、郭地堡村、岳家湾村4个自然村,4个生产合作社,以自然村设村民小组。1154户,4323人,耕地面积2749亩,其中水田2148亩,主产水稻、蚕豆、包谷、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有卫生所,板桥供销社分店。

马军堡村:村委会驻地,古于驻马军,设铺而得名。492户,1957人,耕地1282亩,主产水稻、蚕豆、包谷、洋芋。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半山半坝区。

桃园村:位于村委会北,明初石、张二姓于此定居,村中桃树特多而得名。140户,483人,耕地面积372亩,主产水稻、蚕豆、包谷、洋芋。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半山半坝区。

郭地堡村:位于村委会东,坝区。明初沐英征南屯兵于此,郭姓随军于此定居而得名。216户,762人,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

岳家湾村:位于村委会南,明朝岳、计两姓于此定居,村旁有一弯形大路,故名。306户,1121人,主产水稻、蚕豆、包谷、洋芋。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半山半坝区。

大桥村委会:

位于陆良县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19.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东临南盘江,南连左里堡,西接马军堡,北与长湖为邻。南北宽约3公里,国土面积18.5平方公里。辖雷达村、西坡底、白鹤堡、王家坡、方家埂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5519人,1591户,耕地7600亩,水田2900亩、700亩桑园。西南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2.9℃,最低气温-9.3℃,年平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967mm,雨量集中于夏秋两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背山邻坝,西高东低,半山半坝区,最高海拔2289米,最低海拔1836米,西北山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分布着大桥村的7000余亩林地和4000多亩旱地。山区土地多为红土壤,土层薄、肥力差,种植以玉米、六月洋芋、小麦为主。坝区土壤为胶泥地,土层深厚,种植以水稻、蚕豆为主。326国道、南盘江南北过境,麦地沟河上接芳华镇乘明村委会,建有麦地沟水库1座和500千瓦水力发电站1座。村委会背后的面山全是石头山和硅石山,有2个大型碎石厂,大型硅石厂1个。2006年生产商品粮、稻谷314.7万公斤、蚕豆25万公斤、六月洋芋100万公斤、蚕茧8.2万公斤、生猪1.5万头,经济总收入1308万元,人均纯收入1415元。

雷达村:坐落于村委会正北方,与长湖小村相邻,24户,82人,耕地78亩。

白鹤堡村:位于村委会驻地东北方,与长湖沙埂村相连,依山而居,设5个村民小组,428户,1536人,耕地1140亩。

方家埂村:村委会驻地,设4个村民小组,438户,1602人,耕地930亩。

西坡村:村委会驻地,与马军堡桃园村相连,34户,112人,耕地74亩。

王家坡村:村委会驻地西南方,依山而座,635户,2192人,耕地1644亩。

后所村委会:

位于陆良县东北部,南盘江东岸,东临活水乡,南接渔塘村,西与大桥、长湖以南盘江隔河相望,北与洪武接壤,距县城24公里。明初陆凉卫下设前、后、左、右、中5所,故得名“后所”。解放前隶属曲靖县管辖,1958年后所属洪武乡管辖,1972年为板桥公社后所大队,1983年改称后所乡政府,1987年改为办事处,1999年改为后所村民委员会。辖后所、杨官营、白庙、孔家营4个自然村,1965户,6963人,耕地4743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水果等;养殖业以生猪为主,马、牛、羊居多,有农村集市1个,每逢星期一、五赶集。个体工商户25户,完小1所,分校办学点2处,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100人,板桥镇二中(原陆良第十二中学)座落于村委会南约2公里处,在校学生880人;村委会驻地有集体合作医疗室1个,村北有蓄水量300万方的大坝冲水库1座,村办红砖厂座落于村北部。

后所村:村委会驻地,东有延绵翠绿的群山环绕,南与渔塘村交界,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北与洪武为邻,设7个村民小组,1060户,3653人,平柏公路由南至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森林茂盛,有林面积10320亩。陆良十二中、村中心完小、集市均在村内。盛产玉米、马铃薯、水稻、蚕豆。

杨官营村:村委会驻地西北部,明初沐英征陆凉于此扎营,营官姓杨,故得名“杨官营”。218户,836人,耕地水旱各半,主产玉米、马铃薯。畜牧业以生猪为主,牛、羊、鸡为辅,平柏公路有东向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白庙村:村委会驻地西部,南盘江东岸,解放前因常降冰雹,建白龙庙一座,祀以免灾,简称“白庙”,“白庙”由此得名。以自然村设村民小组,202户,728人。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养蚕农户达185户;养殖以猪、鸡为主;7户以养鱼为主,耕地主种水稻、油菜,无旱地。

孔家营村:村委会驻地西北部。明初于此设虚营,定居后名空扎营,后演变为“孔家营”。设3个村民小组,485户,1746人,南盘江东岸聚居。经济作物以蚕桑为主,主产水稻、蚕豆、玉米,养殖业以生猪、鸡为主,南盘江柏油公路从村前由南向北通过。

旧州村委会:在县城东北部13公里处,东靠河西堡,南接摆羊村,地处平坝,海拔1835米,元朝陆凉州治在旧州,故旧州作为陆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持续至清康熙16年,元初,回族开始定居,至明朝,汉族开始进入陆凉,逐渐成为本地主要居民,板桥第一大回汗聚居区。1951年为旧州乡,1956年为联光农业合作社,1957年归板桥乡管辖,升为联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卫星公社管辖。1960年为旧州公社,1963年为板桥区旧州公社,1972年为板桥公社旧州大队,1983年为旧州乡,1987年改为板桥镇旧州办事处,1999年改为旧州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辖黎家头村、岗子上村、旧州村、杨付村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297户,5080人,其中:回族365户,1402人。耕地2762亩,其中水田1315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蔬菜、蚕桑,养殖业以生猪、菜牛为主。1977年开挖“人工运河”新盘江,其中旧州河道改道从丘陵地段通过,长2.5公里,平均深挖12米,最深处达14.5米,盘江公路穿村而过。旧州具有优秀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冬,旧州回民与寻甸河阳回-合欲起义,后与官府谈判未果。咸丰九年八月,起义军与官军激战旧州,因力量悬殊失败。咸丰十年二月,回民与彝族起义军联合攻县城,在窑上与官军遇,战败。民国27年(公元1938年)8月,旧州小学在省工委青年部和陆良旅省同乡会的配合下,组织暑期抗日救亡队,到县城、马街等集镇进行宣传演出。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春,旧州青年学生组织抗日救亡歌咏团,到全县各地进行巡回演出。驻地内有卫生所1所、完小1所、清真寺2座。文化遗产有旧州小学《报恩寺常住碑》、城隍庙1座、450年树龄银杏1株、现旧州府邸护城河尚有存迹。

黎家头村:在村委会东北方向0.5公里处,地处坝区,因黎姓居多而称为黎家头村。148户,558人,汉族村,耕地262.5亩,主产水稻,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岗子上村:在村委会东北方向0.5公里处,地处坝区,150户,615人,回族村。耕地283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菜牛为主,有清真寺1座。

旧州村:在县城东北方向13公里处,旧州村委会和旧州农贸集市驻地。设7个村民小组,地处坝区,944户,3701人,回汗杂居区,其中回族225户,787人。耕地2122.5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菜牛为主。有完小旧州小学(原报恩寺)1所,医疗室1所,清真寺1座,城隍庙1座。

杨付村:村委会以南1公里处,地处坝区,55户,220人,汉族村。耕地204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石坝村委会

座落在县城北15公里,西邻芳华,南与环城、三岔河相接,东接板桥、车马堡村,属半山半坝丘陵区。原属陆良芳华区,1963年划归板桥区,由小庄子村、湾子村、蔡石坝村、郑石坝村合并成立了石坝人民公社,1972年为石坝大队,1987年成立石坝办事处,1998年7月5日成立石坝村委会至今,辖4个自然村,以自然村设村民小组。有住户1180户,总人口4300人,总耕地面积4300亩,其中水田2300亩,旱地2000亩,农业以水稻、油菜、烤烟、洋芋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村内有完校一所,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在职教职员工38人;一所合作医疗所,有医务工作人员5人。

蔡石坝村:原属陆良县芳华区双河管理区,1958年修建板桥河水库,划归板桥区管辖。400户,1500人,耕地1500亩。

郑石坝村:原属陆良县芳华区双河管理区,1958年修建板桥河水库,划归板桥区管辖。220户,1000人,耕地1000亩。

湾子村:原属板桥区的板桥管理区。150户,600人,耕地600亩。

小庄子:原属板桥区的车马堡管理区。330户,1200人,耕地1200亩。

车马堡村委会:

位于板桥镇政府西1公里处,包装厂、燃料厂油路穿村而过,交通发达,坝区,土壤肥沃,板桥河水库坐落在村西边。3302人,992户,辖乃龙村、计官堡村和车马堡村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990亩,其中水田1054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油菜,养殖业以母猪、黄牛、水牛为主,驻地有乡卫生所、完小、供销社分店。

乃龙村:地处村委会南900米处,156户,613人。以养蚕、种蔬菜为主,有汽车配件加工厂1个,油菜加工(油坊)5座。

计官堡村:地处村委会南200米处,248户,929人。以蚕桑、养殖业为主。

车马堡村:村委会驻地,478户,1760人。以水稻、油菜为主。有油菜加工(油坊)21座,采沙、采石9户,汽车10辆,装机8台。现在黑老坡山处由云南中科有限责任公司与本村村民孙光红发展养殖业,投资3500万元,建设云南奶牛胚胎移殖繁育基地。

长湖村委会:

原名马场湖,1953年前,又称陆良湖,位于响水坝以下,面积约7平方公里,长年积水,地处交通要道,来往人马常在湖边歇息,后演变为马长湖,于习惯,今弃马从长湖。地处陆良县北部,是曲陆交界之地,距陆良县城23公里,距曲靖市41公里。东至南盘江,南依大桥村委会,西与芳华镇乘民村委会接壤,北与曲靖市麒麟区老关村委会接壤。半山半坝区,海拔1857米,曲陆高速公路及32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1949年马长湖村属曲靖县潦浒区管辖,1950年前属洪武乡管理,1951年属大桥乡管理,1972年改为马长湖大队,1983年改为长湖乡,1987年改为长湖办事处,1999年改为长湖村委会。辖马长湖、三旗田、苏家湾、高苍、大小高寨,小村、沙埂、张角冲(其中马长湖、三旗田、苏家湾等村于1951年由曲靖县插入陆良)共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259户,4552人,有耕地3216亩,其中水田2174亩,旱地1042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水果、林业,养殖牛、羊、生猪。辖区内有国防工办军工单位模具二厂,村有卫生所、完小、粮店、供销社、烟站、高速公路收费站等。1997年7月15日,马长湖大沙河决堤,淹没农田2100亩,房屋倒塌147间。2004年使用世行贷款进行人畜饮水改造,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马长湖村:原名马场湖,1953年前,又称陆良湖,位于响水坝以下,面积约7平方公里,长年积水,地处交通要道,来往人马常在湖边歇息,后演变为马长湖,于习惯,今弃马从长湖。村委会驻地,设3个村民小组,海拔1857米,443户,1513人,耕地951亩,林地31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林业;养殖牛、羊、生猪为主。

高苍村:在村委会北部200米处,村居住在半山坡上而得名,106户,385人,耕地306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林果;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张角冲村:距长湖村委会1200米,居住在一个山冲沟里,史一张姓在州府里做官,得名张官冲,后演变成张角冲。1965年国防办在此建厂,以军用产品为主。本世纪初本厂迁至曲靖。68户,252人,耕地201亩,林地13600亩,主产水稻、蚕豆、小麦。经济作物蚕桑、林业;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三七田村:清朝嘉庆22年,骑兵于此驻扎,竖有三面军旗,而得名三旗田,后演变为三七田。在长湖村西南部1100米处,125户,443人,耕地343亩,林地10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蚕桑、林业;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大小高寨村:因居住户分散驻在两个山包上而得名,1979年迁居于三七田村旁。长湖村西南部1150米处,76户,317人,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蚕桑、林业;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苏家湾村:因苏姓在此居住而得名,长湖村西南部2300米处,设2个村民小组,238户,864人,耕地545亩,林地4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蚕桑、林业,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小村:在长湖村西南部2500米处,171户,253人,耕地199亩,林地2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蚕桑、林业;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沙埂村:因居住在一条排山洪水沙埂而得名,长湖村西南部2500米处,132户,518人,耕地424亩,林地20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蚕桑、林业;养殖以牛、羊、生猪为主。

武村委会概况

在县城北部25公里处,位于326国道和曲陆高速公路东侧,南盘江穿境而过,与麒麟区的越州镇相邻。国土面积18.1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1890米之间,年日照2243小时,年有效积温4473.2℃,无霜期246天,年降水量976毫米,半山区。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大将军沐英率军南征到陆凉,号召各部族洪武村委归顺,地名沿用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故名洪武。1950年前属河东乡,1951年划属板桥第二区洪武乡,1952年改属二区洪武乡,1953年至1957年改为第二区洪武乡,1958年10月划属大桥公社洪武乡,1960年为板桥公社洪武管理区,1962年改为板桥区洪武公社,1970年改为板桥公社洪武大队,1983年改为板桥区洪武乡,1988年改为板桥镇洪武办事处,1999年本改为洪武村委会。辖山底下村、响水坝村、段家庄村、小坝冲村、瓦窑冲村、大坝冲村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657户,6352人,耕地2601.4亩,其中水田1219.4亩,旱地1382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洋芋、蚕豆。经济作物烤烟、辣子、中草药,四月洋芋;养殖以生猪、牛、马、羊为主;林业有天然华上松为林和人工造林桉树,26000亩。盘江公路、326国道、曲陆高速公路穿西林而过。辖区有响水坝水库(畜水量1840万立方米)和大坝冲水库(畜水量300万立方米,通讯有移动机站3座,联通机站1座,程控电话、光缆、有线电视也全面覆盖全村。完小1所,3处办学点,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卫生所1所。

山底下村:县城北部25公里处,村委会驻地,半山区,海拔1840米,因村坐落于山下边,故名山底下。603户,2387人,设6个村民小组,耕地1116亩,林地6600亩(天然林)。主产水稻、包谷、小麦、蚕豆;经济作物烤烟、辣子;养殖业以养猪为主;个体工商户9户,中巴车8辆,大货车8辆,微型小型货车、农用车63辆,小马车160辆(常年从事粮、猪商运活动)。有卫生所、供销社分店,中心完校1所,有响水坝水库输水干渠东干渠和蓄水300万立方米的大坝冲水库。乡村公路连接326国道、盘江公路、曲陆高速公路。

响水坝:县城北部26公里处,半山区,海拔1840米。古时候村的北边是条河,河内有一道天生石坝,水从坝上流下,水声比较响,故名为响水坝。1961年在石坝上修建了现在的响水坝(水库)。332户,1185人,原耕地面积1356亩,现实有耕地241.4亩,修响水坝、南盘江、326国道、曲陆高等级公路等原因耕锐减,主产水稻、包谷、油菜、四月洋芋;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大量劳动力在盘江中涝沙、捕野生鱼龙虾、上山拾菌子和外出各地经商活动。有个体工商户5户,完小1所(中心办学点),有蓄水1840万立方的县管响水坝水库,村西北边有盘江公路,326国道和响水坝收费站。

段家庄村:位于县城北部30公里处,村委会北边5公里处,南盘江边,山区,海拔1860米。古时候是个彝族村,取名为者黑村,后来汉到彝走,以段氏姓为主得名。260户,977人,耕地397亩,其中水田111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辣子;养殖业以养猪、牛、羊、土鸡为主。有村完校办学点1处。

小坝冲村:位于县城北部28公里处,山区,海拔1856米,村中有一小河,河上筑一小坝,得名小坝冲。58户,225人,耕地119亩,其中水田53亩,山林2000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辣子;养殖业以养猪、牛、羊、土鸡为主。

瓦窑冲村:位于县城北部28公里处,山区,海拔1870米,古时候村边建了一座烤瓦窑得名瓦窑冲村。93户,395人,耕地216亩,其中水田83亩,山林4000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洋芋。经济作物烤烟、辣子;养殖业以养猪、牛、羊、土鸡为主。有抽水电站2座、村建小坝塘1个(蓄水2万立方米),村中道路水泥硬化。

大坝冲村:在县城北部30公里处,大坝冲水库边,海拔1870米,村边河内筑一坝,得名大坝冲。309户,1183人,耕地512亩,其中水田114亩,林地9500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洋芋。经济作物烤烟、辣子;养殖业以养猪、牛、羊、土鸡为主。设有村完校办学点,有加工房和抽水站3座,有蓄水30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冲水库,水库源头有金线鱼,系陆良著名特希有物种。

鱼塘村委会:

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坝区,村民委员会驻汤家堡村,境内有闻名的蒋家鱼塘,故名鱼塘。1956年属白塔乡,1960年前属白塔乡马军营管理区,1962年前为白塔乡鱼塘管理区,1970年前为板桥区鱼塘公社,1982年前是板桥公社鱼塘大队,1987年前为板桥区鱼塘乡,1987年后改为鱼塘办事处,1999年5月改为鱼塘村民委员会,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339户,5036人。东与活水相连,西与326国道、曲陆高速公路相连。海拔1850米,温暖湿润,夏秋多雨,冬春干旱,降雨集中,干湿分明,年降雨量为947.5mm,陆地蒸发量在600--700mm之间,年均流量为372.9mm,年平均气温14.72℃,年日照时为2242.5小时,年相对湿度74%,全年无霜期249.2天。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水面350亩,西有南盘江过境,北有响水坝、大坝冲水库通过东干渠流经本村。现有耕地近万亩,土壤主要为红土,沙土类,有三分之一的地壤呈弱碱性,土质良好,适种性广,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朝鲜蓟、蔬菜等;养殖业以生猪、水产养殖为主,水产除了养殖常规的鱼类,还养大闸蟹、金线鱼、鳗鲡、鲈鱼等名优特鱼种。个体工商户10户,村委会驻地有村卫生所,完小等,村办企业1个。

蒋家村:在村委会驻地东南部,蒋姓于此定居,故名蒋家。坝区,以自然村设村民小组,133户,519人,耕地991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洋芋。经济作物以烤烟生产为主;养殖以生猪为主;个体工商户1户。

汤家堡:村委员驻地,明初,此地为军户耕作区,军户姓汤,故名汤家堡。地处坝区,设7个村民小组,耕地4765亩,主产水稻、玉米、蚕豆、小麦、洋芋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朝鲜蓟;养殖以生猪、水产养殖为主。驻地村村办企业红砖厂1座,有供销社鱼塘购销店,完小、卫生所、个体工商户7户。

黄土寨:位于村委会驻地东北部,古名千家寨,明初,土官资姓以军功,受赐一马之地,土色黄,故名黄土寨,解放前是陆良县的佛教胜地。半山区,94户,363人,耕地838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油菜、朝鲜蓟;养殖以生猪为主。

杨家村:位于村委会驻地北部,明初杨姓随军于此定居,树林茂密名家箐,后演变为今名。坝区,以自然村设村民小组,209户,754人。耕地1528亩,主产水稻、玉米、蚕豆、小麦、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朝鲜蓟;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和水产养殖,个体工商2户。

墎子上村:村委会驻地西南部,元初刘姓弟兄迁此定居,住地四周低洼,中间突起,故名墎子上。设2个村民小组,坝区,216户,790人,耕地1425亩,主产水稻、玉米、蚕豆、小麦、洋芋。经济作物有烤烟、朝鲜蓟、蔬菜;养殖以生猪和水产养殖为主;有鱼塘小学墎子上分校1所。

马军营村委会:

地处板桥镇东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与龙海乡雨麦红村、沙戈村接壤,南接白塔村,西连小堡子村,北连鱼塘村,是陆良县坝区进入龙海山山区的北大门。马军营因明初大将军沐英曾于此设营驻马军,故名。1949年1月至1952年2月,清水反霸时期,马军营属白塔乡,1952年2月至12月,土地改革时期为马军营小乡,1953年1月至12月反复查工作时期,属鱼塘管理区,1954年1月至1955年6月成立互助组,1955年6月至1956年,属鱼塘高级社,1957年至1958年属白塔大乡,1959年至1961年3月属鱼塘管理区,1961年4月至12月为马军营大队,1962年分为马军营大队、梁家大队,1963年至1982年为马军营大队,1983年至1988年成立为马军营乡,1988年至1999年7月为成立马军营办事处,1999年3月为马军营村民委员会至今。国土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5265亩。辖资家村、梁家村、皇家村、周旗营、郭家村、高家村、尉家村、平山口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410户,5043人,其中回族153人,板桥第二大回汗聚居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944mm,年均气温13.8℃,年日照2100小时,无霜期218天,海拔1875米。农业经济以粮食、蔬菜、养殖、蚕桑为主,有水田2086亩,旱地以山地为主,3179亩。境内白大公路穿境而过,为响水坝、大坝冲两个水库灌溉区的头水口子,南盘江老河道贯穿水田区域,2个龙潭,为马军营提供了丰富的灌溉、生活饮用水源。2002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了自来水厂,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1985年创办马军营水泥厂(村办集体企业),建厂初年年生产量为2万吨,1997年发展为年生产水泥7.4万吨,2条水泥生产线,现1条水泥生产线年生产水泥6万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解决富余劳动力150多人。1998年引资建成真龙山泉水生活饮用水生产基地,年生产饮用山泉1500吨。村内设有卫生所1个,医护人员2名,设有完小1所,在校学生620人,教师29人,设幼儿园1所,在校生105人。驻村县供销社设有分店,主要经营农药、化肥及日用百货。2006年粮食产量258万公斤,种植蔬菜600亩,出栏生猪4500头,产蚕4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780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

尉家村:地处马军营中心,村委会驻地,476人。相传尉家来源于陆良九江村(现中枢镇史家坟),后移居罗平得登1户,曲靖东山大寨1户。

高家村:紧临尉家村,508人。相传从三岔河高家分支而来,后有少数移居罗平高松树,黑马村等地。

郭家村:紧临高家,214户,727人。相传于公元1342年从陆凉州棕树园(现今菜园居民委员会)迁居该村,因姓而定名郭家村。

资家村:明初资姓于马军营村定居,聚成一居住点,故名资家,363户,1381人。依山而居,背靠资家大山,山间旱龙潭发水于明洪武年间,沐英平陆驻屯于此,以斯泉饮马得名“马军泉”。

梁家村:紧连资家村,明初梁姓于此定居,故名“梁家”,572人。

皇家村;紧临梁家村,明初皇姓迁于此,故名“皇家”,333人。

周旗营村;明初沐英征南,此为旗军营地,旗军官姓周,故名,250人。

平山口村:原名破山沟,其后以坡势平缓更名平山口,依山而居,山中有一龙潭,位于平山口地域得名平山泉,又名真珍龙潭。回汉聚居村,汉族643人,回族153人,以马、杨、刘、黎姓为主。

河东堡村委会:

史有记载的河东堡村,府名为河东堡,位于板桥镇东部,龙海山脚,距县城1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东与龙海乡(原核桃村乡)接壤,南与三岔河镇相邻,北与白塔村相连,西靠老盘江,约2平方公里。辖河东堡、保贡村2个自然村组成,15个村民小组,1336户,5258人,半山半坝区。耕地2680亩,其中水田1600亩,旱地1080亩。传统种植水稻、蚕豆、玉米。有独特的甜蜜白土瓜,古今之特产。是全县小马车之发源地,1983年至1997年,畜力车700余辆,现有机动车90余辆,三轮车200余辆,以交易农产品,收购废品等发展家庭经济。有个体私营层板厂、采石厂等。村后有山高处的小陡口水库,山脚有龙潭,村西有长远流水的老盘江,村北有中型抗旱站,村中有宝水闸塘清之绿柳。村东有一麓沙岳,形如船,气势磅礴,岳头高昂,名立太极寺,流传至今,三百余年。

河东堡村:设11个村民小组,965户,3821人,耕地1989亩,其中水田1280亩,旱地709亩,主产水稻、玉米、蚕豆、薯类等。1983年至1997年,畜力车400余辆,现有机动车20余辆,三轮车200余辆,以交易农产品,收购废品等发展家庭经济。有个体私营层板厂、采石厂等。

保贡村:位于板桥镇东边,东邻核桃村,南与三岔河镇大凹村接壤,西连河东堡村,北与白塔村委会交汇。设4个村民小组,371户,1437人,耕地691亩,其中水田320亩,旱地371亩,主产水稻、玉米、蚕豆、薯类等。保贡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土地土质优势,能种植出甜蜜的白土瓜,200多亩,产量亩产3吨左右。80年代畜力小马车近300多辆,是全县畜力车发源地,近年畜力车减少,机动车增多,全村有机动车近70多辆。村后有二龙强家的山神小庙,高山峡谷中建成蓄水量10万方的小型水库,村南山脚有一龙潭。

河西堡村委会:

在县城东北部15公里处,距板桥镇政府驻地5公里,南临三岔河镇盘江及沙沟村委会,东为老盘江,故为河西,北依白塔村委会,西靠旧州村委会,地处平坝,海拔1835米。1951上属陆良县三区,土改后划归二区,归旧州乡管理,1956年为联光农业合作社,1957年归白塔乡管辖,升为联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卫星公社所管辖,该村为管理区,1963年为板桥区河西堡公社,1972年为板桥公社河西堡大队,1983年改称河西堡乡,1987年改为板桥镇河西堡办事处,1999年7月4日改为河西堡村民委员会,辖麦凹村、骆家头、殷家头、黄家头4个自然村、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585户,2301人,耕地1300亩,其中水田850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蔬菜、蚕桑,养殖业以母猪、仔猪和肥猪为主,驻地内有卫生所、完小。板桥供销社设有分店,主要经营农药、化肥及日用百货。

麦凹村:在村东南1公里处,老南盘江西岸,属坝区,海拔1834米,村民居住在低凹处,历史上只能种植麦类作物,因而叫麦凹村。69户,275人,耕地168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蔬菜,以栽种花菜、青辣椒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清朝时期因与比邻的河西堡、州前村三村合并办公不便,嘉庆二十三年经陆良州曲靖府批准独立建村,现存嘉庆二十三年独立永记碑。1948年旧历六月初盘江涨大水造成江堤决口,淹没所有农田作物,淹倒房屋。大水一直淹到陆良县城东门外。

骆家头村:村委会驻地,设4个村民小组,海拔1835米,以骆姓村民较多而得名;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前,因居住地在旧州城东边而得名为州前村。296户,1214人,汉族,耕地678亩,主产水稻、蚕豆,经济作物有蚕桑,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多数农户养蚕。村中设有观音寺,为清时学堂,寺中现有百年泼树1株。

殷家头村:位于村委会北部500米处,118户,433人,耕地273亩,主产水稻、蚕豆、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以殷氏为主户而得名,清时与黄家头村合为河西堡村。

黄家头村:位于村委会最北部700米处,102户,379人,耕地181亩。主产水稻、蚕豆、蔬菜,养殖业以生猪为主,以黄氏姓为主而得名。1969年在盘江河边建立55千瓦机组一台的抽水电力灌溉站一座,1976年6月12日南盘江从古城南边沙湾村子倒圩,从该村中冲入整个农田,淹没河西堡、旧州、摆羊、盘江、沙沟、摆羊河等六个村委会的大部份农田,造成部份房屋被淹倒,1977年开挖新盘江,内涝减轻。

摆羊村委会:在陆良县城的东北,距县城1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为板桥镇之最南端。南连三岔河镇的摆羊河村委会、舟东村委会,东接旧州村委会,有盘江公路通县城,乡村公路通中心集镇,海拔1875米,土改后曾划归旧州乡管理,三个管理区时属卫星公社管理,1963年改为摆羊公社,1972年改为摆羊大队,1983年改为摆羊乡,1987年改为摆羊办事处,1999年改为摆羊村民委员会至今。辖六棵树、摆羊村、小村3个自然村,9个农业合作社,18个村民小组,1972户,6796人,耕地3059亩,其中水田1600亩。主要有粮食种植,蚕桑生产。养殖业以母猪、肥猪、仔猪、羊等,禽产以鸡、鸭为主;蔬菜以板田洋芋为主。有1所完小(2处办学分点)、村卫生所、供销社分店,猪毛加工厂,七里香食品公司,面粉加工等私营企业。

小村:设3个社,6个村民小组,721户,2512人,耕地1140亩,其中水田507亩。

摆羊村:设2个合作社,4个组,526户,1737人,耕地783亩,其中水田563亩。

六棵树:设8个组,725户,2547人,耕地1136亩,其中水田53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