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蓝坊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蓝坊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北宋元祐三年(1088)乡人蓝奎高中梅州第一名进士郡博士、文林郎,世称蓝夫子,时人在村内立有牌坊,以示纪念,“蓝坊”名由此而来。[详细]
百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根据溪峰河发源处有七座高峰矗立风景秀丽的山峰,进村有一隘口俗称“铁扇关门”,以峰高路峡而起名峰口。[详细]
明朝初叶,有30多姓人杂居于此,形成梅花姓,故称梅花村,乾隆末年(1784年)又起名大地村。[详细]
很久以前,由于地势平坦,位置适中,人们称为中村。后因村中有名好学者蓝奎赴京会试中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改名蓝坊。[详细]
相传该地出产麻石,以石柱、石质舂臼著称,故名石舂臼,客家方言“石舂”与“石中”谐音,后称为石中。[详细]
土改时以石坑排与湖坑合并各取其首字,故名石湖。[详细]
高场是蓝坊镇最高的一带地方。解放前与文福镇乌土溪是共一条河流,又因该地土质乌黑,故亦有乌土场之称。[详细]
明嘉靖年(约l566年)龙氏由福建永定迁居于此。村内有1潭,故曰龙潭。龙潭位于水源头处,自然村在龙潭以下,故称为龙潭下,后简称龙潭。[详细]
“高”指高思,“南”指南部;即该村位于高思村以南,故名高南。[详细]
始建于明代,因何祖婆与丈夫汤益隆公逃难时失散用箩挑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落脚于此,开垦荒地,建起家园而形成。当时该村未命名,何祖婆认为能得此福地繁衍子孙,发扬文化,是众人扶持和高人指点的结果,应当饮水思源、感谢高人,因此将村名定为“高思”,故名。[详细]
原名茶花村。明末时期,程姓出了吏部天官,程官部由此起名。[详细]
1952年大坑尾村与光华村合并取二村头一字,故名大光村。[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