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巉口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巉口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解放前定西县共辖10个乡,本境属巉口乡公所。

1949年8月解放,进入新中国建设阶段,全县分八个区,巉口、东川属于巉口区管辖。

1982年9月进行体制改革,撤公社建乡,变大队为行政村。

巉口大队更名为巉口村分管8个社,东川大队更名为东川村分管4个社,生产小队更名为生产社。

2005年1月,全县撤乡并镇,撤销东川村归巉口村管理,将原12个社合并为9个社。

1952年属大营乡。

1954年改为大营初级社,1958年为大营高级社。

同年10月划为巉口公社冯家岔大队,1983年改为冯家岔村沿用至今。

1954年10月划为巉口小柏林大队,1979年小柏林分村,分出花林村,1988年合并为小柏林村,2019年至今为巉口镇花林村。

1949年至1956年赵家铺属鲁家沟平西乡将台村。

1957年至1958年10月平西乡书记刘青山,副书记高福、张学义、刘肇祖。

乡长苏连江,副乡长尹永昌、魏文汉。

1958年10月至1964年成立平西人民公社。

办公地址建在赵家铺。

1964年撤撤平西公社,成立赵家铺大队,归巉口公社。

1983年实行乡制,改赵家铺大队为赵家铺村。

1958年设立巉口公社同时设立康家庄大队,1983年巉口公社更名为巉口乡,康家庄大队改名为康家庄村。

1956年设立北川村,2004年庙儿沟、九斤川、磨石沟、苏家湾四社与康家庄村合并,南庄、北庄二社与赵家铺村合并;2018年又分出,设立北川村村民委员会,一直到现在。

解放前属平西乡甘霖保,1958年为巉口人民公社三十里铺大队,1988年更名为三十里铺村委会。

解放后,废乡设区。

11月又将保改为乡,石家岔属巉口镇。

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

1958年4月,10月撤乡建立巉口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成立张家川农业生产大队,实行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管理体制。

1979年11月,将生产队划分为几个作业组,将土地耕作承包到组。

1980年初,又将作业组的土地承包到户,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7月,张家川大队改称为张家川村民委员会,下设生产队。

1988年2月,将生产队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9年,张家川与剡家川再次分开。

2003年10月,更名为“安定区巉口镇张家川村民委员会”、“安定区巉口镇剡家川村民委员会”。

2005年,张家川与剡家川合并,称石家岔村。

2019年张家川与剡家川再次分开,更名为“安定区巉口镇张家川村民委员会”、“安定区巉口镇剡家川村民委员会”。

1961年以来就一直称为东川村民委员会,2004年与巉口村合并,2019年又分出,村址设立在蔡家庄社,一直到现在。

1954年10月划为巉口公社张家曲大队,1983年改为张家曲村沿用至今。

1961年以前是巉口区三十里铺镇甘林岔,同年,改为甘林岔大队,2005年与三十里铺村合并,称三十里铺村。

2017年与三十里铺分开,称甘林村。

1952年为三十里堡乡老庄村,1958为巉口公社大柏林大队,1983年改为大柏林村沿用至今。

1952年为将台乡学房村,1958年为西平公社学房大队,1964年为巉口公社学房大队,1983年改为学房村,沿用至今。

宋朝以来以小柏林村命名,1955年为小柏林公社。

1982年改为小柏林村。

自2005年之后,又将原来的花林村合并入小柏林,使其流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大幅增加。

解放后,废乡设区。

11月又将保改为乡,石家岔属巉口镇。

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

1958年4月,10月撤乡建立巉口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成立张家川农业生产大队,实行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管理体制。

1979年11月,将生产队划分为几个作业组,将土地耕作承包到组。

1980年初,又将作业组的土地承包到户,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7月,张家川大队改称为张家川村民委员会,下设生产队。

1988年2月,将生产队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9年,张家川与剡家川再次分开。

2003年10月,更名为“安定区巉口镇张家川村民委员会”、“安定区巉口镇剡家川村民委员会”。

2005年,张家川与剡家川合并,称石家岔村至2018年。

2018年石家岔村民委员会分为安定区巉口镇张家川村民委员会与安定区巉口镇剡家川村民委员会,现所在地为剡家川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