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奴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奴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1745年即现今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三乡统称卡力岗,属藏族居住区,当时,他们将现今的阿什努一带称“阿什努”。阿什努系藏语译音:意为似天空一样宽广,故名。
1745年即现今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三乡统称卡力岗,属藏族居住区,当时,他们将现今的阿什努一带称“阿什努”。意为似天空一样宽广,故名。
公元1646年,这里是藏族牧人的草山,游牧人惯称羊龙,后演变成羊隆。羊龙系藏语译音:左沟之意,故名。
清末时期,此地居住着藏族牧民,以牧为主,本村背坡,有一条小路,藏族称“若兰”。系藏语译音意为为山坡路,故名。
系藏语译音意为:“阿藏”—父亲,“吾具”后代或部落,总称父亲的部落或后代之意。十八大家族或部落中的一员,故名。
即指松赛边界,故名。
在明朝期间(公元1368-1444年)期间,从松赛地区(现今的松赛村)有8户藏族,因放牧,迁居此村,当时他们定居在一个长台上,故称此村为“利仁”,意为长台,后演变为列仁。系藏语译音:意为长台的意思,故名。
公元1500年,当地藏族放牧民修建了一座较大的喇嘛教寺院,建筑土木结构,寺内共立100多根柱子,十里八乡甚有名气,由此得名尕加。含义:因建筑物柱子较多。
本村村边有一个涝池,藏族人称全吉。系藏语译音意为涝池,故名。
在元朝(公元1279-1368)期间,此地属藏族放牧草山,到清朝(公元1745)后逐年弃牧为农,因他们居住在一个山坡上。得名“俄加”。系藏语译音:坡面之意。
在明朝年代,即公元1590年前,此村是一片森林,林中猴子较多,到后来,藏族牧民到此地定居放牧,因此地林中猴儿较多,故按当地习惯,称此地为”白家。白家系藏语译音“意为100只猴子,其中”白“为猴子,”家“为100。后划分为上、下白家,故名。
早期此地属藏族游牧草山。系藏语译音:新草山沟之意,故名。
元朝(公元1279-1368)年期间,从赛什库村15户,迁至此地,当时,因他们定居在一块石台之上,故称为“多吉后拉卡”。系藏语译音:“多则”为石块,“拉卡”为石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