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钟祥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钟祥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郢为楚国的都名,因西南有“纪郢”,西北有“鄀郢”,而位于西部中间的“郊郢”便称其为“郢中”,时属楚国的陪都。 [详细]
  “洋梓”地名形成于春秋后期,春秋时楚国启用庶出贤能孙叔敖大夫治水,其在洋梓的东部山区率众劈山疏河,将温峡治水引入汉江,同时为保护河岸水土流失,便广植旱涝宜生的木梓树。后人们为纪念孙叔敖治水功绩,将其率众开挖的河道称为“熬河”(又名熬水),因广植的木梓树而得名“洋梓”。 [详细]
  据传春秋时期,这里有两位长寿名人—苌弘和师襄,均是孔子之师,且这里长寿老人从古至今甚多,故名长寿店,长寿镇政府设在长寿店,因而得名。 [详细]
  以传说、美好愿景和行政区域名称综合命名。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对凤凰在流经域内的河边栖息繁衍,该小河因而得名为凤落河,岸边的小镇也因此得名凤落河镇。久而久之,演变为丰乐镇。丰乐,寓丰收快乐之意。 [详细]
  清朝末年,胡集是一个过路店子,因居住此地开店的大都是姓胡,故名胡家店子。1924年穿越胡家店子的古时驿道改建成襄(樊)沙(市)公路,于是沿路的小商贩逐渐增多,形成集市并定名胡家集,建国后称“胡集”。 [详细]
  清顺治年间,汉江木船从浰河口抵达“崩土嵻”。由北向南来的骡蹄沟河与由西向东而来的象河在此处汇合,两条河汇合后向东流出双河境地,进入汉江。小木船向西可以到达荆门市石桥驿镇,向北可以到达乐乡关,水运繁忙,这里形成集镇,故名“双河口”,简称“双河”。 [详细]
  以所辖区域内蕴藏丰富的磷矿石资源和行政区域名称综合命名。 [详细]
  以所辖区域内的小集镇名称和行政区域名称综合命名。民国元年,一名叫文世昌的居民最早在此经商,开有三个行铺(粮行、勤行、肉行),是文集街上一个大财主,在他引领下许多文姓人家在此做生意,逐渐形成了文氏一条街,文家集由此得名,简称文集。 [详细]
  镇政府机关驻地名冷水社区(冷水铺),其北有发源于三尖山南麓、凤凰山东麓山涧冷水汇集于此,又因明朝时期钟祥县在这里建有通往荆门州的官邮驿铺,故名“冷水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地名的冷水铺的“铺”字省去。 [详细]
  据《荆门州志》(清乾隆版)第21页记载:“嘉靖十年,改隶承天府(今钟祥市),仍领当阳。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府,荆仍属焉。”明嘉靖十年(1531)名石牌,以石牌东门外的北面—石头牌坊得名石牌市。 [详细]
  相传,春秋末其名成臼。据《左传·定公五年》(公元505年,周敬王五十五年)吴师伐楚,楚昭王投奔随国,就从成臼过的河。成臼的得名当在春秋初年,楚公子成封在臼水与汉江汇合处,此汇合处后名为成臼。臼水,此河发源于聊崛山,西南流入汉江。明代修筑汉江大堤,臼水湮塞,改道永漋河,走天门河东流入汉江,原臼口之名流传了下来。元代将臼口讹写为旧口,清代始称旧口镇。 [详细]
  1935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溃决,从此这里一片汪洋,人称“水湖”。后来,水湖里长出了可以烧火做饭的芦柴(即芦苇),人们将其改称为“芦柴湖”。芦柴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一眼望不到边际,于是,人们又把这里叫作“大柴湖”。1966年3月,河南省淅川县4.5万人迁至此地成立新建区。1968年秋,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汇报淅川县移民到钟祥情况时,总理用温和的语气对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还能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吗?”大柴湖的名字从1968年10月定格为大柴湖区。 [详细]
  明朝,今长滩地区有一片长长的滩地,陈家集码头易名为长滩埠,寨子河改称长滩河,“长滩”因形而得名。 [详细]
  据《东周列国志》载,春秋时期(前700年左右),楚武王熊通曾到此游猎,并大会诸侯于沈鹿(今东桥境内),后楚国令伊孙叔敖在当地疏河流,兴水利,并在东西两地各建一座单孔石拱桥,东侧的称“东桥”,(西侧的称“西桥”),东桥一直是当地重要的地理标志和地域名称。 [详细]
  钟祥市档案局编纂的《上下五千年》一书记载:公元前706年(周桓王十四年),楚子熊通率师东渡汉水侵随,军驻于瑕(现张集、客店、客店域内黄仙洞),那时客店称为瑕;公元前597年,孙叔敖疏敖河(客店域内称八折河),河水由东向西流入客店坡,呈90°角折向南流,形成一个大拐,大拐北岸是一座海拔400米高的平岭寨,故这时称此地为拐子坡;清初,一客籍汉川黄姓人家做生意在拐子坡开店服务往来客人,这里地处郊郢至随州要道,生意兴隆,逐步形成小集市,故得名客店坡。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