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徐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徐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23),司琪将军徐伏宝来此安营屯田,因徐伏宝排行老二,人称徐二爷,所以称徐二营,后简称为徐营。1949年徐营以方位划分徐营北街、徐营东街、徐营西街、后大门、北庄五个村。
传明代有一大将姓徐,排行第二,曾在此屯兵扎营,故名徐二营。1949年徐营以所在方位分属徐营北街、徐营东街、徐营西街、后大门、北庄五个村。
明朝洪武年间(1323),司琪将军徐伏宝来此安营屯田,因徐伏宝排行老二,人称徐二爷,所以称徐二营,后简称为徐营。1949年徐营以方位分属徐营北街、徐营东街、徐营西街、后大门、北庄五个村。
明朝洪武年间(1323),司琪将军徐伏宝来此安营屯田,因徐伏宝排行老二,人称徐二爷,所以称徐二营,后简称为徐营。1949年徐营以方位分属徐营北街、徐营东街、徐营西街、后大门、北庄五个村。
明朝洪武年间(1323),司琪将军徐伏宝来此安营屯田,因徐伏宝排行老二,人称徐二爷,所以称徐二营,后简称为徐营。1949年徐营以方位分属徐营北街、徐营东街、徐营西街、后大门、北庄五个村。
传原名大岭。因村西有道土岭得名。后因岭上树木兴旺成林,更名为大林。
传此地原是一个枣园,清雍正年间,杨氏自武陟县迁此,以姓得名杨庄。后有马氏自坑东迁居枣园处定居,以姓得名马家庄。后两个村庄逐渐发展形成一个村庄,更名杨马庄。
据史记载:后晋天福七年废南修武改称宣阳城,改驿则是以后由于宣阳城地属国道、孔道、扼要之地而设驿,又称为宣阳驿。为便于管理分为东西两街。
据史记载:后晋天福七年废南修武改称宣阳城,改驿则是以后由于宣阳城地属国道、孔道、扼要之地而设驿,又称为宣阳驿。为便于管理分为东西两街。
明末清初邢氏、韩氏迁此,以姓为村名,故名。
始于明前,当时叫“武向”,其来意失传。自明代又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又以李姓取名李武向。后演变为李吴巷。
初名武向,后由武向演变为吴巷。明洪武二年(1369),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得名。
初名武向(其名称来历含义失考)。后由武向演变为吴巷,明代因赵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得名赵吴巷。
初名王高楼。王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迁此,曾盖高楼一座得名。因王、望二字谐音,后演变为望高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东西两片两个小自然村,因居西,故名西小望高楼。后演变为西望高楼。
初名王高楼。传王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迁此,曾盖高楼一座得名。因王、望二字谐音,后演变为望高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东西两片两个小自然村,因居东,故名东小望高楼,1982年更名东望高楼。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