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置龙场镇,1953年10月更名城关镇。 1992年2月改龙场镇。 1996年,面积181平方千米,人口6.4万人,辖新春、沙溪、阳明、新水、城南、城北、王官、新寨、建新、木厂、干坝、马口、茶田、中哨、杨寨、中哨坝、程官、青龙、大地、高仓、水塘、水山、阳早、红旗、放马坪、红峰、花桥、潮水、白莲、马官、小营、普陀、军民、幸福、新生、平地36个行政村和第一至第六和马家桥7个居委会。 2006年,全镇境域南北长14千米,东西宽13.2千米,总面积184.8平方千米,辖36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74404人,其中汉族68186人。 2012年,将虎山、宾阳、栖凤、栖霞等居委会划出设立龙岗社区服务中心。 2020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修文县撤销龙场镇部分行政区划,设立龙场街道。 |
2020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修文县撤销扎佐镇部分行政区划,设立景阳街道。 |
原名劄佐。 春秋战国属牂牁。 唐、宋分属功州和蛮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落帮(今久长镇落邦即芦坊)剂佐(今扎佐)等处蛮夷长官司,辖今扎佐和久长两镇及息烽猫场。 元天历二年(1329年),播州(今遵义)至贵州(今贵阳)驿道开通,置贵州、扎佐、底寨、养龙坑和乌江驿站。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十七日,土酋宋文中归附朝廷,改置扎佐长官司,属四川行省贵州宣慰司。 明天启六年(1626年),巡按监察御史傅宗龙派副将王国桢始建扎佐城。 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修文守御千户所,驻地扎佐,隶属敷勇卫。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同时裁修文所改置崇义里,镇境分属修文县崇义里和贵筑县北下里。 乾隆十五年(1750年),贵阳府于扎佐设巡检署,建巡检衙门于南门。 民国初,仍袭清制。 民国二年(1913年)12月,裁扎佐巡检署划归贵阳府。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废崇义里,贵筑县北下里部分地划入,合并建修文县南区,治所扎佐街,下辖8保、84甲。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区改名第四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区改设扎佐乡。 1949年11月24日,修文县建立,全县设4区,镇属扎佐区,下辖扎佐镇、桃源乡、清让乡。 1950年8月,扎佐区改称第二区。 1955年11月,复称扎佐区。 1957年7月,扎佐镇升为区级镇。 1958年9月,取消区、乡建制,分建扎佐、飞跃2公社。 1959年5月,2公社合并为扎佐公社。 1961年6月,恢复区级建制,原扎佐公社改为扎佐区,管理区政公社,7管理区调整为扎佐、三元、清让、桃源、六屯5公社。 1962年4月,三元公社并入扎佐公社。 1963年3月,扎佐公社析为扎佐镇和高潮公社。 1965年11月,增设三元公社。 1966年5月,进行撤区试点,将扎佐镇、高潮公社和三元公社的磨盘寨生产队合并为扎佐公社。 1981年1月,由扎佐公社析出扎佐集镇部分恢复扎佐镇建制。 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设,复建乡(镇)。 1991年11月,撤区并乡建镇,撤销原扎佐区和扎佐镇,将扎佐、三元、清让3乡并入扎佐镇。 2020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修文县撤销扎佐镇部分行政区划,设立扎佐街道。 |
1942年置清文乡,1950年更名久长乡……1985年改镇。 1996年,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久长、兴隆、沙雁、兴民、芦山、上寨、清水、白窑、清江、杨柳、永新、金桥、驴坊、石榴、栋青、中心、石安、茶山、上堡、下堡、山岔、新田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
春秋战国属牂牁。 唐、宋属功州地。 南宋宁宗时期(1195—1224年),始以六广河划分水西、水东地界,镇境属水东辖。 继后水西势力向东扩张,镇境归属水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朝廷设六广等处蛮夷长官司,隶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六广等处蛮夷长官司,镇境为水西的水外6目中的底飞(六广)地,由贵州宣慰使霭翠亲领。 明崇祯三年(1630年),属濯灵守御千户所,属敷勇卫。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同时裁濯灵守御千户所置信顺里。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民国四年(1915年),信顺里七甲、八甲全境和四甲、五甲、六甲部分地划属息烽县,剩余部分地分置为修文县的西区、中北区、北一区和北二区,其中北一区的境域与今六广镇境大致相当,区公所驻六广城。 同时废除里甲制,区下划分保、甲、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一区为第六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第六区、第七区合并为第五区,区治地驻六广城。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推行新县制,撤销区和联保,复置乡(镇),第五区下置为六广、德政、三民3乡。 其中六广乡和德政乡大部分为今镇境地。 1949年11月24日,建立修文县,同时建六广区,驻地六广,下辖六广,德政、三民3乡。 1950年8月,六广区改称第四区。 1952年4月,第四区改名第五区。 1958年9月,撒销六广区,在全区范围内先后建起红旗(六广)、红星(六桶)2公社,公社下设生产管理区。 1959年2月,红旗、红星2公社合并为六广公社。 1961年6月,恢复区建制,六广公社改六广区。 1984年4月,政社分设,所辖各公社均改乡。 1985年8月,六广乡改六广镇。 1992年11月,撒区并乡建镇。 |
元朝时属顺元路贵筑长官司。 明代属新贵县之北上里和北下里,今都堡、长田、星中、新埔、高峰、安全、全心六村境属贵筑长官司,大寨、三寨、西冲、独山、大木、小木六村境属新贵县。 1915年划属修文县管辖。 1942年今乡境统一由沿河乡管辖。 1947年,沿河乡更名为桃源乡。 1952年析建为六屯乡、桃源乡两乡。 1953年,六屯乡析建六屯、长田、农场三乡。 桃源乡又析建桃源、独冲、双木三乡。 1958年,改置人民公社,成立飞跃公社。 1959年,全县合并为5个公社,撤销飞跃公社,所辖各管区并入扎佐公社。 1961年,六屯、桃源管理区遂改为六屯公社和桃源公社,属扎佐区。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复建乡(镇)、村政权,乡(镇)辖村民委员会(属民委员会),村以下建村民小组。 六屯公社、桃源公社改称六屯乡和桃源乡,所辖各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将六屯桃源两乡合并,建大乡,沿用六屯乡名。 2013年由省人民政府审批更名为六屯镇。 |
春秋战国属牂牁。 唐、宋属功州地。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属六广等处蛮夷长官司,隶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六广等处夷蛮长官司,乡境为水西管辖的于的则溪底飞(六户)地,由贵州宣慰使霭翠亲领。 崇祯三年(1630年),属濯灵守御千户所,属敷勇卫。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同时裁濯灵守御千户所置信顺里,乡境分属信顺里二、三甲。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仍属信顺里。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里、甲,县以下划分区、保、甲,今乡地分属修文县西区(乌粟)、北一区(六广)和中北区(小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分属修文县第五区和第六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又分属修文县第二区和第五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区置中寨乡,直隶于县,中寨乡驻地洒坪(今洒坪小学)。 1952年4月,中寨乡分置为中寨和洒坪两乡,属修文县第四(小箐)区。 1956年6月,高寨乡并入中寨乡连同洒坪乡属修文县久长区。 1958年9月,撤销乡、村建置,建立大跃进公社,驻地洒坪。 1961年6月,小箐公社改小箐区,同时洒坪管理区和中寨管理区分别改洒坪公社和中寨公社,属修文县小箐区。 1984年4月,公社改乡。 1991年11月,中寨乡并入洒坪乡,直属县辖。 2013年4月25日,撤乡设镇。 |
民国21年,区以下废保建制,更名为六桶镇。 民国27年,属第五区三民联保。 民国30年推行新县制,撤区和联保复置乡(镇),更名三民乡,此期间乡驻地仍在“六桶坝”。 解放后,1952年,废保甲建立村政权,更名为六桶乡。 1958年改置六桶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更名为六桶乡。 1991年11月,修文县建镇并乡,六桶乡合并原六桶乡、凉进乡、宝寨乡、花榔乡和回水乡的石板村和平山村。 1995年6月乡驻地由六桶坝迁至盐井新集镇;2013年,修文县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建镇”,黔府函[2013]79号文件,经省人民政府审批撤销六桶乡,设立六桶镇,沿用至今。 |
元朝时属六广等处蛮夷长官司,隶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裁六广等处夷蛮长官司,乡境为水西管辖的水外6目中的龙尔(龙场)目和底飞(六广)目分辖,由贵州宣慰使霭翠亲领。 崇祯三年(1630),乡境大部直属敷勇卫。 其中花塔一带属濯灵守御千户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县下辖里,里下置甲。 乡境花塔一带属信顺里一甲;场坝属至孝里四甲;谷堡属至孝里四甲;乌栗属至孝里三甲。 1912沿袭清制。 1915废里置区,乡境置西区,辖境与今乡境同。 1932年,区以下废堡置乡,今乡境分属乌栗镇、索桥镇、古龙乡、花塔乡、梭坡乡、改城乡。 1935年,乡境为第二区乌栗联保、梭坡联保、古隆联保。 1949年乡境属乌栗区辖乌栗乡。 1950年乌栗区改称第一区。 1953年,增设谷堡乡。 5月乡境又增设索桥乡。 1955年第一区更名为城关区。 1957年小乡并大乡后,分属乌栗乡、平寨乡。 1958年,改置人民公社,乡境属红专公社乌栗、平寨两个管理区。 1959年属阳明大公社。 1961年改管理区为公社,乡境属新场、谷堡、乌栗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复建乡、村政权,乡境属乌栗、谷堡、新场三乡。 1991年,撤销乌栗、谷堡、新场3个乡,合并建谷堡乡。 2017年,撤销谷堡乡,设立谷堡镇。 |
春秋战国属牂牁。 唐、宋属功州地。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属四川行省六广等处蛮夷长箐司。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湖广行省六广等处蛮夷长箐司。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贵州行省水西于折溪底飞(六广)地。 明崇祯三年(1630年),属敷勇卫濯灵守御千户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分属信顺里二甲和至孝里二甲。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民国四年(1915年),属贵州省黔中道修文县中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中北区改名第二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第二区改称第一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建修文县小箐乡。 解放后,小箐乡属石安区。 1952年4月,增设小箐为修文县第四区。 1955年8月,第四区改称小箐区。 1956年6月,裁小箐区。 1958年9月,小箐设置五星公社。 1959年5月,五星公社更名小箐公社。 1961年6月,复置小箐区,管理区改公社。 1962年4月,撤销小箐区。 1963年3月,复置小箐区。 1984年,公社改乡。 1991年11月,撤销小箐区,崇恩和马场2乡并入小箐乡,直属县辖。 2017年7月,撤销小箐乡,设立小箐镇。 |
春秋战国属牂牁。 唐、宋属功州地。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属四川行省六广等处蛮夷长管司。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湖广行省六广等处蛮夷长。 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六广等处夷蛮长官司,乡境为水西管辖的于的则溪底飞(六户)地,由贵州宣慰使霭翠亲领。 明崇祯三年(1630年),属敷勇卫濯灵守御千户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卫置修文县,乡境属信顺里三甲。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民国四年(1915年),分属修文县中北一区四、五、六保。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一区更名第六区,分属第六区高枧、老鸹、岩脚3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分属第五区的仁义联保和德政联呆。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推行新县制,撤区和联保改置乡镇,乡境属德政乡。 解放后,乡境属六广区德政乡。 1952年4月,从德政乡析出红岩、大寨、大石、大地、天桥、回水、沙坝等建立红岩乡,属六广区。 1953年2月,为缩小乡的规模,从红岩乡析出回水、天桥、沙坝、岩弯一片建立德新乡(回水),乡政府驻地下寨;同年5月,由德政乡析出高枧、水井弯、丁家湾和六广乡析出的朱家坝一片建立高枧乡,属六广区。 1956年8月,撤销德新乡(回水)。 分别并入德政、红岩2乡。 岩弯一片归德政乡,其余的全部划归红岩乡。 1958年9月,区、乡改公社。 六广区分为红旗(六广)和红星(六桶)2公社,乡境属分属红旗公社的红岩和德政2管理区。 1959年5月,扩大公社规模,缩小管区,红岩管区析为红岩、回水2管理区,德政管区析出部分地建高枧管理区。 1961年6月,恢复区的建制,管区改公社,六广公社改六广区,原高枧、德政、红岩、回水4管区改置为德政、大石2公社。 1984年5月,大石乡改大石布依族民族乡。 1991年11月,撤区并乡,大石、回水2乡合并为新大石布依族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