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成立官埠妇委会。 1966年3月,更名官埠居民委员会。 1988年3月,更名官埠桥镇居民委员会。 2001年3月,更名官埠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5年3月,乡镇合并,为官埠桥社区居民委员会。 |
2003年,张公乡与官埠桥镇合并为官埠桥镇,驻地张公庙街。 因镇区发展,居民人数增加,为了方便街区居民办事,镇政府成立张公社区,隶属官埠桥镇。 2010年,咸安区民政局正式下文成立张公社区,并明确为乡镇社区,隶属官埠桥镇。 2015年10月,与张公庙村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隶属官埠桥镇。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金城乡一都。 民国时期,马王口(又名马巷口)、茅棚街、乌龟池、栗柴沟、蛤蟆墩、葛家垴、铁路下、艾家墩8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孝友乡(驻官埠桥街河街口)湖场保(驻伍家墩)。 1949同年6月,马巷口等8个村庄所在的湖场保隶属城关区(驻北门口东,今咸安区人武部南对面)。 1950年,改保、甲为村、闾制。 马王口等8个村庄和现紫潭村栗木沟、芦鹤垸、伍家墩、大墩、皇花台5个村庄隶属城关区湖场保改称的湖场村(伍家墩)。 1951年1月,城关区改称一区。 马王口等8个村庄和栗木沟等5个村庄隶属一区湖场村。 同年4月,马王口等8个村庄栗木沟等5个村庄隶属一区蒿湖乡(小乡,驻胡耀)。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马王口等8个村庄与栗木沟等5个村庄组成星火一初级社(驻伍家墩)。 1956年1月,星火一初级社升格为星火一高级社(驻葛家垴),隶属官埠乡(大乡,驻官埠桥街)。 同年6月,星火一大队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横沟桥)官埠乡改称的官埠管理区。 1957年9月,星火一高级社分为星火一、齐心2个高级社。 星火一高级社辖马王口等8个村庄,齐心高级社辖栗木沟等5个村庄。 同时,星火一高级社与咸宁县国营农场合并,仍称星火一高级社(驻乌龟池),隶属横沟区改称的三区下辖的官埠乡(驻官埠桥街)。 1958年9月,星火一高级社改称星火一大队,隶属卫星公社(区级,驻西街口东50米处南侧)群耀管理区(驻蒿林胡耀)。 同年10月,星火一大队隶属卫星公社改称的咸宁公社下辖的群耀管理区。 同年底,国营农场从星火一大队划出,马王口等8个村庄隶属星火一大队。 1959年2月,星火一大队改称湖场大队(驻乌龟池),隶属咸宁公社改称的城关公社下辖的滨湖管理区。 1960年8月,湖场大队6队茅棚街划入城关公社综合大队,为2队。 1961年4月,湖场大队隶属城关区群耀公社改称的滨湖公社(驻东门)。 1975年3月,湖场大队隶属撤区并社的官埠公社(驻官埠桥街)。 同月,湖场大队在各生产队抽调部分年轻人到滨湖坝排灌站旁开荒,形成青年突击队居民点,后被编为湖场6队。 1984年1月,湖场大队隶属于向阳区(驻铁铺垴)滨湖乡(驻龟山水库西北侧)。 1985年9月,湖场大队改称湖场村。 1987年9月,湖场村隶属撤销区建制的官埠桥镇。 2001年3月,湖场村隶属官埠桥镇与张公乡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街)。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金城乡一都。 民国时期,大塘王、大屋张、细屋张、渡船屋胡家、八角方、老屋毛、新屋毛7个村庄,熊砻、徐胡、胡耀、邹家、陈家墩、双塘方、熊家岭徐家7个村庄,均隶属咸宁县孝友乡(驻官埠桥何街口)蒿塘保(驻蒿林铺)。 1949年6月,大塘王等7个村庄、熊砻等7个村庄所在的蒿塘保,隶属咸宁县城关区(驻北门口栋100米处今咸安区人武部南对面)。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大塘王等7个村庄、熊砻等7个村庄,均隶属蒿塘保改称的蒿塘村。 1951年1月,大塘王等7个村庄、熊砻等7个村庄所在的蒿塘村,隶属城关区改称的一区。 同年4月,大塘王等7个村庄,熊砻等7个村庄,均隶属一区蒿塘村改称的蒿湖乡(小乡)。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大塘王等7个村庄组成星火五初级社(驻大塘王),熊砻等7个村庄隶属星火三初级社(驻熊砻)。 2个初级社隶属一区。 1955年,双泉初级社14互助组胡余湾(胡屋崽、金塘桥余家)划入星火三初级社。 1956年1月,小乡合大乡,初级社合并升格为高级社,星火五初级社升格为星火五高级社,星火三初级社升格为星火三高级社。 2个高级社隶属官埠乡(大乡),驻官埠桥街。 同年6月,星火三、星火五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区级,驻横沟桥郑家)官埠乡改称官埠管理区。 1958年9月,高级社改称大队,大队下辖生产队。 星火五高级社改称星火五大队(驻大塘王),星火三高级社改称星火三大队(驻熊砻)。 2个大队隶属卫星公社(驻西街口50米处南侧)群耀管理区(驻胡耀)。 同年10月,星火五、星火三2个大队隶属卫星公社改称的咸宁公社下辖的群耀管理区。 1959年2月,星火五大队改称渡船大队,星火三大队改称蒿林大队。 2个大队隶属咸宁公社改称的城关公社下辖的群耀管理区。 1961年1月,渡船、蒿林2个大队隶属城关公社群耀管理区改称的滨湖管理区(驻老铁路湖场1队葛家坪旁边)。 同年4月,渡船、蒿林2个大队隶属城关区滨湖公社。 1966年,渡船大队1大队大屋张和细屋张分队,细屋张划入蒿林大队3队,徐胡改称徐胡张。 1968年,蒿林大队6队熊家岭徐家划入东门大队。 1972年,蒿林大队在各小队抽调劳力,成立农科所(驻蛇头墩),随后有外来户迁入。 1975年3月,渡船、蒿林2个大队隶属官埠撤区并社的官埠公社。 1980年,撤销大队农科所,改为6生产队。 蒿林大队3队徐、胡、张分队,胡家为3队,徐家为7队,细屋张为8队。 渡船大队4队方、毛分队,八角方为4队,老屋毛、新屋毛为5队。 1984年1月,渡船、蒿林2个大队隶属向阳湖区滨湖乡(驻龟山)。 1985年9月,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组。 渡船大队改称渡船村,蒿林大队改称蒿林村,隶属向阳湖区滨湖乡。 1987年9月,渡船、蒿林2个村隶属撤销区建制的官埠桥镇(驻官埠桥街)。 2001年,渡船、蒿林2个村隶属张公乡合并到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 2005年3月,渡船、蒿林2个村合并为渡船村(驻熊砻原蒿林小学)。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金城乡一都。 民国时期,小泉郑、小泉周、鸡婆岭沈家、金刘、五里界陈家、小泉王、刘益贤、大屋度、郑家山9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孝友乡(驻官埠桥街河街口)小泉保(驻小泉王)。 王家山、大路彭、蒿城镇、官塘下、蔡家、胡家庄、官塘胡、熊连、八斗角、胡家10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孝友乡蒿塘保(驻蒿林铺)。 1949年6月,小泉郑等9个村庄所在的小泉保,王家山等10个村庄所在的蒿塘保,均隶属城关区(驻北门口东100米处今人武部南对面)。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小泉郑等9个村庄所在的小泉保改称小泉村,王家山等10个村庄所在的蒿塘保改称蒿塘村。 1951年1月,城关区改称一区。 同年4月,小泉郑等9个村庄、王家山等10个村庄隶属蒿湖乡(小乡),驻胡耀。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小泉王、鸡婆岭沈家、小泉郑、小泉周、大屋度、刘益贤、五里界陈家、金刘、郑家山9个村庄组成小泉初级社(驻度家),王家山、大路彭、大路镇、官塘下、蔡家、胡家庄、官塘胡、熊连、八斗角、胡家10个村庄组成星火四初级社(驻八斗角)。 1956年1月,小泉初级社、星火四初级社分别改称小泉高级社、星火四高级社,隶属官埠乡(驻官埠桥街)。 同年6月,小泉、星火四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官埠管理区。 1958年9月,小泉高级社改称小泉大队,星火四高级社改称星火四大队。 2个大队隶属卫星公社,群耀管理区(驻蒿林湖耀)。 同年10月,小泉、星火四2个大队隶属卫星公社改称的咸宁公社下辖的群耀管理区。 1959年2月,星火四大队改称官塘大队。 小泉、官塘2个大队隶属咸宁公社改称的城关公社下辖的群耀管理区。 1961年1月,小泉、官塘2个大队隶属群耀管理区改称的滨湖管理区(驻老铁路湖场1队葛家坪旁边)。 同年4月,小泉、官塘2个大队隶属城关区滨湖公社。 1975年3月,小泉大队、官塘大队隶属撤区并社的官埠公社。 1984年1月,小泉大队隶属横沟区官埠乡,官塘大队隶属向阳湖区滨湖乡。 1985年9月,小泉大队改称小泉村,官塘大队改称官塘村。 1987年9月,撤区设乡镇。 小泉、官塘2个村隶属官埠桥镇。 2001年3月,小泉村、官塘村隶属张公乡与官埠桥镇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 2005年,小泉村与官塘村合并后为小泉村,驻桂乡大道官埠派出所旁。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金城乡一都。 民国时期,官埠上街头(福星门)、新屋郑、河街、横街(玩街)、太平门共5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孝友乡官埠保(一保)。 大路徐、大路叶、桥堤、花墩、七眼潭、茅屋墩、割龙山(割山下)、燕嘴头、邱家、雷家嘴、刘伯太、方家、毛栗山共13个自然村庄隶属咸宁县孝友乡蒿塘保(二保)。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官埠保改称官埠村(驻官埠街),蒿塘保改称蒿塘村(驻华屋)。 1951年4月,改村为乡(小乡),官埠村改称官埠乡,蒿塘村改称蒿塘乡。 同年5月,成立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官埠上街头(福星门)、新屋郑、河街、横街(玩街)、太平门5个村庄与蒿塘(大路徐、大路叶、桥堤、花墩、七眼潭、茅屋墩、割龙山(割山下)、燕嘴头、邱家、雷家嘴、刘伯太、方家、毛栗山)13个自然村庄合并为官埠“官一”社。 1956年1月,合并升格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官埠乡(驻官埠桥东街),同年6月乡改称管理区,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小组(驻横沟桥街)。 1957年9月,管理区改称为乡(驻横沟桥街)。 1958年9月,乡改称管理区,高级社改称大队:下设生产队。 “官一”社划分为2个大队:官埠大队(驻官埠街)和火箭大队(驻七眼潭)。 官埠大队辖5个生产队:上街头为1队,新屋郑为2队,河街为3队,横街为4队,太平门为5队。 火箭大队辖7个生产队:大路徐为1队,大路叶为2队,茅屋墩为3队,割龙山(割山下)、燕嘴头为4队,雷家嘴、刘伯太、方家湾、毛栗山为5队,邱家湾为6队,桥堤、七眼潭、花墩为7队。 隶属卫星公社(驻城关,1959年2月更名城关公社)官埠管理区。 1961年4月,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称公社。 1964年6月,火箭大队改称向阳大队(驻七眼潭)。 1975年3月,撤区乡并社,隶属官埠公社(驻官埠街)。 1978年3月,向阳大队1队(大路徐)划入官埠大队为6队,向阳7队改为1队。 1981年5月,向阳改称茅屋墩(驻七眼潭)。 1984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官埠大队、茅屋墩大队隶属横沟区官埠乡(驻官埠街),同年7月,改称为官埠桥镇。 1985年9月,生产大队改称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茅屋墩大队改称茅屋墩村(驻七眼潭),官埠大队改官埠村(驻“107”国道边),隶属官埠桥镇。 1998年9月茅屋墩村更名为向阳村。 2005年3月,建制村合并,向阳、官埠合并为官埠村(驻官埠人天路),隶属官埠桥镇。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宣化乡下七都。 民国时期,夏清、唐铁、新屋李、老屋孙家畈、畔门李、新屋孙家畈6个村庄,李密、曹余、后边庄、榔树垄、夏司官、杨茂兴、阴阳官、冷家、饶家、陈吴10个村庄,杨安、邹庄、汪七3个村庄,白竹山1个村庄,龙坑、前边聂、聂樊袁3个村庄,郑家、方家、李家、沈庄、王伯爵、竹林冷6个村庄,均隶属于咸宁县平治乡(驻河背街)张公庙保(驻张公庙)。 同年6月,夏清等6个村庄、李密等10个村庄、杨安等3个村庄、白竹山1个村庄、龙坑等3个村庄、郑家等6个村庄,均隶属咸宁县横沟区(驻横沟高中附近,抗战时期,日本人建的洋屋崽)张公庙保。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夏清等6个村庄、李密等10个村庄、杨安等3个村庄、白竹山1个村庄、龙坑等3个村庄、郑家等6个村庄,均隶属张公庙保改称的张公庙村。 1951年1月,横沟区改称三区。 同年4月,改村为乡(小乡)。 夏清等6个村庄、李密等10个村庄、杨安等3个村庄、白竹山1个村庄、龙坑等3个村庄、郑家等6个村庄隶属张公庙乡(小乡)。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夏清等6个村庄组成工农一初级社,驻夏清。 李密等10个村庄组成工农二初级社,驻杨茂兴。 杨安等3个村庄组成幸福一初级社,驻邹庄。 白竹山1个村庄为幸福二初级社,驻白竹山。 龙坑等3个村庄组成联盟一初级社,驻聂樊袁。 郑家等6个村组成联盟二初级社,驻沈庄。 1956年1月,幸福一、幸福二、联盟一、联盟二4个初级社合并升格为联盟高级社,驻沈庄门口山。 工农一、工农二2个初级社合并为工农高级社,驻杨茂兴垴。 同年6月,联盟、工农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横沟桥郑家)张公管理区(驻张公庙)。 1957年9月,联盟、工农2个高级社隶属三区(驻横沟桥郑家)张公乡。 1958年9月,联盟高级社改称联盟大队,工农高级社改称工农大队。 大队下辖生产队。 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区级,驻横沟桥郑家)张公管理区。 同年10月,联盟、工农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改称的横沟公社(区级)下辖的张公管理区。 1961年4月,联盟、工农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张公公社。 1975年3月,联盟、工农2个大队隶属撤销区建制的张公公社(驻张公庙)。 1981年5月,联盟大队改称泉湖大队,工农大队改称梓山大队。 1984年1月,泉湖、梓山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张公乡。 1985年9月,泉湖大队改称泉湖村,梓山大队改为梓山村。 2个村隶属横沟区改称的横沟桥镇(区级,驻横沟桥郑家)下辖的张公乡。 2001年3月,泉湖村、梓山村隶属于张公乡与官埠桥镇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 2005年3月,泉湖村、梓山村合并称泉湖村(驻铁塔新村)。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宣化乡上七都。 民国时期,甘虎、三门陈洪、刘府汪家、旧屋澥、水溢陈洪、叶家、杨家塘、陈布司、富海、陈铁、石子岭、破塘、大田铺13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驻河背街)紫潭保(三保,驻紫潭孙家)。 胡得一、中门胡、胡遐赡、甘郭、任家海刘家、吴才鲁、刘卫生、细罗家、张罗基、吴七垴、大屋罗、陈洪庄、下屋陈、吴子章杨家、陈家条、祝家、吴富、赵坡、油榨铺、祝家嘴20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赵坡保(二保,驻赵坡)。 1949年6月,甘虎等13个村庄所在的紫潭保,胡得一等20个村庄所在的赵坡保,均隶属咸宁县横沟区(驻横沟高中附近日本人做的洋屋崽)。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紫潭保、赵坡保分别改称紫潭村、赵坡村。 甘虎等13个村庄隶属紫潭村(驻孙家),赵坡等20个村庄隶属赵坡村(驻赵坡)。 1951年1月,横沟区改称三区(驻横沟桥郑家)。 同年4月,甘虎等13个村庄隶属紫潭村改称的紫潭乡(小乡),赵坡等20个村庄隶属赵坡村改称的赵坡乡(小乡)。 1954年初,甘虎等13个村庄隶属旭光三初级社(驻大田铺),祝家嘴、油榨铺、赵坡、祝家、吴子章杨家、陈家条、吴富、下屋陈8个村庄组成赵坡一初级社(驻吴富),陈洪庄、吴七垴、大屋罗、张罗基、细罗家、吴才鲁、刘卫生7个村庄组成赵坡二初级社(驻刘卫生),胡得一、中门胡、胡遐赡、甘郭、任家海刘家5个村庄组成赵坡三初级社(驻甘郭)。 1956年1月,初级社合并升格为高级社。 旭光一(驻孙家)与旭光二(驻余西万)、旭光三(驻大田铺)3个初级社合并升格为旭光高级社(驻孙家),赵坡一、赵坡二、赵坡三3个初级社合并升格为赵坡高级社(驻赵坡)。 2个高级社隶属窑嘴乡(大乡,驻孙家庄)。 同年6月,旭光、赵坡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横沟桥郑家)窑嘴乡改称的窑嘴管理区。 1957年9月,旭光、赵坡2个高级社隶属三区(驻横沟桥郑家)窑嘴乡。 1958年9月,旭光高级社分为旭光、滨沿2个大队。 旭光大队驻孙家。 滨沿大队驻陈布司,辖甘虎、三门陈洪、刘府汪家、旧屋澥、水溢陈洪、叶家、杨家塘、陈布司、富海、陈铁、石子岭、破塘、大田铺13个村庄。 赵坡高级社分为同心、赵坡2个大队。 胡得一、甘郭、任家海刘家、中门胡、胡遐瞻、吴才鲁、刘卫生、细罗家、张罗基、吴七垴、大屋罗、陈洪庄12个村庄组成同心大队(驻罗家庄),下屋陈、吴子章杨家、陈家条、祝家、吴富、赵坡、油榨铺、祝家嘴8个村庄组成赵坡大队(驻赵坡)。 滨沿、同心、赵坡3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区级,驻横沟桥郑家)窑嘴管理区。 同年10月,滨沿、同心、赵坡3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改称的横沟公社(区级)下辖的窑嘴管理区。 1961年4月,同心、赵坡、滨沿3个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 1966年3月,同心大队与赵坡大队合并为同心大队(驻赵坡),隶属窑嘴公社。 同年,罗家庄拆除(原是大户庄屋,1949年后归公,无人居住)。 1970年11月,同心、滨沿2个大队隶属向阳公社(区级,驻甘棠阁)窑嘴总支(驻孙家庄。 全称为窑嘴党总支,既是党组织机构,又是行政机构)。 1974年1月,同心、滨沿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驻孙家庄)。 1975年3月,滨沿、同心2个大队隶属撤区并社的张公公社(驻张公庙)。 1981年5月,滨沿大队改称石子岭大队(驻陈布司),同心改称赵坡大队(驻赵坡)。 1984年1月,石子岭大队隶属向阳湖区(驻铁铺垴)窑嘴乡(驻孙家庄),赵坡大队隶属横沟区(驻横沟桥郑家)张公乡(驻张公庙)。 1985年9月,石子岭大队改称石子岭村,赵坡大队改称赵坡村。 村下辖村民小组。 1987年9月,石子岭村隶属撤销区建制的窑嘴乡与张公乡合并的张公乡(驻张公庙)。 2001年3月,石子岭、赵坡2个村隶属张公乡与官埠桥镇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 2005年3月,石子岭村、赵坡村合并为石子岭村(驻赵坡小学)。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宣化乡下七都。 民国时期,曹家湾、伍家、黄志益、陈北塘(又名北塘陈)、杨屋崽、杨家(又称水口门杨、水口杨)、陈家敏、陈南塘、胡基世、老屋张寅宾、新屋张寅宾、上门陈、新屋周怀屋、老屋周怀屋、龚家澥、刘子铁16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驻河背街)窑嘴保(也称四保,驻窑嘴头上街)。 雨坛垴、大屋周、新屋周、陈维开、陈柳塘、胡斗笠、阮家、刘赤胤、中屋黄、危家、赵家、郭李、六房陈、周榨14个村庄,隶属平治乡梓潭保(也称三保,驻紫潭嘴孙家)。 1949年6月,曹家湾等16个村庄隶属咸宁县横沟区(驻横沟桥高中附近的日本人做的洋屋崽)窑嘴保,雨坛垴等14个村庄隶属横沟区紫潭保。 1950年1月,曹家湾等16个村庄隶属窑嘴村,雨坛垴等14个村庄隶属梓潭村。 1951年4月,曹家湾等16个村庄隶属三区窑嘴乡(小乡,由村直接改称),雨坛垴等14个村庄隶属三区梓潭乡(小乡由村直接改称)。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曹家湾、伍家、黄志益、陈北塘、杨屋崽、杨家、陈家敏、陈南塘8个村庄组成永利一初级社(驻杨家),胡基世、老屋张寅宾、新屋张寅宾、上门陈、新屋周怀屋、老屋周怀屋、龚家澥、朱君(1972年迁往窑嘴)、刘子铁9个村庄组成永利二初级社(驻张寅宾),郭李、危家、赵家3村庄组成团结初级社(驻郭李),陈维开、雨坛垴、阮家、胡斗笠、陈柳塘5个村庄组成五星一初级社(驻阮家),大屋周、新屋周2个村庄组成五星二初级社(驻大屋周),周榨、六房陈2个村庄组成五星三初级社(驻周榨),刘赤胤、中屋黄2个村庄组成红旗初级社(驻刘赤胤)。 7个初级社隶属窑嘴乡(小乡)。 1956年1月,初级社合并、升格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小乡合大乡。 团结、五星一、五星二、五星三、红旗5个初级社合并为五星高级社(驻危家)。 永利一、永利二2个初级社合并为永利高级社(驻张寅宾),五星、永利高级社(驻张寅宾)2个高级社隶属窑嘴乡。 同年6月,五星、永利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横沟桥郑家)下辖的窑嘴乡改称窑嘴管理区。 1957年9月,农村生产指导组改称区,管理区改称乡。 五星、永利2个高级社隶属三区(驻横沟桥郑家)窑嘴乡(大乡)。 1958年9月,高级社改称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 永利、五星2个高级社改称永利大队、五星大队,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区级,驻横沟桥郑街)窑嘴管理区。 同年10月,五星大队,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改称横沟公社(区级)下辖的窑嘴等管理区。 1961年4月,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称公社。 五星、永利2个大队横沟公社(区级)改称横沟区下辖的窑嘴公社。 1970年11月,五星大队隶属向阳公社(区级,驻甘棠阁)窑嘴总支(驻孙家庄,全称为窑嘴党总支,既是党组织机构,又是行政机构)。 1972年,朱君全部人口迁入窑嘴大队1队杨之冲,朱君居民点消失。 1974年1月,五星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驻孙家庄)。 永利大队划入咸宁县国营向阳湖农场。 1975年2月,永利大队隶属咸宁县国营向阳湖农场改称的湖北省国营向阳湖农场。 同年3月,五星大队隶属撤区并社的张公公社(驻张公庙街)。 1980年5月,永利大队隶属湖北省咸宁地区向阳湖奶牛良种场。 1981年5月,部分大队更名。 五星改称雨坛垴。 1984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 永利大队从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划出,与雨坛垴一起隶属向阳湖区窑嘴乡。 1985年9月,横沟区改称横沟桥镇(区级)。 生产大队改称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 雨坛垴、永利2个大队分别改称雨坛垴村、永利2个村。 1987年9月,撤区设乡镇。 雨坛垴、永利2个村隶属窑嘴、张公乡合并为张公乡(驻张公庙街)。 2001年3月,雨坛垴、永利2个村隶属官埠桥镇与张公乡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街)。 2005年3月,建制村合并。 雨坛垴村、永利村合并为雨坛垴村(驻孙家庄),隶属官埠桥镇。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宣化乡下七都。 民国时期,大屋李、余发、余祉堂、刘家康、新屋杨、老屋杨、上屋陈、余官南8个村庄,黄库、陈北堂、周北极、柯家庄、左家庄、邓家湾、李宗7个村庄,王老仁、夹墙、山枣陈、山枣吴、上门唐家畈、中门唐家畈、张公街7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驻河背街)张公庙保(五保,驻张公庙老街)。 黄石桥、三门饶、黄敷、章圣王、张湾余、上边屋、彭林嘴、下南庄、上南庄、庄基李、庄基罗11个村庄,山枣余、杨光、夏子竦、大屋冷、余牌楼、河底陈、张孟、万家山、西庄、门口屋10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黄石桥保(六保,驻黄石桥街中段)。 1949年6月,张公庙保、黄石桥保隶属横沟区(驻横沟桥街)。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张公庙保、黄石桥保分别改称张公庙村、黄石桥村,隶属横沟区。 1951年4月,改村为乡(小乡),张公庙、黄石桥2个村分别改称张公庙乡、黄石桥乡,均隶属三区(驻横沟桥街)。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大屋李等8个村庄成立五四初级社,黄库等7个村庄成立明星初级社,王老仁等7个村庄成立五一初级社,黄石桥等11村庄成立友谊二初级社,山枣余等10个村庄成立友谊一初级社。 1956年1月,小乡合大乡,初级社合并或升格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四、明星、五一3个初级社合并为五四高级社(驻张公庙),友谊一、友谊二2个初级社合并为友谊高级社(驻夏子竦),隶属河背、张公庙、黄石桥3个小乡合并的张公乡(驻张公庙街)。 同年6月,五四、友谊2个高级社隶属张公乡改称的张公管理区。 1957年9月,五四、友谊2个高级社隶属张公管理区改称的张公乡。 1958年9月,乡改称管理区,高级社改称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 五四高级社改称五四大队,友谊高级社改称友谊大队。 2个大队隶属张公乡改称的张公管理区。 1961年4月,五四、友谊2个大队隶属张公管理区改称的张公公社。 1975年,五四、友谊2个大队隶属撤区并社后的张公公社。 1979年11月,友谊大队的山枣余和五四大队的山枣吴、山枣陈、夹墙共4个村庄划入张公公社良种场(驻宋家)。 1981年5月,部分大队更名。 五四大队改为张公庙大队,友谊大队改称黄石桥大队。 1982年3月,山枣余从公社良种场划归黄石桥大队,山枣吴、山枣陈、夹墙从公社良种场划归张公庙大队。 1984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 张公庙、黄石桥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张公乡。 1985年9月,生产大队改称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 张公庙大队改称张公庙村,黄石桥大队改称黄石桥村。 1987年9月,撤区设乡镇,张公庙、黄石桥2个村隶属窑嘴、张公乡合并的张公乡(驻张公庙街)。 2001年3月,张公庙、黄石桥2个村隶属官埠桥镇与张公乡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街)。 2003年,在张公庙街区成立张公社区(驻张公庙街)。 2005年3月,建制村合并。 黄石桥、张公庙村合并为张公庙村(驻张公庙街)。 2015年10月,张公社区与张公庙村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宣化乡上七都。 民国时期,河背街(含河背鄢家、河背陈子龙、陈家嘴3部分。 3部分连为一体)、河背大祠堂、老屋陈老光、月山周、大屋胡、付德泰、陈福、吴家嘴、唐家、陈老光、杨宝石、刘师觉、吴隔、杨本、对门熊、熊李、郑信哲、黄瓜、陈普堂、上屋周、熊栗木、上屋胡、下屋周、胡翰林、新屋岭、郁君庄、程家澥、金华陆28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驻河背)河背保(驻河背)。 新屋郑、老屋郑、西郑、新屋胡家庄、老屋胡家庄、罗家、五房郭、李铁、六铺岭、陈兰堤、新屋胡公顺、老屋胡公顺、大塘郭、胡芝梅庄、刘家、陈文、陈刚、张沙渡、叶家、陈家、季家、段家、张家23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平治乡赵坡保(驻赵坡)。 1949年6月,河背街等28个村庄所在的河背保,新屋郑等23个村庄所在的赵坡保,均隶属咸宁县横沟区(驻横沟高中附近日本人做的洋屋崽)。 1950年改保、甲为村、闾制。 河背街等28个村庄隶属河背保改称河背村,新屋郑等23个村庄隶属赵坡保改称的赵坡村。 2个村隶属横沟区(驻横沟桥郑家)。 1951年1月,横沟区改称三区。 同年4月,改村为乡(小乡)。 河背街等28个村庄隶属河背村改称的河背乡(小乡),新屋郑等23个村庄隶属赵坡村改称的赵坡乡(小乡)。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2年,付德泰全部人口迁入咸宁县县城,付德泰消失。 1954年初,河背街等27个村庄分为长丰、光辉2个初级社。 长丰初级社驻黄瓜,辖陈福、吴家嘴、唐家、陈老光、杨宝石、老屋陈老光、刘师觉、吴隔、杨本、对门熊、熊李、郑信哲、黄瓜、陈普堂14个村庄。 光辉初级社驻胡翰林,辖河背鄢家、河背陈子龙、河背大祠堂、上屋周、熊栗木、上屋胡、月山周、下屋周、胡翰林、大屋胡、新屋岭、陈家嘴、郁君庄、程家澥、金华陆15个村庄。 新屋郑等23个村庄分为卫星、跃进2个初级社。 卫星初级社驻新屋胡家庄,辖新屋郑、老屋郑、西郑、新屋胡家庄、、老屋胡家庄、罗家、五房郭、李铁、六铺岭9个村庄。 跃进初级社驻陈兰堤,辖陈兰堤、新屋胡公顺、老屋胡公顺、大塘郭、胡芝梅庄、刘家、陈文、陈刚、叶家、陈家、张沙渡、季家、段家、张家14个村庄。 1956年1月,长丰、光辉、卫星、跃进4个初级社分别升格为高级社。 长丰、光辉2个高级社隶属张公乡(大乡),卫星、跃进2个高级社隶属窑嘴乡(大乡)。 同年6月,长丰、光辉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驻横沟桥郑家)张公管理区,卫星、跃进2个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窑嘴管理区。 1957年9月,长丰、光辉2个高级社隶属三区(驻横沟桥郑家)张公乡,卫星、跃进2个高级社隶属三区窑嘴乡。 1958年9月,长丰、光辉、卫星、跃进4个高级社分别改称大队。 长丰、光辉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区级,驻横沟桥郑家)张公管理区,卫星、跃进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窑嘴管理区。 同年10月,长丰、光辉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改称的横沟公社(区级,驻横沟桥郑家)下辖的张公管理区,卫星、跃进2个大队隶属东风公社(区级)窑嘴管理区。 1961年4月,长丰、光辉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张公公社,卫星、跃进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 1966年3月,长丰、光辉2个大队合并为光辉大队(驻陈普堂),卫星、跃进2个大队合并为跃进大队(驻六铺岭)。 同年,老屋陈老光全部人口迁往咸宁县城东门,老屋陈老光自然村消失。 月山周全部人口迁往下屋周,月山周消失。 大屋胡全部人口迁入胡翰林,大屋胡消失。 河背大祠堂全部迁往咸宁县城,河背大祠堂消失。 1970年11月,跃进大队隶属向阳公社(区级,驻甘棠阁)窑嘴总支(驻孙家庄)。 1974年1月,跃进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光辉大队仍隶属横沟区张公公社。 1975年3月,光辉、跃进2个大队隶属撤区并社的张公公社。 1981年5月,部分大队更名。 跃进改称六铺岭,光辉改称河背。 1984年1月,六铺岭、河背2个大队隶属横沟区张公乡。 1985年9月,六铺岭、河背2个大队均改称村。 2001年3月,六铺岭、河背2个村隶属张公乡与官埠桥镇合并的官埠桥镇。 2005年3月,六铺岭村、河背村合并为河背村(驻陈普堂)。 |
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宣化乡上七都。 民国时期,孙家、曹家、皮家、紫潭嘴、紫潭余、周卜年、王子成、新屋张、甘家9个村庄,颜家、余大椿、余西万、余芳垄、塘墩罗、余泰和、余良臣、余家山、李幼、石板嘴王家10个村庄,均隶属咸宁县平治乡(驻河背),紫潭保(三保,驻紫潭嘴孙家)。 栗木沟、芦鹤垸、伍家墩、大墩、皇花台5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孝友乡(驻官埠桥街河街口)湖场保(驻伍家墩)。 1949年6月,孙家等9个村庄、颜家等10个村庄所在的紫潭保,隶属横沟区(驻横沟高中附近日本人做的洋屋崽)。 栗木沟等5个村庄所在的湖场保,隶属城关区(驻北门口东今咸安区人武部南对面)。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孙家等9个村庄、颜家等10个村庄,均隶属紫潭村。 栗木沟等5个村庄隶属湖场村。 1951年4月,横沟区改称三区(驻横沟桥街郑家),城关区改称一区(驻北门口东今咸安区人武部南对面)。 同年4月,孙家等9个村庄、颜家等10个村庄隶属三区紫潭乡(小乡),栗木沟等5个村庄隶属一区蒿湖乡(小乡)。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初,孙家等9个村庄组成旭光一初级社(驻孙家)。 颜家等10个村庄组成旭光二初级社(驻余西万)。 栗木沟、芦鹤垸、大墩、皇花台4个村庄组成齐心初级社(驻芦鹤垸)。 伍家墩、马巷口(又名马王口)、茅棚街、乌龟池、栗柴沟、蛤蟆墩、葛家垴、铁路下、艾家墩9个村庄(现属湖场村)组成星火一初级社(驻伍家墩)。 1956年1月,旭光一(驻孙家)、旭光二(驻余西万)、旭光三(驻大田铺)3个初级社合并升格为旭光高级社(驻孙家),隶属窑嘴乡(大乡,驻孙家庄)。 齐心、星火一2个初级社升格为星火一高级社(驻葛家垴),隶属城关乡(大乡,驻西街口)。 同年6月,旭光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横沟桥郑家)窑嘴管理区。 星火一高级社隶属汀泗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汀泗桥西街)城关管理区。 1957年9月,旭光高级社隶属三区窑嘴乡。 星火一高级社分出星火一、齐心2个高级社。 齐心高级社(驻伍家墩)辖栗木沟、芦鹤垸、大墩、皇花台、伍家墩5个村庄,隶属三区官埠乡。 1958年9月,旭光高级社分为旭光、滨沿2个大队。 旭光大队辖孙家等9个村庄和颜家等10个村庄,隶属东风公社(区级,驻横沟桥街郑家)窑嘴管理区。 齐心高级社改称齐心大队,隶属卫星公社(区级,驻西街口50米处南侧)群耀管理区。 同年10月,旭光大队隶属东风公社改称的横沟公社(区级)窑嘴管理区。 齐心大队隶属卫星公社改称的咸宁公社(区级)群耀管理区。 1959年2月,齐心大队隶属咸宁公社改称的城关公社(区级)群耀管理区。 1961年1月,齐心大队隶属城关公社群耀管理区改称的滨湖管理区。 同年4月,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公社。 旭光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齐心大队隶属城关区滨湖公社。 1967年底,因解放前避战乱,从咸宁县城关逃到余泰和聚居的刘姓族人,在余泰和南400米处建房定居,形成新屋刘自然村。 1970年11月,旭光大队隶属向阳公社(区级,驻甘棠阁)窑嘴总支(由窑嘴公社改称,驻孙家庄,全称为窑嘴总支,既是党组织机构,又是行政机构)。 1974年1月,旭光大队隶属横沟区窑嘴公社(由窑嘴总支改称,驻孙家庄)。 1975年3月,撤区并社。 旭光大队隶属张公公社,齐心大队隶属官埠公社。 1981年5月,旭光大队改称紫潭大队。 1984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 紫潭大队隶属向阳湖区窑嘴乡,齐心大队隶属向阳湖区滨湖乡。 1985年9月,紫潭大队改称紫潭村,齐心大队改称齐心村。 1986年底,窑嘴大桥通车,因交通条件改善,周边部分群众在桥头建新房居住,形成新桥垴居民点。 1987年9月,撤区设乡镇。 紫潭村隶属撤销区建制的张公乡,齐心村隶属撤销区建制的官埠桥镇。 2001年3月,紫潭、齐心2个村隶属官埠桥镇与张公乡合并的官埠桥镇(驻张公庙)。 2005年3月,紫潭、齐心2个村合并为紫潭村(驻新桥垴),隶属官埠桥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