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施甸县仁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施甸县仁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邓子龙驻守姚关时,在施甸河上建桥三座,此地居“人和桥”,清朝咸丰元年(1585)建街,称之“人和街”,后取“政通人和、仁爱和睦”之意雅化为“仁和街”至今;现村委会驻地仁和街。
明朝崇祯元年(1628),段绣成从交邑寨迁至施甸坝中河西畔定居,修建瓦房一院,其后慢慢形成村落而得名“瓦房村”;现村委会驻地瓦房村。
因村东部南侧有温泉,村民用石头砌成两个池塘而得名热水塘;现村委会驻地热水塘。
取“兴旺发达,走向盛兴“之意得名“复兴”;原村委会驻地复兴(现驻大树脚村)。
本村因地面凸凹不平,村民想出办法用绳索系住(称“勒”)木板,用力平整地面而得名“勒平”;现村委会驻地大勒平。
因本村始建于形如菜墩的一沙石山丘上而得名“沙墩”,又因村南为仁和,北为昌和,由此到两村的距离均等,故1938年更名“中和”,意为仁爱和睦、昌盛兴旺;现村委会驻地中和村。
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蒲漂杨氏在传说有金鸭子游弋的水塘上部建村定居得名“金鸭塘”。
因清朝中后期,有人在此开采银矿,称之“银矿坡”,1980年更名“银滚坡”,寓意人们只要辛勤劳作,财富必将从坡地里滚滚而出;现村委会驻地银滚坡。
因在杨姓的山下建村得名杨家山;现村委会驻地杨家山村。
“丛杆”意为旧时居民聚会议事的地方,本村在高大的丛杆周围建村而得名“丛杆”。
因本村始建于形似茨菇的侧面坡地而得名“茨菇村”;原村委会驻地茨菇村(现已迁往坟山村)。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杨氏从札礼村迁到东山半坡定居,擅长编制竹灯笼,形状似菠萝,称之“菠萝灯”,1980年更名为“菠萝登”;现村委会驻地菠萝登。
为彝族语音译,意为汗水,即指吃苦耐劳的人们居住的地方;现村委驻地交邑。
建村时主要以张氏村民居多而得名“张家村”;原村委会驻地张家村(1994年张家行政村驻地从张家村迁到田坝心自然村)。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征南曾在此地练兵,称之“保场”,意为“保障练兵的教场”,其后村民在周围定居称之保场寨(“寨”为“村落”);现村委会驻地保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