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驻县城大兴街东侧,海拔2255米,全镇总面积159.15平方公里。人口195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82人,是本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有汉、彝、摩梭人等民族居住。辖5个办事处,33个自然村。1950年属兴化区,1956年更名为大兴镇。1962年划为包都区下辖乡(镇),1965年升为区级镇,1969年底,划为红旗公社下辖大队,1978年1月25日恢复为区级镇。1987年12月,区改为乡级镇至今。
建国前,大兴镇城内无一所学校和医院。1961年城内始办大兴小学。1953年4月永宁医院迁驻大兴。至1989年城内有教师进修学校一所,完全中学二所,初级中学一所,农职业中学一所,完小六所,在校学生6000多人。教师300多人。镇设文化站一处,备有多种书籍报刊。城镇设有县医院、中医院、宁蒗林业局职工医院各一所。1984年5月动工,1989年竣工,蓄水505万立方米的三岔河水库,供县城附近的农田灌溉和机关生活用水。。 |
2021年,宁蒗县撤销大兴镇,设立大兴街道和紫玛街道。唐、宋时属“罗共赕”、“罗共川”地域,元、明、清时期属蒗蕖州地域。 清道光十一年(1831),因白牛厂银矿的扩大和兴旺,逐步形成集市,取名为“大村街”。 1917年设宁蒗县佐(又称分县),县佐衙门设大村街(今大兴镇);1936年成立宁蒗设治局,局署仍设于此;1950年属兴化区;1956年更名为大兴镇;1962年划分为包都区下辖乡(镇);1965年升为区级镇;1969年底划为红旗公社下辖大队;1978年1月25日恢复为区级镇;1987年12月区改乡级镇;2006年并红旗乡为乡级镇。 2021年3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大兴镇撤镇设街道,分为大兴街道和紫玛街道。 现紫玛街道属原大兴镇北片区域。 紫玛街道以硝水坪、白牛厂、羊窝子3个行政村和岔河、安乐、官地坝、红旗、清泉5个社区为行政区域,紫玛街道办事处驻安乐社区上仁河村77号。 |
乡政府位于县城北93公里,泸沽湖西北20公里。海拔2644米。北连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东临四川盐源县左所区,总面积641.9平方公里。人口16717人。辖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有摩梭、普米、汉、白、壮、纳西、藏、彝等八种民族居住。
永宁,唐南诏时名楼头赕,1279年置永宁州,寓永远安宁之意。明永乐四年(1406年),升为府。民国成立始,永宁设行政委员。民国六年(1917年)裁行政委员,设宁蒗县佐,治所驻蒗蕖大八村。1936年属宁蒗设治局宁江区(乡)。1950年1月21日,在永宁成立临时政府委员会,5月20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51年10月成立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3年4月,迁驻大村街。1956年,永宁为县一区。1958年,成立永宁公社。1962年,改称永宁区。1987年,区改乡称永宁至今。 本乡多数居民居住永宁坝及泸沽湖畔,主产稻谷、玉米、小麦,是本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土特产品有贝母、虫草、木香、盛产出口的白瓜子。是宁蒗的主要旅游区,有扎美-寺,狮子山,温泉、泸沽湖,女神溶洞等自然景点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设有文化站、电影院、卫生院、兽医站等各1处。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34所,其中完小9所,在校学生1820人。 四、红桥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27公里,海拔2435米。东临四川盐源县,总面积514.31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70全自然村。其中,红桥、庄房、大栗树、黄腊老4个行政村在坝区,主产稻谷、玉米。在红桥坝北面建有蓄水105万立方米的新文水库,还建有绿德、干坝子、任家湾、东漂落4个小二型水库,蓄水145万立方米。水蕖15条,全长2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0187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233024亩的30.8%,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主要矿点有金子沟铁矿点,大水沟煤矿点、水井湾铝矿点等。 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30所,其中完小7所,在校学生2203名。建有卫生院,有病床15张。设有电影院、文化站、卫生院、兽医站、农科站等各1处。 五、翠玉僳傈族普米族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54公里,海拔224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鸣音、宝山隔江相望,总面积6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67亩,辖6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居住有僳傈、普米、彝、汉、藏等民族。。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27公里,海拔2435米。东临四川盐源县,总面积514.31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70全自然村。其中,红桥、庄房、大栗树、黄腊老4个行政村在坝区,主产稻谷、玉米。在红桥坝北面建有蓄水105万立方米的新文水库,还建有绿德、干坝子、任家湾、东漂落4个小二型水库,蓄水145万立方米。水蕖15条,全长2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0187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233024亩的30.8%,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主要矿点有金子沟铁矿点,大水沟煤矿点、水井湾铝矿点等。
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30所,其中完小7所,在校学生2203名。建有卫生院,有病床15张。设有电影院、文化站、卫生院、兽医站、农科站等各1处。 |
乡政府驻地南距县城南62公里,海拔2500。东部与华坪县永兴乡接壤,西南部与永胜县金官镇、羊坪彝族乡毗邻,总面积487.03平方公里。人口16345人。辖7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除木耳坪马鞍山自然村普米族外,其余全为彝族。建国前,属奴隶制地区。建国后,1950年成立凉山彝务办事处,属所辖的木耳坪工作点和战河工作点。1956年自治县诞生后,属羊坪区。1958年,成立战河公社。1984改称战河区。1987年改为战河乡至今。
战河,是宁蒗的南大门,是宁蒗通往四川攀枝花市、以及本地区华坪、永胜、丽江三县的交通要道。所辖7个行政村均通公路,多数自然村通马车,交通较为便利,集市较为繁荣。有乡办初级中学1所,小学28所,其中完小8所,在校学生1784人。设有电影院、文化站、乡医院各一处。还设有林区派出所,商业局转运站、苗圃站、法庭等单位。投资上亿元的纸浆厂建在该乡。主要农作物有荞子、燕麦、玉米、马铃薯等。 |
宁蒗彝族自治县辖乡。1950年至1957年称拉伯乡,属永宁区辖。1958年10月成立金沙公社至1961年。1962年与永宁公社合并到1968年。1969年又与永宁公社分开单独成立拉伯公社到1983年。1984年并永宁区到1987年。1988年区改乡时与永宁乡分开,成立拉伯乡。位于自治县县府西北部,距县城145公里。面积453.7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县乡公路。辖托甸、加泽、田坝、格瓦、拉伯5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属江边河谷地区。 |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54公里,海拔224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鸣音、宝山隔江相望,总面积6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67亩,辖6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居住有僳傈、普米、彝、汉、藏等民族。
民国时属八翠乡。建国后1950年属八翠区。1951年划二区(红桥区)。1958年成立翠培公社。1962年又划属红桥区。1984年增设翠依区。1987年改为翠玉僳傈族普米族乡至今。 本乡最高海拔4510.3米,最低海拔1600米,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很大,呈立体型气候,可谓“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江边河谷地逞,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半山区,主产玉米、小麦、荞子。高寒区,主产荞子、燕麦、马铃薯。是本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建有蓄水143万立方米的翠玉水库,兴修东西两条灌渠,10条水沟,有效灌溉面积9024亩。出产贝母、虫草、五味子、茯苓等多种野生药材,还盛产黄果、核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乡5个行政村通公路,县城客车直通乡政府,每日往返一班。文教卫生发展很快,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28所,其中完小8所,在校学生1747人,建有电影院、文化站、畜牧兽医站各一处。设有医院,有病床15张,各行政村有卫生院。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西部25公里,总面积335.81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耕地面积20324亩,辖5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居民有僳傈、普米、彝、汉、摩梭等民族。
民国设治局时,属利绵乡。建国后,1950年属卫宁区。1956年,改称三区。1958年成立宁利公社。1962年,改称宁利区。1987年改为宁利乡至今。 坝区主产稻谷、玉米、小麦;山区主产马铃薯、荞子、燕麦。兴修水渠10条。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野生中药材虫草、贝母、雪茶、岩菖蒲、血膝、五味子、土三七、草乌、三分三等。 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26所,其中完小9所,在校学生1830名。有卫生院、电影院、文化站、农科站、蓄牧售医站各一处,各行政村均通公路。多数自然村通马车路。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部70公里,海拔181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总面积261.7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有汉、 彝、傈傈、摩梭、普米等民族居住。
本乡多数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直至建国前夕,龙通地区的傈傈族还处于原始共耕制,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为直接过渡区。民国时,为宁蒗设治局利棉乡。建国后,1950年属宁利区(三区)。1958年成立金棉公社。1962年,划归宁利。1987年区改乡时,又增设为金棉乡至今。 本乡有三种气候层,高寒山区主产荞子、燕麦、马铃薯;半山区主产玉米、荞子、小麦;江边河谷地带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还盛产黄果、桃、梨等水果。 交通运输在建国后有较大改善,乡政府及红星、金棉两个行政村已通货车。但龙通、拖脚两个行政村地处边僻,山道陡峭险峻,还未通车,有的老人一辈子不曾下山,还未见到过汽车。 文教卫生事业从无到有,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19所,其中完小5所,在校学生1217名。建有卫生院、邮电所等单位。。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部57公里,海拔240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南临永胜县松坪乡,全乡属纯山区,总面积401.72平方公里。人口12172人。辖7个乡政村,126个自然村。
居民有彝、汉、普米、傈僳等民族。主产马铃薯、玉米、小麦、荞子、燕麦。土特产品有当归、木香、茯苓、木耳、蘑菇等。 建国前,交通闭塞、山高箐深。1950年属凉山彝务办事处沙力,普米工作点。1956年,设立西川区。1958年设立西川公社。1987年改为西川乡至今。 1977年修通公路。1989年,拓宽路,始通客车。文教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现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32所,其中完小9所,在校学生1394人。建有电影院、文化站、卫生院、兽医站各1处。 |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南101公里,海拔2180米。南与永胜县松坪乡、金官镇相毗邻,全乡总面积495.44平方公里。人口15918人。辖7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居民多数系彝族,有少数傈僳族,汉族及摩梭人居住。
建国后,1950年除碧源行政村外均属凉山彝务办事处。1956年乡境南部属羊坪区,东北部属跑马坪区。1958年在乡境成立木耳坪、西布河两个公社。1962年成立西布河区。1987年区改乡后为西布河乡至今。 西布河乡属纯山区,山峰林立,峡谷幽深,气候差异大。农作物在山区以小麦、马铃薯、荞子、燕麦为主,深谷碧源一带产少量稻谷。木材蓄积量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木材采伐较多,林区农民在生活、住房等得到很好的改善。1979年始通车。1988年拓宽公路始通客车,客运隔日一班。有乡中学1所,小学35所,其中完小7所,在校学生1555人。建有文化站、兽医站、卫生院、中心商店、电影院各一处。 |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南106公里,海拔2900米,南与永胜县六德、北华、苍山行政相连。东与华坪县相邻,总面积247.01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居民全系彝族。
建国前,为彝族古火支马、博史黑彝统治区,民国初被曲涅支五大黑彝赶遁四川后,由曲涅支黑彝统治。建国后,1950年属凉山彝务办事处,1956年划归羊坪区,1958年成立永宁坪公社,1962年划归战河区,1987年区改乡时,增设为永宁坪乡至今。 本乡系高寒贫瘠山区,粮食产量较低,但森林资源丰富,畜牧业有优势。有熊胆、麝香等野生动物药材,主产荞子、燕麦、马铃薯等。有乡办小学15所,其中完小4所,在校学生731名。设有县木材公司永宁坪贮木场、卫生院。4个行政村均通公路。 |
" 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南106公里。海拔2690米,总面积25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309亩。辖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居民有彝、汉、普米3种民族。
跑马坪位于小凉山彝区腹心地带,建国前,彝民常在此地举行隆重俯和赛马活动故名。建国后,1950年属凉山彝务办事处。1955年凉山彝务办事处迁驻于此。1956年设跑马坪区,1958年成立跑马坪公社,1962年改称跑马坪区,1987年改为跑马坪乡至今。 本乡地处山区,农作物除羊厂产少量稻谷外,主产玉米、小麦、荞子、马铃薯。土特产有当归、木耳、香菌、茯苓和多种野生动物皮毛。 教育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沙力坪黑彝余国栋曾办一私六小学。现有乡办中学1所,小学17所,其中完小6所,在校生1187人,教师89人。 有电影院,医院、文化站、畜牧兽医站、农技站各一处。4个行政村均通公路。 |
宁蒗彝族自治县辖乡。1950年设蝉战河片,属凉山彝务办事处,1956年成立蝉战河区,1984年属跑马坪区辖,1988年单独设立蝉战河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76公里。面积259.8平方公里,人口0.7万。全系彝族。通公路。辖蝉战河、干海予、万马厂、三股厂4个行政村。以农业为主,主产马铃薯、荞麦、玉米、燕麦。畜牧业有牛、羊、猪、马。 |
新营盘乡位于宁蒗县城南面,距离县城20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东与烂泥箐乡相连,西与西布河乡毗邻,全乡国土面积17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9158,耕地面积34235亩,全乡有五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居民多为彝族,有少数汉族摩梭普米,属于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地,全乡地形多为半山区。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全乡总户数4795户,总人口19130人,其中农业人口18496人。 全乡耕地面积24945亩,其中水田1450亩,旱地23459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35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873亩,粮食产量5302吨,人均有粮277千克。 全乡生猪存栏11724头,出栏5422头;大牲畜存栏6444头,出栏813头;羊存栏14202只,出栏2658只。 该乡成立了农民苹果技术经济协会,大力发展苹果。全乡有2万多亩苹果,实现产值450万元,亩均收入突破了2000元。苹果种植已成为该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苹果协会也正在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壮大,协会所吸收的会员达180名,个个是苹果种植能手,由于会员们基本上都是种植大户,有着各 新营盘乡苹果 自不同的致富经历。因此,在发展壮大产业方面,苹果协会会员对农户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如今,苹果协会在该乡已成功地带动2400户农户发展这项产业。1996年,全乡年末总人口15292人,其中农业人口14864人,占97%,非农业人口428人,占3%,少数民族人口14119人,占92.3%,人口密度每公里6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29‰。 |
宁蒗彝族自治县辖乡。1956年成立烂泥箐区。1958年建公社,1960年改乡,1966年改称朝阳大队,属东红公社,1971年改属大拉坝公社,1984年改烂泥箐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437.2平方公里,人口1.4万。有彝族。通公路。辖烂泥箐、水草坝、大二地、牦牛坪、马金子、万桃、二拉坝7个行政村。农产以马铃薯、燕麦、玉米为主,畜牧业有牛、羊、马、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