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一名源自“武牢之战”,有光大武功之意。武牢之战发生在武德四年(621)。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之名讳,改称武牢关。虎牢关为中原地区东西交通之咽喉,历史上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时年三月,唐军攻打洛阳守将王世充,为阻挡窦建德的西进救援,李世民亲率骑兵3500人,在武牢关与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相持二十多天。后用诱敌战术,大败窦建德。唐贞观二年(628),李世民诏令“于克敌之地,普建道场,情均彼我,恩治同异”之后,在发生大战的地方,建起了七座寺院。其中,在郑州汜水(时汜水归郑州管)武牢关所建之寺,即为破窦建德所立的等慈寺,对所有战死的人给予慈爱,对“武牢之战”的作用给予肯定。以负责管理广武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河阴县志》记载,村临枯河(支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村中忽涌三泉,水汇入河,村由此得名“水泉”。以负责管理水泉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据村马氏相祖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河阴县马家寨(今高村乡马寨),明天启元年(1621)迁“许庄”后,建村称“后马”。“许庄”盖此后改称“前唐”。民国初尚有“唐洞”、“后马”两村,建国初合称“唐垌”。以负责管理唐垌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据任氏家谱碑推算,明中叶茹固任氏群迁广武山麓,聚居三处,本村称任庄。依山自上而下,三村分别又称“上任庄”、“中任庄”、“下任庄”。本庄位山下,称“下任庄”,亦简称“下任”。又因在枯河岸边,民国时改称“任河”。以负责管理任河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白寨:清道光初丁楼有户丁姓人家最早迁居此地,居地面对丁楼村东的白衣堂(庙),日久成村,人称“白衣堂丁家”。咸丰、同治年间,为防太平军、捻军,荥阳大兴修寨之风,伪称筑寨,取名“白寨”。 |
据苏氏家谱记载,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先祖苏执忠由河南许昌郏县迁荥阳县,居索河之北地势高处,传言取村名“高阳”,清咸丰十一年(1861)筑土寨,祖茔碑记作“高阳乡苏家寨”。1912年简称“苏寨”。以负责管理苏寨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明初洪武年间,孙氏先祖孙清自山西洪洞县迁徙于荥阳县瓦屋孙,九世祖孙恩科三子(世强、世刚、世忠)迁索河北岸,定居于此地,初名“孙家村”。清咸丰、同治年间为防太平军、捻军,并村修寨,先取名“孙家寨”,未及修,义军已败,空留村名,清末简称“孙寨”。 |
明初樊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河阴县枯河南岸“北李村”,明末村迁河北岸边。民国称“樊河”。 |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张太荣自山西洪洞县迁河阴,定居广武山南麓,因村前有枯河经过,故取名“张河”。 |
传500年前陈豆自樊河村迁居西北山坡沟,日久成村,讹名“陈垌”。以负责管理陈垌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传明初洪武三年(1371)山西洪洞县移民张同迁大胡村,复北迁居广武山南坡一道南北向大山沟中,日久成村,讹名“张垌”。以负责管理张垌行政村相关事务而成立的自治组织,故名。 |
传清嘉庆年间王姓由双槐树村北迁广武山上,居地在山原南缘,三面临沟,村在沟顶故名王顶。 |
秦末汉初“楚汉相争”,各筑军垒,东者为楚王项羽所据,后人称为“霸王城”。清嘉庆年间自丁村(今王村镇丁村)迁来住户,建村于城南,以城名取村名。 |
村周一带,古有“安乐寺”寺院,唐广德二年(766)峪改名“僧郎峪”,景龙元年(707)建东京(洛阳)昭成寺僧郎谷(yu音)果园庄,宋代果园庄逐渐被黄河南侵,沦入水,只剩僧郎谷口的桃树。明代称“桃花峪”村即以“桃花峪”为名。 |
明正德六年(1511)张忠贤、张孟登兄弟迁村南麦场定居,日久成村,取名“张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