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刘秀兵败逃此,宿于寺内,名宿龙寺。又后汉高祖刘知远葬此,更为今名,此村居东,故名。 |
传西汉末,刘秀兵败逃此,宿于寺内,名宿龙寺。又后汉高祖刘知远葬此,更为今名,此村居南,故名。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邢森由山西洪洞迁此,以氏名村称邢庄。 |
传崇祯八年(1635)官兵抄义军李自成部将李岩家,岩侄李康候及母由杞县城东门里娄公庙南老家,逃睢州城姬芳李,不久迁此,因原李氏不存,以人名村,更称李康候。“候”、“河”同声母,讹书今名。 |
明崇祯六年(1634),庞氏由该镇庞庄迁此屯田,得名庞屯。 |
据《明史·食货志》载:明成化年间,官府买耕牛置农具遣军屯田。旗官胡氏屯田于此,称胡旗屯。民国更“旗”为“吉”称今名。 |
明永乐年间,庞钰由山西洪洞迁太康庞楼。明天顺年间,三世庞扩曲由庞楼迁睢州庞琉璃庙。明嘉靖年间,庞氏一支由庞琉璃庙迁此,以氏名村。 |
朱氏本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此,以氏名村称朱庄。明天启年间,杞县李店村王姓投亲于此,居村东,以氏名村称王庄。解放初,二村并,称今名。 |
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迁此,以氏名村称李庄。清咸丰三年(1853),李庄、曹庄、庞庄、夏阁、朱王、姬楼六村合寨。清光绪二年(1876),旱灾,姬氏由姬楼投亲,定居李氏房,更名为姬房李。 |
明永乐年间,袁氏奉命由山西洪洞迁此,筑楼,名村袁大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1)袁氏为避水患外迁。咸丰时,马堂村马氏一支迁此,为治水于村前开东西向小河,称今名。 |
元初,金天质由修武县肖横镇来任睢州判官,卒葬此,称金茔。清咸丰三年(1853)王胡同、马庄、李庄、八姓庄并入筑寨,称金茔寨,演称今名。 |
元末,胡氏居此,名村胡庄。明初,王氏奉命由山西洪洞迁睢州西北二十五里陈菜园。明崇祯十年(1637),十五世王巨先避乱由陈菜园迁此,居胡庄东,名村王庄。二村并称王胡,误书今名。 |
明初,安钰由山西洪洞安本屯河堤村迁太康,派衍杞县大安庄。明末,安保远携四子避兵由大安庄迁此,村以氏名。 |
明洪武四年(1371),李氏兄弟四人由山西洪洞东迁,长李呈辅居睢拦船李,次李呈瑞居睢烧盆李,四李呈因居杞县喜辰庄,三李呈治居此,以卖盐为生,称古盐厂。明崇祯时,地多碱,更称为碱场。 |
明永乐年间,李氏为避水患由河北迁此。筑楼称李楼。明崇祯年间,李天锡乐善好施,德高望重,暮年率族人一支迁杞县宋湾,村人为纪念他,更李楼为李天锡。“锡”、“西”同音,讹书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