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刘姓兄弟自湖北麻城县迁此,因东靠一大土冢,故名。 |
明嘉靖《真阳县志》称台店。据古时为一过路店,因地势较高得名。清光绪年间,设驿站于此,改称台店铺,后改今名。 |
明末,赵姓从湖北麻城县迁此,始名赵庄。清康熙年间,丁姓兄弟由陡沟迁入,其势较大,遂改今名。 |
明万历年间,村北慎水河上建一石桥,以距县城八里,称八里桥并演为村名。 |
明正德年间,刘姓从安徽临泉逃荒至此,名刘庄。后建楼,改称刘楼。1989年更为刘桂庄。 |
清初,王姓由湖北麻城县迁此,并建一寺庙,立有牌坊得名。 |
据元末,宋姓建村称宋楼。后毁于战乱。明洪武年间,喻、廖两姓先后从湖北麻城县和熊楼迁此更今名。 |
清光绪年间,乡人高赵举筹钱重建庙宇,庙围用红色刷之,即为红庙。后演今名。 |
清康熙十三年(1675),湖北麻城东山农民起义失败,小首领雷觉,岳义逃匿至此,因距离县城十二里,且位正阳至兰青故道拐弯处,故名。 |
明正统年间,当地绅士曾魁在此买地建楼,称曾楼。后弟迁出建小曾楼,遂改大曾楼。1962年易今名。 |
明成化年间,王姓从新郑县逃荒至此,称大王庄。清乾隆年间,邹姓由邹老庄迁入并挖沟建寨,因其势大,改称大邹寨。 |
清咸丰年间,邹姓由大邹寨分迁至此,故名。 |
清顺治年间,贾姓由湖北麻城县迁此建村,故名。 |
明初,正阳至汝南公路经此,李,付,阎三姓在此开店,称三家铺。后因村西由一冢子似山头,嘉靖年间,改山头铺。 |
清初,化姓从湖北麻城县迁此建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