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原名“青龙街”,位于黄河北岸,据碑碣记载:唐代称井村集,后演变为井村。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井村。 |
据晁氏家谱记载:先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始迁山东曹州,一支再迁段村,后年间段村一支再迁现在建村,初称小寨,后由于晁姓居多,改称晁小寨,沿用至今。 |
据唐仪凤四年(679)清净寺大像碑载:唐代属相州临河县,名井李村。刘姓先祖讳海明初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刘姓居多,更名为刘小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刘小寨。 |
据孙氏祖谱载:明英宗正统年间从陕西省浮萍县留渠集迁此建村,故以姓氏得名孙小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孙小寨。 |
据因村西原有一座观音庙寺而得名观音寨,后简称为观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观音寨。 |
传原村名大梁村。据槐林“戴马同宗迁民祠碑”记,明初,始祖戴子成、马子才自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大梁村旧址建村,为纪念原籍,植槐为林,村庄得名槐林,后因居民增多,分为大、小槐林两村,大槐林村名沿用至今。 |
据原村名大梁村。据槐林“戴马同宗迁民祠碑”记,明初,始祖戴子成、马子才自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大梁村旧址建村,为纪念原籍,植槐为林,村庄得名槐林,后因居民增多,分为大、小槐林两村,小槐林村名沿用至今。 |
因位于卫河东侧,地处黄河故道,且四周皆沙而得名。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沙河庄。 |
村庄历史悠久,据《滑县志》载:复兴庵有唐天宝二年(744)建九级石浮图二座(现存内黄县文物局)。在民国初年以前和后花固统称为东花固,前花固称前街,后花固称后街,此后,逐渐丢弃“东花固前街、后街”,而代之以前花固、后花固。 |
村庄历史悠久,据《滑县志》载:复兴庵有唐天宝二年(744)建九级石浮图二座(现存内黄县文物局}。在民国初年以前和后花固统称为东花固,前花固称前街,后花固称后街,此后,逐渐丢弃“东花固前街、后街”,而代之以前花固、后花固。 |
村名原为“鸦呼营”,明初亓姓自尚庄迁此,因亓姓居多,改称亓家营,后简化为亓营,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亓营。 |
据村内墓碑载:原名夜王城。清咸丰十一年(1861),小阎王起义(农民起义黑旗军首领-宋景诗)路过此地,百姓安然无恙,故将村名改为安化城,前、后安化城是以方位得名,后简称“前安”、“后安”。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后安化城。 |
据《胡氏祖谱》载:明洪武初,一世鹏飞自山西洪洞县迁滑北牛留村,三世执经于永乐年间迁此建村,因村西即黄河故道所留陈迹,地势低洼,俗称胡家洼。因地瘠民贫,世代从事铁器生产,据传兴盛时期曾多达18盘烘炉,因而逐渐演称“铁炉胡”,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铁炉。 |
据李氏家谱载:元末李氏先祖成阳自林滤仙严乡迁此建村,因地处黄河故道,村周沙岗起伏,连绵不断,到处是沙荒草坡,因之取名李草坡,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李草坡。 |
据徐姓先祖明初自山西洪洞徐家后村迁至安阳县水冶镇天池村,明后期,兄弟二人再迁此地,弟居北,称北徐庄,兄居南,称南徐庄、徐家,后演变为徐庄,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