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栟茶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栟茶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茗海居民委员会以原怀诚居民委员会、鸿祝居民委员会、凌曹居民委员会三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于2004年12月4日,经县民政局批准成立,沿用至今。

1958年德贵公社新利六社(1大队)新利七社(2大队)新利八社(5大队);1959年栟茶公社新利6、7、8社;1959年德贵公社宏元村、新元村、港头村;1961年德贵公社1大队、2大队、5大队;1965年靖海公社1大队、2大队、5大队;1984年靖海乡湾河村、新元村、港头村;2001年新元村、湾河村、港头村合并成港头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62年人民公社时期为别为15,16,17,18大队,15,16,17大队为靖海公社所辖;18大队为浒澪公社所辖。

1984年大队改村村民委员会,分别称安舵港村村民委员会,蔡杨村村民委员会,太平村村民委员会,杨湾村村民委员会。

1998年2月28日蔡杨村与安舵港村合并,取名蔡安村;太平村与杨湾村合并,取名太杨村。

2001年3月25日蔡安村、太杨村合并取名兴镇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8年德贵人名公社成立后,姜家埭、姜河边远近闻名;1962年德贵人民公社划分为靖海人民公社和洋口人民公社,其12大队为姜埭大队,范公堤北为“野鸭荡”。

1976年,团结河向北延伸,团结河河西为11大队,团结河河东为12大队,范公堤北为西垦区。

1984年恢复乡村制,11大队更名为姜埭村,12大队更名为姜河村,西垦区更名为姜北村。

1999年姜埭村、姜河村合并为江安村,延用至今。

1958年九大队为港南大队,十大队与范公堤北的沿港合并为新的沿港大队,十三大队为俊德大队,十四大队为五灶港大队。

1965年,港南大队改为南港大队,沿港大队改为港西大队,俊德大队改为十字路大队,五灶港大队不变。

1984年,恢复乡村制,南港大队改为南港村,港西大队改为港西村,十字路大队改为十字路村,五灶港大队改为五灶港村。

1999年,港西村和南港村合并成双港村,十字路村和五灶港村合并成港路村。

2001年,港路村和双港村合并成双港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82年由浒澪大队更名为灵界村。

1998年与竹园材部分合并为浒澪居委会,2001年3月与来福桥村合并为浒澪村,沿用至今。

1958年为浒澪公社四大队。

1984年为浒澪镇竹园村。

2000年西洋村、三里渡村、唐庄村并入竹园村,沿用至今。

1958原先名为新庄大队,因全县有两个新庄大队,一个在马塘,一个在原浒澪公社,浒澪新庄有两个庄子,后将浒澪的新庄改为双新庄。

1998年村域调整,将唐庄村江海河以西北部的11、12、13组划入双新庄村。

2001年村域撤并,将马场村、双新庄村、单庄村合并,定名新庄村,希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更新更美德村庄,沿用至今。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分大窑大队,临河大队。

1962年改为12大队、13大队。

1984年撤乡建镇改为大窑村、临河村。

2001年大窑村、临河两村合并为大窑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69年栟北围垦;1972年,垦区单独经营核算,行政区划重组,编为浒澪垦区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恢复村制,三个大队分别改称五灶、吴港、子洋三村,属浒澪乡管辖;1998年,村域调整,五灶与吴港合并为五灶村;1999年,村域再次调整,五灶与子洋合并为五灶村;2000年,五灶村随浒澪镇并入栟茶镇。

2001年,五灶村与北部已划入栟茶镇的河垦村,合并为兴凌村。

1958年公社化时黎明大队(后改杨堡大队)、小窑大队、浒北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村民委员会:杨堡村、小窑村、浒北村;2001年合并为杨堡村,沿用至今。

公社化时期,分为靖海六大队、七大队、八大队。

1978年,六大队更名为向荣村,七大队更名为姚埭村,八大队更名为栟北村。

1999年,将栟北、姚埭、向荣三村合并为三星村,沿用至今。

1974年公社化时,分东垦、中垦、洋北、船坞四个大队。

1987年撤销洋北,船坞合并为灶东、六灶两个村。

1999年灶东、六灶两村合并为兴灶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8年公社化时,分于港乡2大队、14大队。

1995年分别取名为符堑村村民委员会、棉园村村民委员会。

1998年归入栟茶镇,合并为栟南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8年公社化时,分小窑大队、红霞大队和陈湾大队。

1981年更名为9大队、10大队和11大队。

1987年更名为小窑村、下洋村和陈湾村。

1998年11月陈湾村与小窑村合并为陈湾村。

1999年11月陈湾村与下洋村合并为陈湾村,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