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益农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益农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因益农镇人民政府申请,萧山区人民政府于2007年8月批准建立益农镇弘扬社区;2009年3月益农镇弘扬社区正式成立。

众力村原为钱塘江口淤涨滩涂,约于明末由绍兴农民开始在此围垦种植,逐渐形成村落。

民国时期属绍兴县安昌区陶里乡;1949年5月后属安昌区大林乡,村区域以大林乡为主,二村、三村为辅组成;在农业合作化时建立众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其群众力量之意;1956年2月成立众力高级社,划归萧山管辖,属大连乡;1958年改为众力连队,为党山公社管辖;1960年改为众力核算单位,为夹灶乡管辖。

1961年为众力大队,为夹灶公社管辖;1984年5月改为众力村,为夹灶乡管辖;1992年5月改为益农镇管辖。

原属绍兴县陶里乡;1956年划归萧山;农业合作化时曾建有利民、农兴、长兴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合并为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社化后改为胜利大队;1984年,改名为镇龙殿村,属夹灶乡;1992年并入益农镇。

五六二村形成村落有百余年历史,村民先辈多由绍兴县钱清、南钱清、齐贤等地移居到此垦荒围地,并逐渐形成村落。

原属绍兴县安昌区大林乡,1956年2月由绍兴划入萧山;农业合作化时曾建有高兴、永建、红星、建联4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划归萧山后,以时间定名并建立五六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归属党山公社夹灶管理区;1961年7月属义蓬区夹灶公社;1964年原义蓬区与瓜沥区合并,属瓜沥区夹灶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仍归属夹灶公社;1971年公社规模调整,归瓜沥地区联络组夹灶公社,同年4月,瓜沥地区联络组恢复区建制;1984年5月,改为夹灶乡五六二村;1992年4月28日,益农、夹灶两乡合并为益农镇,改为益农镇五六二村至今。

新发村原为钱塘江口淤涨沙地,约于100多年前有绍兴安昌、马鞍、齐贤等地农民到此围垦落户,渐成村落。

1949年5年后属绍兴安昌区塘北乡;1956年2月划于萧山;农业合作化时曾建有同兴、合兴二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合并为新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后改为夹灶公社新发大队;1984年改设村民委员会,属夹灶乡;1992年并入益农镇。

益农村约有100多年历史,原属绍兴县塘北乡,民国时建有花行、盐行,村中多船埠,故多以埠名命名自然村名。

建国后农业合作化时曾建有东升、高升、协兴等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划归萧山,以附近建有益农闸命名为益农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时称益农大队,属党山公社,1961年夹灶公社成立,称为夹灶公社益农大队;1984年后称为夹灶乡益农村;1992年夹灶乡和益农乡合并后改称为益农镇益农村。

东江村是个典型的围垦移民村,1964年萧山县首期围垦所在地,人口主要来源于原瓜沥区的瓜沥、长沙等公社;1973年成立东江大队;1984年为东江村。

民围村原为钱塘江口滩涂,在1966年冬季,由夹灶、党山、长沙三个公社组织人民群众,联合将滩涂的泥土用人工挑筑大堤,建筑第一围垦;1970至1971年从党山公社移民到围垦定居,至后成立党山公社移民大队;1976年2月成立益农公社筹建小组;1978年1月益农公社正式成立后,命名为光明大队;1981年12月改名为益农公社民围大队;1984年5月更名为益农乡民围村;1992年为为益农镇民围村。

群围村属萧山东片钱塘江口老围垦区,70年代由原夹灶公社各大队移民组建;1976年下半年,筹建群围大队;1977年,正式成立群围大队;1984年,改为益农乡群围村,现属益农镇。

1977年称三围大队,是原党山公社移民户,有十个村民小组,至1984年被命名为三围村一直至今。

原为钱塘江,60年代大规模围海造田后,1975、1976年由长沙、党山两个乡镇及瓜沥部分村大面积围垦移民此地,建里长锋大队、北江大队,隶属长沙公社;1979年划归益农公社;1984年,统一由大队改为村;1997年1月两村合并,改名为长北村,隶属益农镇。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为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分别于1977年和1983年从原党山乡移民到二围垦,从而成立了利兴村和二围村。

由于二村规模较小,经济较薄弱,经益农镇党委政府提议,报经萧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率先在益农镇范围内调整村规模,1997年1月8日,由利兴村、二围村两村合并为现在的利围村。

2005年5月20日,原久新村、清联村合并为久联村。

2005年5月村规模调整时,转塘头村与夹灶村合并为星联村。

2005年5月村规模调整时,东湾村和东一村合并为东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