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武威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武威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凉州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据乾隆时成书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载:凉州在战国以前,是少数民族西戎部落的驻牧地。

西戎是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在河西地区居住的是古老的羌族。

战国时期,凉州为月氏所占据。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为单于之后,势力空前强大。

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击败了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

匈奴统治河西走廊东端的是休屠王。

休屠王在今凉州城所在地,修筑了姑臧城。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

三国时,武威郡属于魏国,仍以姑臧为郡治。

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今凉州)为州治,并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州刺史,这是武威为凉州治所的开始。

当时的凉州共辖7郡,即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包括湟水流域)。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的混乱局面,“五凉”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隋末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于姑臧(今凉州),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

北魏灭北凉后,姑臧仍为武威郡和凉州治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初建凉、甘、瓜3州,分辖河西各县。

姑臧是凉州治所,管辖河西东端诸县,到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改州为郡,姑臧为武威郡郡治,辖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唐初,凉州仍沿用隋朝建置,姑臧为武威郡郡治。

贞观元年(627)唐分全国为十道,凉州属陇右道。

景云元年(710),设置河西节度使,治凉州。

天宝元年(742)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5县。

宋朝建国之初,凉州政权掌握在六谷吐蕃折逋氏手里。

宋咸平六年(1003),党项羌攻陷凉州,知州丁惟清被杀。

1036年,武威及整个河西被西夏占领,西夏在今凉州区设西凉府,统治约190余年。

公元1226年7月,蒙古军队攻占西凉府,西夏守将斡札箦投降。

蒙古占领凉州初期,仍沿袭西夏旧制,以凉州为西凉府。

明朝建立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进军河西,赶走了元朝残余势力,废永昌路仍为西凉州,于洪武九年(1376)置凉州卫。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二年(1724)改卫为府。

凉州府治所武威县(今凉州区)。

清末设甘凉道。

民国建立以后,仍沿用甘凉道,治所在武威,下辖武威、古浪、平番、镇番、永昌、张掖、山丹、民乐、抚彝9县。

民国16年(1927),设立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与道同,公署设于武威。

民国30年(1941),张掖另设专员公署,第六专员公署辖县缩小,领武威、永登(平番)、古浪、民勤(镇番)、永昌5县。

1949年9月,设立武威专区,管辖武威、古浪、永登、民勤、永昌、山丹、民乐、张掖、景泰、天祝10县。

武威县(今凉州区)设13个区(金塔、金羊、永昌、丰乐、双城、西营、大柳、白塔、古城、大河、张义、靖边、城关),共辖98个乡。

1955年,撤销武威专区和酒泉专区,设张掖专区。

1961年分设武威、张掖、酒泉3专区。

武威专区辖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县。

1985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

2001年7月27日县级武威市更名为凉州区。

春秋战国时称西戎地。

秦属小月氏。

汉初为匈奴休屠王牧地。

西汉武帝时在境内置武威、宣威2县,属武威郡,郡治武威县。

东汉仍为武威、宣威2县,属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隶凉州刺史部。

三国曹魏时仍置武威、宣威2县,属凉州武威郡。

西晋废武威县,以其地并入宣威县,属凉州武威郡。

前凉张轨收祖厉流民在西汉武威县地置祖厉县。

后凉、南凉、北凉因之。

北魏设武安郡,治宣威,领宣威1县,亦名襄武。

西魏承之。

北周至隋,废宣威县,以其地并入姑臧县。

唐置明威府,并设明威戍。

唐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境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唐广德后历五代、十国、北宋、西夏等,先后为吐蕃、突厥、回鹘、党项等占领。

元代置小河滩城,属永昌路。

明初为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小河滩城址置镇番卫,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1912年,废州制,属甘凉道。

1927年,废甘凉道,属甘肃省。

1929年1月1日,改为民勤县。

1949年9月23日,民勤县解放,属武威专区。

1955年10月,属张掖专区。

1962年1月1日,属武威专区。

2001年9月,属武威市。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威郡设10县,其中苍松、揟次、扑环三县在今古浪属地。

东汉沿西汉建置,改苍松为仓松,揟次、扑环两县县名未变。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改苍松、揟次、扑环三县为苍松、揟次两县,归武威郡辖。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五月,前凉在境内设仓松、揟次、扑环三县。

后改扑环为魏安,均属武威郡辖。

前秦在境内设仓松、揟次两县,属武威郡辖。

后凉将仓松县改为“昌松”,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两县。

置揟次县,归武威郡辖。

太元二年(377),将昌松郡改为东张掖郡。

后恢复昌松郡名。

南凉在境内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两县。

置揟次县,属武威郡辖。

北凉在境内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两县。

置揟次县,属武威郡辖。

北魏在境内置昌松、魏安两郡,昌松郡辖温泉、揟次、莫口三县。

西魏大统元年(535),在古浪置昌松、魏安两郡,昌松郡辖昌松、揟次两县,魏安郡辖魏安一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为北周属地。

北周废昌松郡,置昌松县,且将揟次县并入昌松;废魏安郡,改置白山县,不久又废,均属武威郡辖。

隋代,境内置昌松县,属武威郡辖。

隋开皇三年(583),后复改为昌松县,将白山县地并入昌松县,属武威郡辖。

唐武德二年(619),李轨大凉政权在境内置昌松县,并在县域之东北150里处设白山戍,均属武威郡辖。

唐广德二年(764)后,昌松被吐蕃占据,改称洪池谷,为吐蕃六谷部之一,历时240余年。

西夏在昌松设有一聚落(即村镇),叫济桑,属西凉州辖。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在和戎城设立和戎巡检司,属西凉府辖。

至元十年(1273),归永昌路辖。

明洪武十年(1377),改昌松为古浪,修筑古浪城。

明洪武十二年(1379)属庄浪卫辖。

明正统三年(1438)设古浪防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沿袭明制,在境内设古浪千户所。

当时,境内划分为20个坝,坝下为自然村落。

清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千户所为古浪县,属凉州府辖。

乾隆年间,废坝置保,全县设15保,保下设甲,甲以下为自然村。

1912年,沿袭清制,置古浪县。

1919年废保甲设区乡,全县设3区,一区署设在古浪城,二区署设在土门堡,三区署设在大靖堡。

1927年,废甘凉道,古浪县属甘肃省政府直辖。

1935年,古浪取消旧制将全县分为龙山镇、长宁乡、振育乡、瑞泉乡共1镇3乡。

1936年,属武威专员公署辖。

1938年,又改组为三区,第一区署设在古浪县城辖14乡,第二区署设在土门堡辖4乡,第三区署设在大靖堡辖9乡。

1949年9月,建立古浪县人民政府,全县设4区24乡。

1953年1月改设7区55乡。

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改建为25个乡。

1956年1月将25乡改建为1镇19乡。

1956年10月将永登县东山区所属的干城、农丰、永丰、老城、裴家营和海子共6个乡行政区域划归古浪县。

1958年9月将1镇25乡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

1958年12月,撤销古浪县建置,将古浪县行政区域整体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原古浪县10个公社合并为5个公社。

1961年12月,恢复古浪县建置,全县设21个公社。

1968年5月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撤销古浪县人民委员会,成立15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成立永丰滩人民公社和城关街道办事处。

1981年6月将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古浪县人民政府。

是年,撤销人民公社,全县设7区1镇56乡。

1984年4月撤销7个区,辖2镇19乡。

7月,将土门乡改为土门镇,全县辖3镇18乡。

1987年4月将城关镇和古浪乡合并为古浪镇。

1988年9月从海子滩乡分出冰草湾乡,从大靖镇分出大墩滩乡,全县辖3镇20乡。

1992年11月,岘子乡改为黄花滩乡。

1994年6月,成立新井乡人民政府,全县辖3镇21乡。

2001年7月,将泗水乡、裴家营乡、海子滩乡撤乡设镇。

2002年12月,将定宁乡、黑松驿乡、黄羊川乡3乡撤乡设镇。

2004年8月,撤销井泉乡,原辖村分别并入黄羊川镇和黄花滩乡。

撤销大墩滩乡,原辖村并入大靖镇。

撤销胡家边乡,原辖村并入土门镇;撤销冰草湾乡,原辖村并入海子滩镇;撤销新井乡,原辖村并入直滩乡。

2015年9月将黄花滩乡、永丰滩乡、西靖乡撤乡改镇;2016年12月民权乡、直滩乡撤乡改镇;2018年2月,古丰乡撤乡改镇。

2018年,全县辖15镇4乡。

天祝藏族在历史上实行部落制度,藏语称“措哇”至1936年成立天祝乡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36年将永登县所属藏区改为天祝乡,1938年天祝乡又改为永登县第四区,1940年恢复为天祝乡,1949年解放后为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区改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61年,撤张掖专区后属武威专区,现属武威市所辖。

1950年5月自治区政府驻南冲寺,全区辖10乡,1951年7月古浪县的安远驿划入天祝自治区,9月区政府由南冲寺迁至安远驿。

1952年全区下设6区30乡。

1953年10月撤销四区的四乡、五乡,成立6个乡,当时全县共有6区34乡。

1956年先后将永登县的岔口驿乡、赛什斯藏族乡、古城乡,武威县的铧尖乡、南山乡,永昌县的泱翔乡划归天祝县,全县为6区40乡。

1958年8月,全县撤销区、乡(镇)成立7个人民公社和20个牧场,同年12月,古浪县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辖17个人民公社。

1959年2月,祁连公社划给肃南县,8月除铧尖、泱翔大队外,祁连公社划归天祝县,至此全县共11个公社。

1962年元月,恢复天祝、古浪两县建制,全县改为7区48公社。

1966年撤区,全县设30个人民公社1镇10个牧场。

1968年为14个公社1镇10个牧场。

1971年祁连、旦马公社和旦马牧场划给武威县,1982年又划归天祝,1983年全县撤销公社,全县设7区45乡1镇,县政府驻地安远镇。

1985年10月,撤区并乡为5镇17乡。

1988年8月1日,县政府驻地迁至华藏寺镇。

2002年石门、钱宝、赛什斯乡撤乡设镇。

2004年进行乡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柏林乡、朱岔乡、松山乡,设立松山镇,全县为8镇11乡,2009年天堂撤乡设镇,2015年朵什撤乡设镇。

2017年西大滩乡撤乡设镇,2018年大红沟、祁连、抓喜秀龙三个乡撤乡设镇。

现辖华藏寺、打柴沟、安远、石门、炭山岭、赛什斯、松山、哈溪、天堂、大红沟、祁连、西大滩、抓喜秀龙、朵什14个镇,东坪、赛拉隆、毛藏、旦马、东大滩5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