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乌拉特中旗各乡镇地名由来

乌拉特中旗各乡镇地名由来

  海流图为蒙古语,意为有水獭的地方,因河中有水獭而得名。清顺治五年(1648年)置乌拉特中旗,为旗治。1952年置海流图镇。 [详细]
  乌加河系蒙古语“乌珠尔”转音,意为“末尾”,因境内有古黄河故道转弯末稍称为乌加河,地名从河得名乌加河。1954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设乌加河区,1958年改为乌加河公社,1984年乌加河公社改为乌加河乡,1986年撤乡设镇,正式成为乌加河镇。2005年12月原宏丰乡、石兰计乡并入乌加河镇。 [详细]
  石哈河镇因位于石哈河东岸而得名,石哈为蒙古语,意为狭挤之河,因此河中有一段是从巨石中穿流而过。2001年4月由原双盛美乡、郜北乡、楚鲁图乡、石哈河乡合并而成。 [详细]
  德岭山镇因镇内的东、西德岭山而得名。德岭为蒙古语,意为马鬃,德岭山形似马鬃而得名。 [详细]
  甘其毛都又译甘其毛道,为蒙古语,汉语意为“一棵树”,原称288口岸。甘其毛都曾是一条兴盛数百年的国际“草原商道”,是中华文明和粮食、茶叶、日用品等商品进入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恰克图的一条重要“草原丝绸之路”。2012年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正式成立甘其毛都镇(由川井镇划出)。 [详细]
  温更为蒙古语圣洁之意,又译为温根镇,境内的温更山是此地的圣山。1984年建镇,2006年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划调整,温更镇并入海流图镇。2012年经内政字[2012]30号文件批准恢复建制。 [详细]
  呼勒斯太、呼鲁斯太为蒙古语音译,意为长芦苇的地方。呼勒斯太苏木建于1984年,2001年4月杭盖戈壁苏木并入本苏木,2006年石兰计乡并入本苏木。 [详细]
  川井为蒙古语,意为烽火台,曾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驿站)之地,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958年设川井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建川井苏木,2005年12月实施撤乡并镇,原巴音杭盖苏木并入川井苏木。2009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苏木建川井镇。2013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巴彦淖尔市部分苏木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内政字[2012]30号文件)精神,从川井镇划出部分区域设置甘其毛都镇,撤销川井镇设置川井苏木。 [详细]
  巴音为蒙古语发音,又译为巴彦,为富饶的地方之意;乌兰为蒙古语红色之意。巴音乌兰苏木由原巴音、乌兰、桑根达来三个苏木全建制合并而成(2005年),因此得名。 [详细]
  呼热为蒙古语,意为土丘、圐圙。新忽热古城位于新忽热苏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处,占地1平方公里,城墙遗存残缺不一,城墙为褐色黏土夯筑,层次清晰可见。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西公旗王爷衙门所在地。解放后这里为人民政府所在地,仍以忽热为名。为保护古城,在城南1公里处新建忽热苏木,称为新忽热苏木。 [详细]
  牧羊海是由黄河故道变迁形成的一块湿地。是我国西部五省区及世界同一经纬度唯一的一块湿地,也是中旗境内唯一的一块淡水湖。 [详细]
  乌拉特,为蒙古部落名,意为“能工巧匠”。驻地海流图镇。“海流图”为蒙古语,意为“有水獭”,因该地河中有水獭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