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三孝口街道各社区地名由来

三孝口街道各社区地名由来

合肥原有“威武门”“时雍门”“南熏门”“德胜门”“西平门”“水西门”“拱辰门”等七座城门,此处为西平门。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湾巷”。
因庐州府城隍庙而得名。
所在的地理位置位于杏花小区,故名杏花社区居民委员会,发挥政府行政协调功能。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名叫董金凤、字问桐的人,因武艺娴熟,考中乾隆戊戌武科一甲第三名进士(俗称武探花),授乾清宫侍卫,于是他就在前大街府学云路街东侧三十米处(即今飞凤池巷西侧三十米),盖起探花府,荣耀非常。门前立有上下马石碑,官府士庶至此均要牵马下轿,步行通过探花府门前表示尊敬。由于他建有战功,乾隆皇帝追封其曾祖董子上“太学生封武义大夫晋赠武功将军”;祖父董玉为“太学生,封武义大夫晋赠武功将军”;父举人董起朝,“封武义大夫晋赠武功将军”,其叔董林也被封赠为武义大夫,因此在城隍庙西侧便路北首古金斗城北垣遗址上,即昔日劳动巷北首下坎处,沿路西建起了一座高大的武义大夫府第,一些绅商富户在此路两侧建居形成街道,曾煊赫一时,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年深日久民间习惯地将这段就叫作大夫第,原来巷名也就湮没。几经兵灾,繁华一时地大夫第也就衰败,旧时大夫第街两头有闸门,清晨开封,大夫第名字至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