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丘湾乡溪丘湾村位于巴东县长江以北,东与农林场、将军岭村接界,南与谭家湾、瓦屋基村接壤,北连将军岭村,西与五宝山村、魏家梁子接壤,距巴东县城25公里,是溪丘湾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巴东县经济生态园主园区2公里,“宜巴高速”在溪丘湾村有互通出口,神龙溪旅游公路、巴巫公路在溪丘湾村交汇,209国道横穿其中,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越。
人口现状: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618户,2028人,有12个乡直单位,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在校中小学生4823人,方圆9.2平方公里。
村级组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5人,党员51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6人,60岁以上老党员14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15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5人,村民代表35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15人。
产业发展:现有茶园750亩,以联华茶叶、神龙溪茶厂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企业三个,2012年茶叶产值实现1650万元;中小型养殖初见规模,养殖的波尔羊、优质肉牛远销武汉、重庆等地;2011年新建核桃园500亩,部分今年已开始挂果。 |
葛藤坪在清同治年间始有其名。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没有平地,四面环山,山底形成一个大窝埫,其间有一个大天坑,从天坑里长出三棵樟树,每根樟树缠有近碗口粗的葛藤,绕在树梢,枝繁叶茂,覆盖了整个天坑,被当地居民称之为“葛藤坑”。后来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泥石流填平了葛藤坑,形成了几百亩的一个大坪,后名为葛藤坪。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西瀼口区。 1951年6月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区以所在地名命名属平阳坝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平阳坝区为群力人民公社。 1975年2月属平阳坝公社跃进大队。 1981年9月平阳公社跃进大队更名为葛藤坪大队。 1983年属溪丘湾区平阳坝乡葛藤坪村。 1988年9月属平阳坝镇葛藤坪村。 2001年属溪丘湾乡葛藤坪村。 葛藤坪村位于巴巫咽喉地带,与平阳坝、黄家包、狮子垭村交界,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地域广阔,区域优势独特。人口现状:辖区有10个村民小组,有居民625户,2046人。村主要出产:玉米、油菜、红薯等,主要板块经济茶园、白柚。 |
后坪村位于溪丘湾政府西部,同曾家岭村、榔树槽村、张家坡村相邻,距乡(镇)政府9公里,辖6个村名小组,224户,山林3600亩,耕地面积947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总人口803人,有劳动力34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主职干部2人,副职干部2人,党员13人(其中男党员12人,女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流动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后备干部2人,实用人才7人,在外能人9人。
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打工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左右。 |
当年湖广填四川之时,此地为姓甘的大族之家在此居住,占有山川良田,故名为甘家坪。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西瀼口区。 1951年6月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区以所在地名命名属平阳坝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群力人民公社。 1975年2月属溪丘公社茶园大队。 1981年9月溪丘公社茶园大队更名为甘家坪大队。 1983年属溪丘湾区甘坪乡甘家坪村。 1988年9月属溪丘湾乡甘家坪村。 甘家坪村人口众多,共578户,是全乡的大村之一;距离乡集镇四五公里,交通方便,实现了到村到组到户的公路网络;甘家坪村的小学吸纳了附近几个村的几乎所有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就近接受教育的良好机会;。 |
白湾村毗邻溪丘湾集镇,209国道贯穿其中,宜巴高速穿腹而过,与宜昌兴山县接壤,是“恩施州北大门”的出口处。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455户,1505人,现有特色民居改造户45户,国土面积7.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2亩(水田542亩),林地面积5000余亩,海拔垂直分布明显,最低海拔650公尺,最高海拔1250公尺,村内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境内有稻米加工厂3处,茶叶加工厂2处,茶叶基地2个,纯净水厂1个,全村以水稻为主导产业。全村以水稻和茶叶为主导产业。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是个居家旅行的好去处。 |
(一)地理位置
天池岭村是溪丘湾乡北大门,区位优势独特,东与宜昌市兴山县接界,天池岭村上有209国道擦肩而过,中有宜巴高速公路穿腹而去,下有白小公路拦腰贯穿,处于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神农架双神线的咽喉之处。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430户,1500人,劳动力867个,绝大多数是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5%以上。全村耕地面积1997亩,另有茶园面积2000亩,柑桔示范园1012亩;山林面积4528亩,其中荒山荒坡面积1500亩。全村养殖大户(150头以上)2户。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11037亩,耕地面积1997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140亩,林地面积7900亩、其中经济林面积4500亩,草地面积3400亩。
(四)村级组织
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正式党员34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村民代表34人。
(五)产业发展:上有2000亩生态茶园,下有1000亩精品柑橘园,中有核桃苗圃基地和扦插苗圃基地。 |
平阳坝地势平坦,日照强,积温高,是巴东最大的平坝之地。明嘉靖年间,名为平洋坝;清康熙年间称为平阳中坝;民国三十四年(1945)更名为平阳坝。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西瀼口区。 1951年6月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区以所在地名命名属平阳坝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群力人民公社。 1975年2月属平阳坝公社红卫大队。 1981年9月平阳公社红卫大队更名为平阳坝大队。 1983年属溪丘湾区平阳乡平阳坝村。 1988年9月属平阳坝镇平阳坝村。 2001年属溪丘湾乡平阳坝村。 平阳坝村位于溪丘湾乡西部,原革命老区所在地,国土面积5.5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898人,居民户794户,有党组织一个,党员43人,其中自管党员25人,产业发展,电信,联通,移动,信用社,中小学,幼儿园,供销,湿地保护站,民营企业2家。 |
据传宋朝时期,朝廷为镇守巴渝一带地域,派了三位将军来在巫山和巴东交界的界岭安营扎寨,竖旗立炮。他们将大炮点燃,一炮轰过巴东的溪丘湾一带,三位将军分别派兵收复了曾家岭、将军岭、天池岭所辖地盘。一炮得三岭的故事流传至今。又传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巴东江北平阳坝一带,明军在炮台山、火炮山和将军岭设三个炮台装置火炮防守起义军的进攻,故命名火炮山。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西瀼口区。 1951年6月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区以所在地名命名属平阳坝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群力人民公社。 1975年2月属平阳公社,1981年9月平阳公社联群大队更名为火炮山大队。 1983年属溪丘湾区月明乡火炮山村,1986年属溪丘湾区月明乡火炮山村。 1988年9月属平阳坝镇火炮山村。 2001年属溪丘湾乡火炮山村。 火炮山村位于溪丘湾乡西北部,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状况:全村共有9个小组,325户、1068人。其中农村低保户97人,五保户8人。有党小组3个,党员21人。主要农作物为油菜、红薯、玉米等。 |
白羊坪村位于溪丘湾乡北部,神农溪畔,距乡政府35公里。辖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山林6540亩,耕地面积2560亩,人居面积1.1亩。全村共13个小组,465户,总人口1615人,劳动力800人,常年务工人员120人,空巢老人15人,留守儿童23人,留守妇女20人,贫苦户380户,农村低保58户131人,孤儿2人,五保户8人,
村支两委班子成员5人,主职干部3人,党员16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
白羊坪村盛产油菜、花生、柑橘等农作物,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为打工收入、种植收入、养殖收入,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 |
据此地原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生活非常富裕,距此2千米的白羊坪有一巫师对此十分嫉妒,使邪术变白羊,每晚到此地吃青苗。从此田地荒芜。后遇一仙人在此山上点石成白虎,以镇白羊,这里又兴旺起来,故命名为白虎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西瀼口区。 1951年6月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区以所在地名命名属平阳坝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群力人民公社。 1975年2月属平阳坝公社。 1981年9月平阳公社春光大队更名为白虎坡大队。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属溪丘湾区白羊乡,更名为白虎坡村。 1988年9月属平阳坝镇。 2001年以来,属溪丘湾乡。 白虎坡村位于神龙溪畔,辖区面积1.3万亩,有居民495户,1532人,其中低保户有90户,由党组织1个,党员24人,产业发展:有两个专业合作社,有5家民办企业。 |
因此地产铜矿,当地人认为“脉气好”,故取名为脉峰湾,1953年取“脉”的谐音“麦”更名为麦峰湾。清康熙版《巴东县志》载有其名曰“麦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西瀼口区。 1951年6月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区以所在地名命名属平阳坝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群力公社。 1975年2月属溪丘公社,1981年9月溪丘公社光荣大队更名为麦峰湾大队。 1983年属溪丘湾区麦峰乡。 1988年属溪丘湾乡麦峰湾村。 麦丰村:2023年6月成立,由原麦峰湾、张家坡等2村合并而来。人口2024人,国土面积9.44平方公里。 |
两河村:2023年6月成立,由原下庄坡、瓦屋基等2村合并而来。人口2646人,国土面积9.58平方公里。
明代名为下庄。传说在明代饥荒之年,冯氏人家来到此地,安居乐业,繁衍后代,成为当地大户,在山下修建庄园,故名下庄坡。
下庄坡村位于县城的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下庄坡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406户,总人口1502人,农村劳动力700人。全村耕地面积2110亩,其中水田393亩,人均耕地1.4亩。距太溪线15公里处。距乡政府4公里,辖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0亩,水田393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有劳动力70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主职干部3人,副职干部2人,党员19人(其中男性党员18人,女性党员1人,预备党员1人,流动党员8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下庄坡村生产柏柚、红柚、橘子、板栗等经济作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外出务工,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5元。
在清代,此地居民住的房子全是茅草屋,为了防风,便在屋脊上压些瓦片,故此取名为瓦屋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全部修成瓦房,因而更名为瓦屋基。 |
谭家湾村位于兴山与秭归的交界处,距乡镇四公里,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山林1400亩,耕地面积570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总人口740人,有劳动力376人,常年外出务工267人,空巢老人5人,留守儿童3人,留守妇女3人,贫困户143户438人,低保户32户78人,孤儿1人,五保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主职干部2人,副职干部2人,党员18人,(其中男党员16人,女党员2人,预备党员1人,流动党员6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后备干部2人,实用人才10人,在外能人5人。
谭家湾村盛产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养殖、外出务工。 |
榔树槽村位于溪丘湾乡麦丰片区,距离乡镇府12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162户,根底面积998亩,人均耕地面积1.3亩。总人口521人,有劳动力250人,长年外出务工53人,空巢老人4人,留守儿童5人,留守妇女3人,贫困户91户,农村低保20户30人,五保4人。
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主职干部1人,副职干部3人,党员11人(其中男党员10人,女党员1人,流动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后备干部2人,实用人才5人,在外能人9人。 榔树槽村盛产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 |
曾家岭村位于209国道沿线,距乡政府4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358户,共有山林1740亩,耕地面积1470亩,人均耕地1.2亩。总人口1221人,有劳动力47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主职干部2人,副职干部3人,党员22人(其中男党员17人,女党员5人,预备党员1人,流动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后备干部2人,实用人才8人,在外能人7人。
曾家岭村盛产核桃、办理、茶叶、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农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