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宋村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宋村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村落形成于明初,当时因漳河泛滥,沟壑纵横,从山西洪洞迁来之民按自然环境命名沟村,又因方位而名为东沟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东沟村”。
据村落形成于明代初期,当时因漳河泛滥,沟壑纵横,按自然环境命名沟村,又因方位而名为北沟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北沟村”。
据明初,当时因漳河泛滥,沟壑纵横,按自然环境命名沟村,又因方位而名为西沟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西沟村”。
据原名北蔡村,后因村民偷了皇姑的玉镯,皇上派人捉拿案犯,未捉到,公差为了给皇上交差,就把全村放火烧光,当即禀报皇上说北蔡村已被大火烧完,只剩下一个菜园子,故更名为菜园村,简称菜园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菜园村”。
据原名范庄,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北省魏县大朋固村,明末又由大朋固村迁范庄一支,原来的老户王、常二姓逐渐衰落,后失传。张姓为了纪念原籍,改范庄为小朋固,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朋固”。
据明初田、安两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距翟梧桐较近,故名梧桐,曾称田家梧桐、安家梧桐,后因田姓绝续,改称安梧桐,名称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田家梧桐,安家梧桐”。
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翟梧桐”。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翟英、翟耀兄弟二人,兄住,弟居河北魏县。传说当时村南有一梧桐树曾落过凤凰,故取名梧桐村,又因翟姓建村,所以叫翟梧桐,沿用至今。
据村落形成于宋代以前,原名贾庄,明永乐十二年(1414)孔姓自山西洪洞迁来,由于与翟梧桐相近,故名孔梧桐,后以方位更名为西梧桐,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孔梧桐”。
据村落形成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兰石风、李虎、张龙带全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因兰姓居多,得名兰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兰庄”。
据《内黄县志》、《宋村乡志》载:秦二世三年(207),秦将章邯率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兵行漳河南岸(今楚旺、宋村一代)安营扎寨,40余日屯兵不进。周围百姓凡给宋义军队送粮运草的,都把军队驻地称为宋营。后世百姓依营建村,改称宋村。据代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故以姓而得名代宋村,沿用至今。
据《内黄县志》、《宋村乡志》载:秦二世三年(207),秦将章邯率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兵行漳河南岸(今楚旺、宋村一代)安营扎寨,40余日屯兵不进。周围百姓凡给宋义军队送粮运草的,都把军队驻地称为宋营。后世百姓依营建村,改称宋村。王姓自东庄北街迁此,因王姓居多而得名王宋村,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王宋村”。
据《内黄县志》、《宋村乡志》载:秦二世三年(207),秦将章邯率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兵行漳河南岸(今楚旺、宋村一代)安营扎寨,40余日屯兵不进。周围百姓凡给宋义军队送粮运草的,都把军队驻地称为宋营。相后世百姓依营建村,改称宋村。据董姓是亳城马次范五姓坟董、李、马、关、陈的分支,明末由台头村迁此,故以姓氏称董宋村,沿用至今。
据《内黄县志》、《宋村乡志》载:秦二世三年(207),秦将章邯率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兵行漳河南岸(今楚旺、宋村一代)安营扎寨,40余日屯兵不进。周围百姓凡给宋义军队送粮运草的,都把军队驻地称为宋营。后世百姓依营建村,改称宋村。后因田姓居多而得名田宋村,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田宋村”。
据《内黄县志》、《宋村乡志》载:秦二世三年(207),秦将章邯率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兵行漳河南岸(今楚旺、宋村一代)安营扎寨,40余日屯兵不进。周围百姓凡给宋义军队送粮运草的,都把军队驻地称为宋营。后世百姓依营建村,改称宋村。周姓先祖仁美,祖居安徽亳州,明初从燕王扫北留居于此,后因周姓居多,故名周宋村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周宋村”。
据《内黄县志》、《宋村乡志》载:秦二世三年(207),秦将章邯率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兵行漳河南岸(今楚旺、宋村一代)安营扎寨,40余日屯兵不进。周围百姓凡给宋义军队送粮运草的,都把军队驻地称为宋营。后世百姓依营建村,改称宋村。据因前街程姓居多,故名程宋村。明初来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街来姓居多,称来宋村,又有程来宋村之称。1953年建小乡时乡政府设在来街,程来宋村简化为来宋村,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