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由11大景区组成。
九华山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莲花佛国”之称。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景区内处处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还有云海、日出、雾淞、佛光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誉。
九华山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生态环境佳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基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九华山季节分明,四时之景不同。春天,满山吐芳,百鸟和鸣;夏天,佳木繁阴,谷风清凉;秋天,层林尽染,别富情趣;冬天,琼楼玉宇,超然空灵。四时美景不同,让人叹为观止。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内外。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长期以来,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天台寺: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必到之处。
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在九华山的九十九峰之中仅低于十王峰、七贤峰。天台是九华山主峰香,炉峰、烛峰、钟峰、鼓峰皆伏于脚下,而且善男信女礼佛笔来天台寺,故而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峰顶有天台寺、捧日亭、云峡等景观,且沿途寺庙多,风景好,游人和香客都尊其为九华之首。主要景点有天台寺、捧日亭、云峡等。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
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
九华山“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优化提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日臻完善。现有4星级宾馆3家,3星级宾馆7家及各类饭店、旅馆,床位15000余张。还有一流的架空索道、地面缆车、环保大巴、瑜伽基地、摄影基地和琳琅满目的旅游特色商品,从不同角度满足着游客的需求。
九华山花台景区由大花台、小花台组成,是九华山高山景区之一。花台景区位于“天然睡佛”所在地,因盛产山花而得名,为九华山风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游览区,新建一条高空游步道,于2017年5月开放。
九华山处在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合肥、黄山之间,随着合肥~九华山~黄山高速、沿江高速、京福高铁、宁安高铁等交通大动脉相继在九华山脚下交汇,以及九华山机场面向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航班的开通,九华山的外部交通条件充分改善,到九华山旅游观光、祈福祈愿将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
花台峰高独秀,山花繁盛,嘉木葱茏,灵石乖巧,像人拟物,惟妙惟肖。景区周边沟壑环绕,群峰林立。区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浪漫,争奇斗异,气象万千。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品位,努力打造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近年来,九华山重点实施旅游环境优化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九华街区整治和柯村新区开发,旅游设施得到了充分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九华山上,宽敞的步行街道,整治一新的休闲广场,还绿的生态停车场,人性化的交通设施,星级化的旅游公厕,让你感受到方便、舒适、快捷的旅游服务;九华山下,99米高的地藏菩萨铜像,明亮的游客服务中心大楼,一排排整装待发的旅游车辆,鳞次栉比的沿街商铺,构成了一卷卷充满生机、极具活力的旅游画面,旅游的个性化、人格化、主题化得到充分体现。
信息来源: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
花台景区作为九华山核心景区之一,更是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核心地段,位于九华山中部,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风光壮美,景色绮丽,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的海洋而著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每年的四至十月份,景区内有我国品种最为集中的稀有高山杜鹃花,红、黄、白、紫等争相绽放,争奇斗艳,镶嵌在山野绝壁中,宛若“天街花市”,俨然一副华美的山水画。
奇特的地质地貌,神奇地构成了九华山最著名的“天然睡佛”奇观;花台正顶是景区内最高峰,登临花台顶,一览九华全景,更可以“亲近睡佛,聆听佛音”,与神奇的“睡佛”零距离接触,得大佛护持、倍感灵气。
地藏菩萨真身所在—九华山月身宝殿,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而九华山是与金地藏,金乔觉的名字分不开的。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座落于九华山街西神光岭头,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空。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引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楷书,竖匾四周镶饰立体花边,无署款;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行书,民国八年(1919年)闰七月青阳人施玉藻题。上署“浙江慈裕县信士董东海、董东福久感地藏王威灵,以助夙愿。”
肉身宝殿位于神光岭,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文保单位。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原为3层石塔,安葬地藏肉身,俗伸肉身塔,又名“地藏坟”。因塔墓之地曾发圆光,后人名此地为神光岭。至宋代始建塔院,明代塔院建殿,以殿护塔,规模宏伟,后历代均有维修。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祗园、东崖、百岁、甘露)之首.祗园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723年),原名“祗树庵”。
寺院由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齐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175平方米,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全寺殿宇层层叠叠,迥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其中最有特色者是灵官殿,它是中国佛道融合一个文化象徵,从寺院构造上就已表现出来.
祗园寺第一进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灵官殿.龛内站立灵官,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须,圆睁怒目,大张嘴巴,额头上还有一又小眼睛,据说是“三眼能观天下事”。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领岭,四面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和总丛林。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恃遂辟为地藏道场。南宋末住持僧广宗,后称为“冠传禅师”。
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第一进为灵官殿,进深16.5米,面阔五间,有两个小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第二进为天王殿,宽20米,进深20.5米,敞厅堂,有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伴廊。殿厅上方的藻井,四周镶画板一圈,呈满天星斗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第三进为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殿宇门楣以上为水纹格棂。
旃檀林,全国重点寺院,又称“旃檀禅林”。位于九华街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时寺尚存,咸丰年间兵毁。光绪十二年(1886)定禅和尚募化重建。
长生庵与龙庵、新龙庵为清代建筑,民居式,整齐排列,一堵长院墙将庵与街市隔离,十分清静。1998年比丘尼果德在庵前新建山门殿,后又建7层千佛铜塔一座,为古寺生辉。三庵院墙外为一条古朴的老街道,长约50米,宽不足2米。两边二层民居,中间石板铺道,窄巷、古井、木板门,古貌依旧。步出这老街,蹬石级而上,就可到“曾发圆光”的神光岭了。
长生庵是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龙庵东侧。明初建。弘治年间住持僧实庵,王守仁游山时与其交往,曾赠诗曰:“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西序寮房之一
古拜经台在天台峰下,距观音峰约2华里。通往天台之路要绕寺而过。该寺始建于唐,原为一组狭长的建筑,民居式三进殿宇,经历代修建,现在面积898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是安徽省重点寺院。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岩石上尚留有其一双凹痕足迹。僧人建此寺纪念,名为“大愿庵”(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