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镇位于石城县境内西南部,距县城17千米,东连珠坑乡,南与横江镇、龙岗乡、大由乡相接,西邻宁都县固村乡,北靠琴江镇,琴江河自北向南贯穿全镇,地形狭长,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1千米,总面积119.58平方千米。最高点为页背村的高寨子,主峰海拔559.6米,最低处为南面的秋口村,海拔185米。
1984年机构改革,屏山公社改为屏山乡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1989年3月,上级批准屏山乡改为镇建制,称屏山镇,辖区范围不变。1990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坳头村更名为万盛村。至2014年,全镇辖1个居委会,12个村,208个村民小组,338个自然村。
2014年,全镇总户数11885户,总人口36799人。全镇共有70余种姓氏,主要的姓氏有陈、赖、黄三姓,陈姓占总人口的34%,赖姓占总人口的31.4%,黄姓占总人口的21%。
屏山镇境内土壤划分为4个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25个土种,水稻土为屏山主要耕作土壤。全镇耕地总面积1356.53公顷,占总面积的11.34%;山地9487.2公顷,占总面积的79.34%;水域面积119.07公顷,占总面积的1%;其他995.2公顷,占总面积的8.32%。境内主要矿产有页背村石咀头的磷矿、功塘箭鼓岭的钨矿,欺子岭的铁矿,但都含量较少,没有开采价值。
屏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润湿气候区,热量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温和润湿,无霜期长。由于受季风和在陆性气候的交替影响,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冷暖交往频繁,春夏之交阴雨霏霏,夏季降水集中,伏秋期间太阳辐射量大增,时有干旱发生,秋季时有寒露风出现,冬季不严寒,但亦有霜冻发生,部分年度会下雪。四季日照充足,夏季最多,为683.3小时,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为351.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8~19℃之间,最热7月,平均气温28.8℃,最冷1月,平均气温7.2℃;镇境内年平均自然降水量在1600~1700毫米之间,冰冻期多为1~2月份,最长有霜日数为33天,最短的只有3天。
屏山镇为农业区域,以种植业为主,兼营畜牧渔业,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兼种大豆、红薯、花生、油菜等作物,白莲、烤烟为该镇产业支柱。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35155亩,水果种植面积6300亩,蔬菜种植面积2894亩,渔业养殖面积8065亩,烟叶种植面积2600亩,收购烟叶72万斤。有镇办企业86户,户办企业441户,固定资金4316.7万元。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4208元。
2014年,全镇有9所小学,59个班级,2028名学生,130名教师。屏山初中有18个班,980名学生,72名教职工。
该镇的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 全镇的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文学创作、音乐、书法美术、舞蹈及灯彩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影响度较高的人有:陈逸荪,中华文诗记词学会会员,江西诗词、赣南诗词会理事,曾任琴江社社长及主编,代表作有《七厕楼诗草》共有诗词248题,607首,其诗巧用比兴手法,含意深刻。曾小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论文近百万字,并且多次获奖。屏山依托深厚的民间音乐土壤,涌现出了一大批较好的群众歌曲,如《迎灯接福》戏剧音乐,参加江西省舞蹈调演获创作二等奖;《赠别》发表于《鹃花》歌刊; 《花灯仙子》音乐,融茶腔、灯腔、杂调于一体,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在北京演出后,受到全国有关名人专家好评。屏山镇境内乡村崇尚书画,20世纪90年代,该镇成立了书法学会,县文化局命名屏山镇为“书画之乡”。屏山书画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如陈逸荪,擅长书法,尤其是他的蝇头小楷,刚柔相济,倍受书法爱好者赞赏。赖振疆,学柳公权、王羲之字体,擅行书,作品多次在省、地展出并获奖,并在参加中华书画艺术促进会、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展”中获二等奖,并荣获“翰墨中国”金奖。赖德廉,擅长山水画,其国画《通天胜境》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世界国际荣誉金质奖。赖俐华,擅长行书,其作品也多次在省、市中获奖。赖德廉于1991年发掘了开创干北宋失传于清代的江西石城砚,将画室更名为《龙砚斋》,对石城砚进行研制开发,以诗书画入砚,砚作依石成形,其砚作多次在国家级、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