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十堰市 > 郧西县 > 湖北口回族乡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

[移动版]
地名:湖北口回族乡隶属郧西县
区划代码:420322202代码前6位:420322
行政区域:湖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鄂C
长途区号:0719 邮政编码:442000
辖区面积:约251.6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38万人
人口密度:9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庙川村~200村庄
相传秦末,张良奉刘邦之命率起义军抄近路从陕南翻越秦岭西上攻打长安,路过这里时天色已晚,为不惊扰百姓,下令全军在崖下露宿。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当…[详细]
三天门村~201村庄
境内仙河上游河道有一处两岸山峰陡峭、通道狭窄、曲径通幽、酷似石门的地方,与下游的“一天门”“二天门”排序为“三天门”。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设…[详细]
虎头岩村~202村庄
内有一巨大山峰,顶端远看如虎头张着大嘴,露出锋利虎牙,甚为威猛雄壮。相传宋朝年间杨八姐与丁霸王曾在此恶战,杨八姐骑在虎背用金鞭抽打虎头,使虎头升高其数…[详细]
大新川村~203村庄
“大新川”,明初移民来此川道垦荒,为寄托美好愿望,以土地岭为界,东边称“小金川”,西边称“大金川”。至民国十七年(1928),因时任金川保保长口吃,将…[详细]
小新川村~204村庄
“大新川”,明初移民来此川道垦荒,为寄托美好愿望,以土地岭为界,东边称“小金川”,西边称“大金川”。至民国十七年(1928),因时任金川保保长口吃,将…[详细]
坎子山村~205村庄
坎子山村是湖北口回族乡海拔最高的村,耕地面积1318亩,平均海拔1500米,全村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152户462人,其中回族78户…[详细]
虎坪村~206村庄
一种传说此处早年有老虎出没,得名。另一传说因此地有一块天然巨石,从高处往下看去,极似虎爪,人们习惯称为老虎坪,后更名为虎坪。1950年2月,民主建政后…[详细]
湖北口村~207村庄
湖北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郧西知县翁吉士亲临其地勘查省界,见天堂山与凤凰山山脉结合部的路道两边存有石砌古城墙。经询查了解:早年间,因此处鄂陕…[详细]
泗峡口村~208乡中心区
泗峡口:该居民点位于西东流向的仙河源头第一个河湾处,街道的西、东两头和北边共有4个峡口。其中,西、东两个峡口为仙河主流形成,北边两个峡口为仙河支流形成…[详细]
龙王滩村~209乡中心区
亦称“龙卧滩”,为仙河上游第一片比较开阔的河滩地。两岸均有村民院落。1955年11月,农业合作化运动,龙王滩村、董家川村分别更名为国庆农业高级社、跃进…[详细]
东川村~210村庄
以域内河流(东川河)得名。1955年11月,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东川村更名为东进农业高级社,负责人称社长,村民改称社员。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详细]
西川村~211村庄
以两河汇合处——东川口为中心,东西流向形成的河川为“东川”,西东流向形成的河川为“西川”。1955年11月,农业合作化时期,西川村、秋树林村分别更名为…[详细]
庵坪村~212村庄
“庵坪”有尼姑庵堂的坪地。1955年11月,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庵坪村更名为东升农业高级社,负责人称社长,村民改称社员。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详细]
桃园沟村~213村庄
“桃园沟”,山沟名称,此地长满桃树。每逢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时节,令人留恋往返,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1955年11月,农业合作化运动,桃园沟村更名为群联…[详细]
三十六岩村~215村庄
“三十六岩”:即“三十六丈岩”的简称。其主体悬崖笔直高耸,岩壁刀切一般,高约36丈,顶峰突兀,可遮风雨。1955年11月,农业合作化运动,三十六岩村更…[详细]
寺院沟村~217村庄
1955年11月,农业合作化时期,寺院沟村更名为坚强农业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体制;…[详细]
上川村~219乡中心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体制;设立上进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上进生产大队、上进大队,负责人称大队…[详细]

地名由来:

湖北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郧西知县翁吉士亲临其地勘查省界,见天堂山与凤凰山山脉结合部的路道两边存有石砌古城墙。经询查了解:早年间,因此处鄂陕边界土地、山林纠纷不断,郧西县府差役边民仿秦长城模式,在山垭豁口处沿南北走向砌石城墙,作为鄂、陕省界。翁吉士认为此处为秦楚要地,提出“当此要隘,据险筑一关,名湖北之关、口”差湖北边民修筑城门洞,两边夯土筑墙,墙上安装“十字架”木制大梁,面上盖瓦,门洞东西进深长3米,南北宽2.5米,高4米。门洞南北两端与石砌城墙连接,呈东西向,定名为“湖北关”。1939年,当地乡绅筹资重修,改为石砌门洞,门洞上方正中镶嵌两块石刻匾额,对外(陕西)曰“湖北关”,对内(湖北)曰“湖北口”。从此,“湖北口”(亦称“湖北关”)成为鄂、陕省界标志性建筑。县政府分别于1987年、2006年拨款重修湖北关。回族乡:明末清初年间,陕甘一带回民因躲避战乱,陆续迁移至陕南与鄂西北境内垦荒定居,繁衍生息,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8.7%。1986年4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庙川区红岩、东川两个回族乡。1987年9月撤区建乡,成立湖北口回族乡。以辖区内居民民族属性及建筑物命名。1987年9月,撤区建乡,撤销庙川区和区辖红岩乡、东川乡,成立湖北口回族乡。

荣誉排行:

2023年2月,湖北口回族乡被命名为2023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基本介绍:

湖北口回族乡地处鄂西北边陲,踞于湖北大梁之巅,三面环陕,一面归鄂,地扼秦楚要冲,东距郧西县城145公里,北距西安285公里。全乡版图面积为251.6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6710户,23824人,其中回族918户,4456人,占总人口的18.7%。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最高海拨1799米,最低海拔540米,全乡平均海拔921米。全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60天,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高寒乡镇。1984年被省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是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民族特色浓厚,回汉杂居,是重要的省际边贸乡镇。

1986年

+查看详细湖北口回族乡概况>>

历史沿革:

湖北口辖境古属长利县,在唐、五代至宋初为洧阳县地域。

宋属上津县。

明为上津县仙河里庙川堡,有军兵把守,上津县因战乱,县令曾寄住红岩。

清代初期为仙河堡。

后为庙川堡。

民国五国郧西分九个区,庙川属第四区。

机构所在地大坝塘。

1922年一月,成立区级机构,设区董一员。

属第四区,机构位于东川。

1930年全县分四区,属第三区上津管辖。

1935年郧西分六区,属第五区上津泗槐堡。

1936年郧西划为九区,属东川区。

19

+查看详细湖北口回族乡历史沿革>>


以下地名与湖北口回族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