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周口市 > 西华县 > 奉母镇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

[移动版]
地名:奉母镇隶属西华县
区划代码:411622103代码前6位:411622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P
长途区号:0394 邮政编码:466000
辖区面积:约72.8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5.7万人
人口密度:约782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5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奉母村~200镇中心区
明初,有异父兄弟二人争养其母,人称孝里村。明末改名夺母城。清咸丰一年(1851)筑寨,有翰林王遵训,认为其事可嘉,其名不雅,遂改为奉母城。1958年更…[详细]
奉母三村~201镇乡结合区
明初,有异父兄弟二人争养其母,人称孝里村。明末改名夺母城。清咸丰一年(1851)筑寨,有翰林王遵训,认为其事可嘉,其名不雅,遂改为奉母城。奉母城逐渐发…[详细]
前于王村~202镇乡结合区
明末,王某和于某同时在朝为官,为方便百姓出行,共同出资为家乡建一座桥,命名于王桥,后发展成前后两个村,根据地理位置,取村名前于王,故名。1949年属西…[详细]
后于王村~203镇乡结合区
明末,村民王某和于某同时在朝为官,为方便百姓出行,共同出资为家乡建一座桥,命名于王桥,后发展成前后两个村,根据地理位置,得村名后于王,故名。1949年…[详细]
东杜庄村~204村庄
清乾隆十五年(1785),从逍遥镇焦岗村迁此几户杜姓人家,行船运粮,耕种土地,繁衍成村,得村名杜庄。1984年为避免自然村重名,按照地理位置,更名为东…[详细]
张太湾村~205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三年(1341),先祖张太率族人在此定居,因处在颍河故道河湾处,故名张太湾。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张太湾大队,属奉母公社。1984…[详细]
西杜庄村~206村庄
宋绍定三年(1230),有杜姓、王姓两个家族迁此建村,因杜姓人口较多,由两姓协商定名为杜庄。后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此村居西,故名西杜庄。1949年属…[详细]
刘庄村~207村庄
清初,刘氏五兄弟从营岗村搬至南一公里处建房,繁衍生息,发展成村,取村名刘庄,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刘庄大队,属奉母公社。1984年…[详细]
张官桥村~208村庄
清道光年间,张四奇曾任西华县令,离职后定居于此,并在村头古运粮河上建桥一座,取名张官桥。村以桥名,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张官桥大队…[详细]
盆李村~209村庄
因村庄所处地势较周边村庄略低,如处一瓦盆中,且村民李姓居多,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盆李大队,属奉母公社。1984年为盆李村民委员会…[详细]
白庄村~210村庄
明代,白圭、白敬领兵平定刘通、石龙叛乱,平叛后白敬留守西华县清凉寺,其后人在此地建村,逐渐发展壮大,因村民多为白姓,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详细]
姚南村~211村庄
姚氏族谱记载,明初国家实行移民政策,姚氏族人从山西省襄陵县迁入此处建村,并在村中颍河故道上建桥,取村名姚桥。1980年姚桥发展为三个村,按照所处位置分…[详细]
姚北村~212村庄
据姚氏族谱记载,明代,姚氏族人从山西省襄陵县迁入此处建村,并在村中颍河故道上建桥,取村名姚桥。1980年,姚桥发展为三个村,按照地理位置分别得名姚桥河…[详细]
后庄村~213村庄
据姚氏族谱记载,明代,姚氏族人从山西省襄陵县迁入此处建村,并在村中颍河故道上建桥,取村名姚桥。1980年,姚桥发展为三个村,按照地理位置分别得名姚桥河…[详细]
七里仓一村~214村庄
有两种说法,一是商代高宗在今临颍县高宗寨建郡,存粮颇多,于距都城七里处建一座储粮仓库,以备后荒,此处得名七里仓。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率兵…[详细]
七里仓二村~215村庄
有两种说法,一是商代高宗在今临颍县高宗寨建郡,存粮颇多,于距都城七里处建一座储粮仓库,以备后荒,此处得名七里仓。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率兵…[详细]
七里仓三村~216村庄
有两种说法,一是商代高宗在今临颍县高宗寨建郡,存粮颇多,于距都城七里处建一座储粮仓库,以备后荒,此处得名七里仓。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率兵…[详细]
七里仓四村~217村庄
有两种说法,一是商代高宗在今临颍县高宗寨建郡,存粮颇多,于距都城七里处建一座储粮仓库,以备后荒,此处得名七里仓。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率兵…[详细]
七里仓五村~218村庄
有两种说法,一是商代高宗在今临颍县高宗寨建郡,存粮颇多,于距都城七里处建一座储粮仓库,以备后荒,此处得名七里仓。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率兵…[详细]
营岗村~219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庞氏先祖庞德甫随官军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一土岗上建村。因官军曾在此黄土高岗上扎营,得村名营岗,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详细]
陈庄村~220村庄
明末,陈氏二兄弟从郾城县李集乡陈桥村迁入此地,繁衍人口,发展成村。因地处奉母镇西部,以姓氏和方位取村名西陈庄,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详细]
后段村~221村庄
明洪武年间建村,当时在修整河道时把土岗挖断,得名断岗。后发展为前后两个村,村名演变为前段、后段,在后,故名后段。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后…[详细]
尧庄村~222村庄
明代,因此地有多处古代烧砖瓦的窑洞,得村名古窑。1958年,更名为窑庄。1984年,因同音演变为尧庄,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窑庄大…[详细]
前李村~223村庄
明洪武三十一年(1368),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西夏亭奉仙寺居住,不久又迁至此地定居。因居于前邵村南,故名前李。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详细]
沟刘村~224村庄
明代,此地紧邻乌江沟,因村内的积水均流入乌江沟,得村名沟流。后因“流”与“刘”谐音,且村中也有刘姓村民,演变为沟刘,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详细]
冯庄村~225村庄
原名柳营。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向中原迁民,冯新率族人迁居到此,因冯氏家族人丁兴旺,改为冯庄。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冯庄大队,属奉母公社…[详细]
后邵村~226村庄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称柳村。因哲学家、民俗学家邵雍的两个后代从洛阳迁入,邵氏人口逐渐增多超过柳姓人家,柳村改名为邵村。明代,发展为一前一后两个村…[详细]
西南宋村~227村庄
明末,原名宋庄。后因村东有台子宋村、宋店村都姓宋,本村在两村西南,按照村民习惯称谓,改名为西南宋。1949年属于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西南宋大队,属…[详细]
沟东村~228村庄
明代建村,在村西头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深沟,王姓一族居住在沟东,得名沟东王,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沟东王大队,属奉母公社。1984年为…[详细]
沟西村~229村庄
明代建村,在村东头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深沟,冯姓一族居住在沟西,得名沟西冯,故名。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沟西冯大队,属奉母公社。1984年为…[详细]
铁佛寺村~230村庄
清顺治年间,刘营率族人从鄢陵县望田镇店东刘村迁于此地建村,得村名刘营。清道光三年(1823)村头建一座寺庙,内铸龙纹铁佛四尊,遂改名为龙佛寺村。清光绪…[详细]
台子宋村~231村庄
明末建村,村民多为宋姓。因村庄中间地势高,四周比较低,形如高台,故名台子宋。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台子宋大队,属奉母公社。1984年为台…[详细]
孙庄村~232村庄
原名为石庄。明末,孙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入此地居住,后来孙姓人数逐渐增多,发展成村,改名孙庄,故名。1949年属于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孙庄大…[详细]
前段村~233村庄
明洪武年间建村,当时在修整河道时把土岗挖断,得名断岗。后发展为前后两个村,村名演变为前段、后段,在前,故名前段。1949年属西华县九区。1958年为前…[详细]
前邵村~234村庄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称柳村。因宋代哲学家、民俗学家邵雍的两个后代从洛阳迁入,后邵氏人口增多超过柳姓人家,柳村改名为邵村。到了明代,发展为一前一后…[详细]

地名由来:

明初,有异父兄弟二人争养其母,人称孝里村。明末,改名夺母城。清咸丰一年(1851)筑寨,有翰林王遵训,认为其事可嘉,其名不雅,遂改为奉母城。1958年,更名为奉母村。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奉母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在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地,有美德弘扬天下之称的奉母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部颍水河畔。相传在明朝,这里有兄弟二人为争相孝顺母亲,而发生争夺纠纷,故名“夺母城”,清代翰林王遵训途经此地,感慨至深,为弘扬美德更名为“奉母城”。全镇总面积7.8万亩,辖区35个行政村,5.7万人。 奉母镇这个美好的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奉母人孝顺父母,勤俭持家。同时,也鞭策着历届党委、 政府进行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从而,才使奉母镇这块吉祥之地蕴含着无限生机,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河南省农经管理工作明星乡镇、河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2001 年全镇实现地方固定财政收入661万元,

+查看详细奉母镇概况>>

历史沿革:

1949年为西华县第九区。

1956年置奉母城中心乡。

1958年成立奉母公社。

1961年改为奉母区。

1964年复称奉母公社。

1984年改为奉母乡。

1987年撤乡建镇至今。


以下地名与奉母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