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济源市 > 轵城镇 > 黄龙庙村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黄龙庙村

[移动版]
济源市 黄河小浪底
地名:黄龙庙村隶属轵城镇
区划代码:419001102231代码前6位:41900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村车牌代码:豫U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600
城乡分类:村庄分类代码:220

地名由来:

因村中古时有一黄龙庙(后改为关帝庙),以庙名村。

基本介绍:

相传:尧舜时代,今黄龙庙所在地是一片湖泊,叫龙门湖。湖中有一条黄金鱼,一条黑金鱼。两条金鱼同时跳跃龙门,黄金鱼一跃越过龙门,却有半斤鱼鳞挂在湖边的黄楝树上。这半片鱼鳞吸取日月精华,天长日久,变成一个美男子在湖边落脚。天上一位仙女看上了他,便下凡与之成亲,繁衍后代。后来大禹治水,疏通河道,湖水流入大海,龙门湖变成陆地,形成村落。东汉时期,人们修庙,以纪念这个美丽的传说,庙名叫黄鳞庙,供奉黄鳞演变的黄鳞爷。后来黄鳞又演变成黄龙爷,庙改名黄龙庙,村名叫做黄龙庙。

黄龙庙村位处轵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的丘岭地区。南接红土沟村,北连柿花沟村,东依卫沟、桐花沟,西临庙后、泥沟河。辖区有沟东、下园、沟南、沟北、赵圪套、西南沟、庙沟、西岭、龙门河、小卫洼等10个自然村,15个居民组,427户,2038人,耕地2000亩,林地250亩。村以李姓(明洪武十年左右山西移民)为主占总人口55.8%,余姓为赵(清同治四年逃难于山东平阴)刘、王、石、卫、汤、陈、孙、任、周、宋、侯、马(2001年由大峪乱石迁入)等,均为汉族。1950年,二区建黄龙庙乡,乡公所驻黄龙庙村,1954年小乡变大乡,黄龙庙乡管辖赵庄、雁门、红土沟乡,乡公所移驻红土沟村。1958年,黄龙庙村成为独立的行政单位。

黄龙庙村教育起步较早。1943年办学,校名育英学校。1950年,更名黄龙庙小学,招收1—4年级学生。1955年改名完全小学,招收五年级学生。1969年,设立初中部,招收初中生。1976年设立民办高中,招收一届学员。1977年后,轵城高中在此办两年补习班。1994年初中、小学分设,初中部更名为轵城镇四中。2005年初中取消,成立轵城镇黄龙庙村中心小学,生员覆盖黄龙、翟庄、丁斗、雁门、泥沟河、泗涧、红土沟、卫沟、战天洞、毛田、洪沟等11个行政村。迄今为止,黄龙庙学校培养出李希贤、李继明、刘纯敏、李栓根等政界要员,培养了李兴军、石小占、王怀立、石怀仁、石恒心等文化、医学名人。

黄龙庙村村企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有村办木业社、铁业社、药铺和运输队。1971年,各种小型企业迭起,有机砖厂、铸铁厂、粉房,生产青色机砖、水泥厂球磨机用铁球、爆米花机和粉条,集体经济逐步壮大。1980年,投资8万元建起面粉厂。1987年,投资60万建起年产值约60万元的水晶石厂。后或因市场变化、经营不善停办。迄今为止,村留存两家私营企业(饮料厂和制瓶厂),年产值约1800万元。

黄龙庙村以农业为主,土地贫瘠,靠天吃饭。1955年,修建黄龙庙水库,可灌溉土地百余亩。“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队平整了大量土地,加固黄龙庙水库大坝,修建赵圪套、西南沟提灌站两处,“引沁济蟒”的六干渠、八干渠、加斗渠通水后,村里投资53万元(市水利局投资20万元,自筹33万元),建水利大坝,通灌溉支渠、毛渠5000余米,建提灌站8处,可灌溉耕地达1600余亩,粮产每亩上千斤。全村有大型农耕机械23台,其中收麦机8台,收玉米机2台,大型拖拉机13台,耕种、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村人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林250余亩,养殖专业户23家,其中养猪20户,年存栏保持在4000头左右。养兔3户,年出栏稳定在3000只左右。2005年,人均收入激增到7500元。

2006年,黄龙庙村新农村建设起步。全村建起沼气池420个,占总农户的95%。2007年,投资170万元填深沟一条,筑拦河大坝一座,修村道1.1公里。2010年,投资40万元兴建文化广场。2011年,修建村卫生所。2015年,全村街道硬化。

黄龙庙村与卫沟村、翟庄村、红土沟村、泗涧村、雁门村、彭庄村、张金村、丁斗村、背坡村、柿花沟村、岭头村、南王庄村、源沟村、泽南村相邻。

历史沿革:

1949年属济源县二区。

1955年属济源县轵城中心乡。

1958年属轵城人民公社,名为黄龙庙生产大队。

1983年改公社为乡,属轵城乡,名为黄龙庙村民委员会。

1990年撤乡建镇,属轵城镇,名为黄龙庙村民委员会。

周边相关:

黄龙庙村附近有银河峡、济源王屋山风景区、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济源伊利乳业工业旅游景区、济源南山儿童公园等旅游景点,有济源冬凌草、济源核桃、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有愚公移山传说、邵原神话群、灯彩(汴京灯笼张)、愚公移山传说、邵原神话群等民俗文化。


轵城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