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地名网 > 河南 > 漯河 > 郾城区

郾城历史沿革

[2018-5-9 18:09:13]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在豫中平原上,有一座几千年的古城--郾城。郾城的“郾”字只作这个地名使用。在汉书记载的战争里,在盛唐时期的诗歌中,在南宋岳飞抗金的沙场上,都不乏郾城的名字。郾城还是东汉时期中华文化宗师许慎的故里,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里,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始于秦,兴于汉,建县制于隋开皇五年,素有“古郾子国”之称,是龙山文化发祥地、文宗字祖许慎故里、“郾城大捷”古战场,1500年的县制历史赋予其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史前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夏初(约公元21世纪)因皋陶治苗有功,禹将让位与陶.而皋陶卒,禹子启继位,建立夏朝,封皋陶之后于郾.相传古郾子国。明嘉靖《郾城县志》称:“县东有遗址。”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第18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阳境内)迁奄(即郾)。第19王阳甲居奄,因屡遭水害,国衰。第20王盘庚自奄迁殷(即安阳殷墟)。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成王时周公东伐淮夷,灭奄。奄在淮夷东部,是淮夷中的大国,周公采纳公甲的建议,先征服淮夷中的小国,后灭奄。后又在其境内分封姓,建立胡国。
    春秋(前770--前476)
    周平王八年(前763年)郑武公先将女儿嫁胡君为妻,又杀了提议攻打春国的大臣关其思,后乘其不备,突然调兵占领胡国。周桓王十年(前710年)七月 楚不断扩大领土,蔡郑受到威胁。两国于邓(今县城东南一带)会盟,以对付楚。周庄王八年到周厘王五提(前689--前677年)楚文王开拓疆域到汝水。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之师伐楚,楚成五使大夫屈完来军前讲和。桓公许和退兵,与楚盟与召陵。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联合抗楚,使楚国暂时不能北进。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贞定王二十一年(前447年)楚国灭蔡。邓襄一带由改为楚。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年)郾、召陵均为魏邑。约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楚昭阳伐魏取郾。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取楚召陵。秦(前221年---前207年)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郾城境内置召陵县、郾县。召陵县属陈郡,郾县属颖川郡。
    西汉(前206---公元24年)
    汉沿秦制。郾、召陵仍为县。郾属颍川郡;召陵改属汝南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 年)正月 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增新都候王莽。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 更始帝刘玄派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定陵、郾三县,获牛马、粮食、财物甚多,远宛(南阳)供应汉军。六月 五莽派司徒王寻、司空王邑领兵百万,其中甲士42万,由颍川(今禹县)出发击宛。路经昆阳(今叶县)。刘秀让王凤、王常守昆阳,自率13骑兵出南门到郾、定陵搬兵。大破王莽军,杀王寻。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 更始帝封尹尊为郾王。时“郾最强,宛次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月 光武帝刘秀派执金吾、贾复等击郾、破尹尊。秋,又平定召陵。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封李通少子雄为召陵侯。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汝南太守邓晨修复毁于成帝时的鸿隙陂,“开塘400余里”,兴利数千顷。鸿西陂西端在今县城东南邓襄一带,有水门、阴沟。川水暴至,开水门受水;川平,闭门蓄水;遇旱,开下门灌田。和永帝元三年(公元91年)封窦太后之弟窦笃为郾侯,封邑6000户。建光元年(121年)九月 召陵万岁里(今黑龙潭乡许庄村)公乘许冲,将其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献给朝廷。安帝诏赐布40匹。《说文解字》系我国第一部汉语字典。建和三年(149年)许慎卒于家。其墓在今县城东黑龙潭乡许庄东偏听偏北。建宁二年(169年)十月 灵帝下诏捕杀党人。征羌(今青年乡一带)范滂入狱被杀。召陵陈翔罢官还乡。中平元年(184年)四月 黄巾起义军大败汝南太守赵谦于召陵。打死功曹、主簿、门下督等7名官吏,赵谦侥幸逃命。中不三年(186年)十月 太丘长陈寔卒。其墓在郾城县城西北17.5公里台王村东北。墓前有碑,为蔡邕所书。今碑毁墓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部将夏侯惇督军屯召陵。
    三国(220年---265年)
    三月 魏文帝曹丕东行至召陵,修讨虏渠(今漯河以东沙河地方)五月 以舟师伐吴。魏正始二年(241年)齐王曹芳增封舞阳侯司马懿食郾、临颍、并前舞阳、昆阳4县。
    晋(265年---420年)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改召陵县为邵陵县,以避司马昭之讳。封魏废帝齐王曹芳为邵陵县公。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秦付率兵南进,运粮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郾城境内时为漕运要道。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武帝永初三年(442年)北魏明元帝拓嗣进攻中原。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派王洪政率兵500守邵陵。次年,拓跋嗣攻占许昌,又破邵陵县,残杀2000余家,尽杀男丁,驱虏妇女12000口。宋置颍川郡于邵陵,领属邵陵、临颍、曲阳三县(均在今郾城境内)。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 贾元友上书宋明帝,请派兵从义阳(今信阳)依西山北上,直据郾城。郾城为北魏之驿路要地。北魏宣武帝永平元间(508年)北魏酷吏压迫百姓。悬瓠城民白早生率众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占领悬瓠城。北魏急派尚书邢峦羽林精骑前往剿灭。白派大将胡孝智率众7000,去城200里,与魏军战于鲍口(郾城东南之沱口,今称沱沟)被击败。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十二月 隋公杨坚进爵为隋王,兼食豫州临颍郡,郡治今郾城境,领临颍,邵领,曲阳三县。
    隋(581年---618年)
    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临颍郡。开皇五年(585年)置郾城县,县名从此始。县治今县城西南2.5公里古城。
    唐(618年---907年)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召陵入郾城县,属豫州(763年改为蔡州)。至此召陵不再独立为县。玄宗开元十年(722年)五月 汝水漂溺数千家。次年县治自落溵水(今沙河)南移溵水北,即今县址。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九月 淮西叛军吴元济割蔡州。唐王室相继调动我路兵马围剿。郾城为蔡州之咽喉。次年十一月,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和河阳淮汝节度使乌重胤败淮西兵于小溵水(即小商河)。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 李光颜部直逼郾城县城。县城守将邓怀金,县令董昌龄迎师入城,请降于李光颜。八月 宰相裴度亲莅郾城。十月 唐邓节度使李愬攻打淮西叛军吴元济,雪夜引兵突袭,攻克蔡州城,活捉李元济。僖宗中和元年(884年)四月 黄巢起义军在河南陈州、太康、西华一带,被李克用击败,退保郾城。后去中牟。
    宋(960年---1297年)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至984年)尉氏县契宗大师巡游郾城。目睹彼岸寺破败不堪,便募金修寺。修盖房屋900间,恢复殿阁设施,占地面积200余亩,植柏500余株,并在院内兴建了12.1米高的彼岸寺经幢。此次修复历时15年。至道二年(996年)十一月 许州宋斌等众起义至郾城,杀巡检李昌习。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先后于城北王店、五里店(今三周乡五里岗村)、小商桥等地,在破金兀术。迫使金兵退保汴京,岳飞追至朱仙镇。
    元(1271年---1368年)
    世祖至元十十七年(1290年)在县城东南干河陈处,断汝南流,东汇溵水(即沙河),后入颍。
    明(1368年—1644年)
    元末兵灾连年,赤地千里,人死殆尽。境内大多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明洪武年间(1368-1389年),户1621,人12345。与宋金时相比,减少百分之九十。英宗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沙河为患,城西门正当水冲,危及县城。于是改沙河入澧,澧河窄独狭,危害更甚,不久仍还故道。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修郾城土城,周围4.55公里,高8.3米。是年至成化十二年 河南累岁大旱,郾城尤甚,民吃草根、树皮、死者相枕藉。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冬 河北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部将赵燧等西平入郾境。副总兵时源在周家坡(今赧王坡)堵截。义军由县城西南师庄攻舞阳。次年,复至郾城焚署。八月 农民起义军师尚诏(柘城人)率众自襄城白陵岗至郾城县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赵应式纂《郾城县志》,完稿付印。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九月 修西城以避河患。此前,城西门南侧,沙河岸坍近17米。历时三个月竣工。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 修筑西城,退西门33.3米,南北城墙100米。以避河患。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 十二月 李自成起义军自开封返南阳,途经郾城.自此至十七年,义军多次在郾城驻扎,激战。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李振声改土城为砖石城,以御起义军。城高11.7米,石磙作基。上有敌楼12座,角楼4座。城外有壕,名曰“护城河”,俗称“海河”。城周长4.5里余。环城设五门,今城已毁,遗迹尚存,护城河断续可见。
    清(1644年---1911年)
    世宗顺治二年(1645年) 内大臣和洛辉与河南巡抚罗绣锦,统兵过郾城赴西平,破左良玉之副将刘洪起余部.郾城从此为清军占领. 顺治十四年(1675年) 知县荆其惇修《郾城县志》,书未成而卒。八月,知县傅鸿邻继其后,于十六年刊行。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建景文书院于文庙西侧(今郾城师范校址)。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春 太平军北征,五月入河南,焚毁县署大堂而去。是年 清廷派河南巡抚陆应谷驻师郾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 动工兴建京汉铁路郾城车站(今漯河车站),于次年十二月建成。1906年四月一日全线通车。郾城站开始启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许慎祠堂改为堂。次年正月,知县吴文坦创办郾城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招收学生46人。宣统二年(1910年)郾城县教育会成立。赵鹤琴、梁天宝集资,于城内西街(今二中东院)创办郾城第一所职业学校-----初等蚕桑学堂。
    近代
    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经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批准,正式组建中共郾城县委员会,谢梅村任县委书记。 1949年10月1日中共郾城县委、县政府在广场召开千人大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6日 郾城漯河分设,恢复原漯河市建制。 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区划把郾城一分为三,使千年郾城成为历史,正式命名为郾城区。

上一篇:余江撤县设区获批,鹰潭成江西首个无县设区市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