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缕 古 香 桑 岭 村
一、小山沟里的村庄
在龙泉溪的中游,现石塘电站大坝上游300米处,一条源自云和县朱村乡仰天河的坑水沿着一条小峡谷弯弯绕绕缓缓地向南流入龙泉溪。入口处,左右各有块岩石如削、俨如两块门框,当地人称为“石门”。坑水经“石门”注入大溪,因此,这条主流长6.4公里长的坑便叫“石门坑”。坑口内傍坑的村就叫“石门坑村”。由于石塘电站的建设,“石门”被库水淹没了。
一条石砌的小道时起时伏,弯里弯出地沿着石门坑逆流的山腰上爬行,一直延伸到山沟底小峡谷两头大、中间小、犹如一个扛铃。峡谷从坑口至沟底长约5公里。小道逐渐地趋于平缓于坑边上。只见一座宽约3米,长约6米,桥额书“庆云桥”三字建于咸丰年间的石拱小桥横跨在坑水上。桥头处,在参天的古木掩映下有一座也是咸丰年间建造的“禹王庙”。沿着坑边小道向沟里走去,就见一幢幢的青瓦房,或傍水集居、或另星依山而建。再过几道弯,约行一公里的路程,沟底又是一色的青瓦房,或傍坑、或依山,仍然是有集居的、有散居的。里里外外的房屋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石大门”。
房屋的集居和散居,犹如洒落在夹坑两岸的大珠和小珠,长流的坑水犹如一条白练,把洒落在1公里范围内的珠子串在一起,这就是己有二、三百年历史,昔日闻名于处州府的云和县朱村乡——桑岭村。
据村中江氏宗谱云:“桑岭村原为桑氏所居,遭耿逆之变,举族逃避,皆山路多峻岭而得名”。
桑岭村,当地人又叫“桑岭根”,许是从沟底起点的道路通到沟外,起点地取其为“根”之意。所以,又叫“桑岭根”村。
二、江氏在桑岭村的崛起
桑岭根,在我的童年的记忆中,就有了这个模糊的名词,因为我的外婆家就在石门坑村。桑岭村因距离的关系,当地人有里村和外村之分。村中现有熊、江、邱、刘、朱、金、沈、胡、顾、缪姓。江姓为村中大姓。现全村183户,710人,江姓就有105户,据不完全统计人口就达550多人。
翻开残缺破损的光绪年间修的《江氏宗谱》,据其记载,江氏祖居在福建汀州永定,到了“昆、季”辈时,逐渐向浙迁徙,后来“彦”字辈的彦清公经过第二次迁徙,最后于乾隆乙亥年来到桑岭村。成了桑岭村的开基始祖。
江氏第八代“国”字辈子孙,现年79岁的江国建讲,相传,始祖来到桑岭村时,村中已有“熊”姓和“邱”姓人家居住了。(据桑岭村民国丙辰年重修的“桑氏宗谱”记载,熊氏已于康熙年间就从闽迁徙到云邑桑岭根)。 “熊”姓是村中大户,夹坑两岸的山场田地基本上为熊家居多。始祖孤身一人来到桑岭后,便给熊家当了长年工。熊家主人名“文亮”,女人“邹氏”管家。始祖年轻力壮,为人忠厚,在熊家干得很卖力,深得熊家的欢喜。后来,始祖便成了熊家的乘龙快婿。自然地“熊”氏女便成为了今日江姓的始祖太婆。丈母娘特别宠爱这个女婿,时常暗中接济女婿。女婿在丈人家打工,一年的工钱仍按约以几箩稻谷为报酬。一日,在晒谷场上收谷付工钱时,丈母娘把已盛满的谷箩摇了又摇,在同一个晒谷场上收谷时,或故意把自家的谷倒在女婿家的谷箩里,说是装错了。过了几年的一天,始祖对丈母娘说,我老是住在丈母娘家不是个办法,我想盖个寮棚分住,请丈母娘的杉树给我砍几根。丈母娘满口答应。说,你去砍好了。未过几日,只见那两湾一岗的山上被砍倒的杉树白了一大片。此时丈人丈母心中明白,这个女婿非一般,是日后定能干番事业的人。非但不怪女婿,反而对女婿宠爱有加。
桑岭江氏始祖江彦清在桑岭村择地建房,定居了下来。从此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在桑岭村共育4子,为现今桑岭村江氏宗谱支中的“4房“。江氏子孙人丁兴旺,且勤劳勇敢,奋发图强,俭朴持家。有了积蓄后,逐渐开始广置田地、山场。家业渐渐大了起来后,开始聘请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地建房。沟底宅基地不够,就向外转移,因此,就有了里外村之分。几年后,江姓一跃成为桑岭村的大户和大族。
江姓人丁的兴旺,家业的大和富有,到了第二代子孙时,为缅怀始祖建造了宗祠。不料祠堂竟居高临下,建在熊家老屋背后的山上。上下仅隔几米之遥。据说祠堂建成后,竟使熊家的雄鸡不会啼,狗也不会吠了。熊姓子孙大为恼火,拉来一条白狗去杀血祭洒后,还砍伤了祠中的两根柱子,被砍伤的两根柱子现今用水泥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