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苴族之地。
西周属巴国。
春秋属蜀国。
春秋末属苴侯国。
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蜀、苴,属蜀郡葭萌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属广汉郡葭萌县。
西汉元封五年(前10年)属益州广汉郡葭萌县。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属益州梓潼郡汉寿县。
三国蜀汉属益州梓潼郡汉寿县。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属益州梓潼郡汉寿县。
西晋泰始二年(266)属梁州梓潼郡汉寿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汉寿县为晋寿县,仍属梁州梓潼郡。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撤晋寿县,分其东部行政区域置兴安县治今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分其西部行政区域置益昌县治今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白田坝,均属梁州晋寿郡。
南北朝宋初,益昌县城毁于清江河洪水,移治晋寿郡同治葭萌(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
南北朝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分晋寿郡北境置东晋寿郡,治兴安县,与晋寿郡(此后称西晋寿郡)同属梁州。
南北朝北魏正始二年(505)置西益州,与东晋寿郡同治兴安县。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改西益州为黎州。
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黎州为西益州。
南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春,改西益州为利州。
南北朝北周初,置利州总管府,废西晋寿郡,改东晋寿郡为晋寿郡,利州总管府、利州、晋寿郡同治兴安县。
隋开皇三年(583)撤晋寿郡,兴安县属利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兴安县为绵谷县,仍为利州总管府、利州治。
隋大业三年(607)改利州总管府为义城郡,罢利州,领绵谷等县,仍治绵谷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义城郡为利州。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利州总管府,与利州仍治绵谷县。
唐武德七年(624)改利州总管府为利州都督府,领利州等州。
唐贞观六年(632)罢利州都督府置,仍利州仍治绵谷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利州为益昌郡,仍治绵谷县。
唐乾元元年(758)改益昌郡为利州,仍治绵谷县。
唐乾宁四年(925)置昭武军,与利州同治绵谷县。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改利州为益州,仍治绵谷县。
五代后蜀明德元年(934)改益州为利州,仍治绵谷县。
宋景祐四年(1037),罢利州,改昭武军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仍治绵谷县。
元宪宗三年(1254)改利州都督府益川郡为利州都元帅府,仍治绵谷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利州都元帅府为广元路,仍治绵谷县。
明洪武四年(1371)降广元路为广元府,仍治绵谷县。
明洪武九年(1376)降广元府为广元州,仍治绵谷县。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降广元州为广元县,撤绵谷县,将其所辖区域并入广元县,属保宁府。
1913年属川北道。
1914年属嘉陵道。
1933年农村区域属赤化、嘉陵两县苏维埃。
1935年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置剑阁专署驻广元县城关区。
1952年改剑阁专署为广元专署。
1953年撤广元专署,属绵阳专署。
1985年2月,撤广元县置四川省广元市,以原广元县所辖行政区域置广元市市中区。
1986年10月撤广元市市中区所辖14个区公所,改设中心、朝天、卫子三区公所。
1989年,分设广元市朝天、元坝两郊区。
2007年3月,改广元市利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