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晋城市区归凤台县管辖。全县设4乡20都171里,城内设有10坊都(相当于里),分别为武旺坊、安远坊、中和坊、怀仁坊、淳化坊、镇宁坊、世泰坊、宁国坊、进士坊和福星坊。现在的北大街社区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福星坊的范围,归莒山乡管辖。北至书院街南侧,南至西大街北侧,西至西沙河和玉皇庙西侧,东至北大街西侧。
民国时期,属晋城县第一区西街街公所管辖。
解放初期至1958年属晋城县城关区二街二分街管辖。
1958年下半年归城关东风人民公社西关管理区管辖,后编为西关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
1984年撤社改乡后,编为城关办事处西关生产大队第三村民小组。
1985年8月设立地级市后,仍为西关大队第三村民小组。
跨入21世纪后,撤销西关大队,成立了北大街社区,直属城区西街办事处管辖。北大街社区居委会是在原西仓巷居委会、府衙街居委会和西大街居委会的基础上,于2002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位于市区西部,地处老城区,东至西沙河,西至北大街,南临书院街,北通西大街,属于一个典型的集单位、庭院、商业网点为一体的老城社区。辖区面积0.3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045户,3445人,其中原农户141户,408人。社区驻有泽州县水利局、泽州县农业局、63988部队、市廉租房等14个单位小区家属院,9个居民小组,一个瓜果批发市场,沿街门店187户。社区全年经济收入约80万元。
北大街社区街道
北大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大十字以北,故称北大街。北起书院街,南至大十字。西侧归北大街社区管辖,全长570米。文革前,北大街是一条仅有百余米长的一条狭窄胡同。文革中两派真枪实弹进行了武斗,使北大街由小胡同变成了大胡同,后经城市改造成为大街。北大街社区境内有泽州县委党校、泽州县二轻局、泽州县质监局、铁路留守基地和市文化局直属的大众虹佛歌舞厅等单位。除此,商业店铺林立。
西大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大十字以西,故称西大街。东起大十字,西至前进路口,北侧归北大街社区管辖,辖区管辖长度450米。在北大街社区境内有泽州县农业局、晋城二中女生公寓等单位。辖区路西商业街铺和居民住宅参半。
府衙街——起于西大街粮食一部对面街口,至泽州县水利水电局门口。因历史上该街北端是泽州府衙所在地,故名府衙街。文革中曾改名为人民街,后恢复原名。全长200米。中段有市政府建的府惠小区廉租房两幢,终端有泽州县水利水电局,街西侧主要是居民住宅。
西仓巷——是北大街社区的主要街道。历史上曾在泽州府署大堂西建有陈因仓库而故名。全长450米。南端设有晋城二中课程辅导中心。南端和中段建有4740部队家属区。北段建有北大街社区春雨幼儿园。
西仓西巷——是北大街社区的办公所在地。地处西仓巷西侧背后,故名。全长450米,南端为泽州县审计局家属院,北端建有社区瓜果批发市场,中段是北大街社区办公大院。其余均是居民住宅。
建元巷——起于府衙街西侧中段,终于水利局南院前,全长150米,初称府茅巷,俗名茅谷洞,因不雅,故书面称之为“建元巷”,“元”意为第一,吉利。街口有民国二十四年建的玄帝阁一处,阁顶雕有“建元巷”三字,巷内全是居民住宅区。
生祠后巷——巷口原建有纪念清代为民州官袁仲选的报恩生祠。该巷在生祠西侧后,故名。全长80米,全为居民住宅。文革后划入西大街。
泽州府公署简介
泽州府公署即泽州府办公的地方,类似当今的市政府。设在现在北大街社区辖区的府衙街正北,俗称“府衙门”。它是在旧州署的基础上设立的。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新建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李祥重建。明成化中知州陈奎重修。之后知州张文质等相继修葺。清康熙间知州王国辅重修大堂。知州张维垣重修东西六房。知州伦可大重修谯楼。雍正六年(1728年),泽州升为泽州府,原泽州公署便改成了高一级的泽州府公署。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府朱樟重修谯楼。
府公署大门前修建有一处规模宏大的谯楼。谯楼下面是通道门,门上为高楼以了望府公署四周情况,确保府署安全。
过谯门便是府署大门。大门之内正北便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新官到任之日,引至衙门仪门前下马。
仪门之后,便是大堂,是府署审案办事的地方。而后朝北便是宅门。宅门过后二堂、三堂,便是衙门里各部门的办公地点。再北便是办公人员及其家属生活的地方。
府公署内设有三班六房。三班中,壮班供差遣;皂班站班掌刑;快班设马快、捕头,专司缉捕罪犯。六房中,吏房掌-的任免;户房管财政;兵房司军务;刑房掌民政;工房管工、商、建筑;礼房掌教化。
除以上外,府署大堂前还设有图书楼,专供中小学生的教科书。
此外,府署内还设有库房,是保存金银元宝的地方,有武士专门把守看护;织造局,管理蚕丝与棉布纺织的专门机构;特快房,供府官命令到下面捉拿犯人的差役住的地方;经历司署,管理人事档案办公的地方。
府署最北面建有更楼一所。供夜间打更差役居住。夜间分五个更次,每到一个更次,便有两个更夫沿街串巷巡逻转悠,根据更次敲锣打梆数下,提醒人们不要睡的太死,以防坏人入室盗抢。
西街玉皇庙简介
西街玉皇庙位于晋城市城区前进路北端、西大街441号。据玉皇庙院内西侧碑文所载,该庙始建于唐代文宗戊申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距今已有1182年之久。后代历朝屡有修复改建。清康熙丁未年(即公元1667年)泽州知州景文魁(东北辽东人)主政期间,创起“堆金会”(类似现在的募捐基金会),由各界人士捐资银两共280余两,置买庙田44余亩,用租金以供祭祀之资。在此期间,由陈奇宏等人督工,玄庙观道人苏通宗率徒子徒孙王法珠、苏静淳等人参与,对玉皇庙进行了全面修葺,将所有建筑作了精密细致的油漆彩绘,对各类塑像进行了整形和金装。
玉皇庙所用的孔雀绿、孔雀蓝琉璃瓦屋脊均是明代珐琅器,是一种名贵陶器。据说这样的琉璃瓦在北京只有一片,已被作为极为重要的文物予以保护。
玉皇庙正殿前拜厅奋力挑起的斗拱,没有一枚铁件,全是极为精致的木质榫接组合结构,环环紧套,千年不松脱,是建筑行的极上乘精品。
玉皇庙面积约3000平方米,庙内现有正殿、东西耳房、拜厅以及东西走廊和舞台。院内原有两株千年唐柏,甚是壮观。
庙内现存石碑八通。即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镌刻的《重修羲黄殿药王祠记》、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镌刻的《西街庙捐银赎地一案》碑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立《郡城西街玉皇庙创起堆金会置买庙田题名碑记》、由知州景文魁撰写的《重修玉皇庙记石碑》以及镶嵌在正殿拜厅东西两侧山墙上的《香老协赞题名的捐资》石碑两通和东耳房内东墙上镶刻的捐银石碑一通。另外,横支在庙内西边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总理山东盐法道加七级简庵王公禄位》石碑一块。这块碑是记录清代光禄大夫总理山东盐法道王廷抡的碑位。王廷抡,子简蓭,号起岩,祖籍是泽州大箕的楸木洼村。乃明末清初富可敌国的泽州大富商王泰来(即王自振)的长孙。王廷抡生性儒雅,爱好诗文。初任山东青州通判,升户部员外郎,又转本部河南司郎中,授福建汀州府知府,赠光禄大夫。他为官清廉,从不贪私。修文庙、置学田、治河道、振灾民、赡孤独,多有善政。在任山东盐法道时荡平盗寇,扶助商人,安抚平民,政绩卓著,深得人心。康熙皇帝曾给其赠诗两首,对其加大赞扬,并赠金扇一把和莽袍一袭,以褒其忠勤。
西街玉皇庙碑记简介
一、《重修羲黄殿药王祠碑》位置在东耳房山墙外侧内镶嵌着,主要记述了给药王殿捐资人员的花名,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镌刻。
二、《西街庙捐银赎地一案》碑文,镶嵌在药王祠同一墙的南面,是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镌刻的。
三、《创起堆金会置买庙田题名碑记》,立在庙院拜厅前西侧,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秋七月立。由乡进士赵嗣彦撰写碑文。碑文中阐明玉皇庙始建于唐代文宗戊申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明英宗己卯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重修补葺傾圮并创营拜殿。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丙午泽州知州景文魁(东北辽东人)主政期间,又改建西殿东阁建左廊等并对全庙进行彩绘金装。在此期间,知州景文魁(东北辽东人)首先带头捐出俸银三十两,曾任陕西潼关道中军守备,后封昭勇将军,赠荣禄大夫的泽州大箕人卫正心(字翼中)捐银二十两,另有辛科二甲武进士余光禄、信官严维梓、举人侯选知县赵嗣彦等人分别捐银十两、五两不等。总计捐银二百八十两八钱。置买庙田四十四亩五分五厘。所收租金供庙内祭祀活动开支。
此碑共记载了32名捐赠银两的人员。由社首陈奇宏、王兴邦等11人督工,住持僧人为玄妙观道人苏通宗、徒子徒孙王法珠、苏静淳等5人。
四、《重修玉皇庙记》石碑,立在庙院拜厅前东侧。是时任泽州知州景文魁(东北辽东人)撰文、郡贡生李采书篆。碑中记载了玉皇庙的地理位置在西城城隍庙仅数武之处(五步为一武)。文中阐述了重修玉皇庙的原因是从明代英宗顺天年间至康熙年间经历了200余年的风雨,庙貌均有损坏,必须进行修缮。碑中记述了由二月开工,落成于八月中秋。
五、《香老协赞题名碑记》之一,此碑镶嵌在拜厅两侧的西山墙外墙上,刻有200余名捐资者的姓名。该碑风化损坏程度比较严重。立碑年代不详,
六、《香老协赞题名碑记》之二,此石碑镶嵌在拜厅东侧山墙的外墙上,也同样刻有200余捐赠者的姓名,碑文比较清晰可辨,推测系乾隆中期所立。
七、《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总理山东盐法道加七级简庵王公禄位》石碑。该碑原放位置不详,现用砖支在庙院西侧,碑高137厘米,宽41.5厘米,厚18厘米。这块碑是祭祀清代光禄大夫总理山东盐法道王廷抡的碑位。推测,庙中可能有一纪念王廷抡的祠堂。王廷抡,子简蓭,号起岩,祖籍是泽州大箕的楸木洼村。乃明末清初富可敌国的泽州大富商王泰来(即王自振)的长孙。王廷抡生性儒雅,爱好诗文。初任山东青州通判,升户部员外郎,又转本部河南司郎中,授福建汀州府知府,赠光禄大夫。他为官清廉,从不贪私。修文庙、置学田、治河道、振灾民、赡孤独,多有善政。在任山东盐法道时荡平盗寇,扶助商人,安抚平民,政绩卓著,深得人心。康熙皇帝曾给其赠诗两首,对其加大赞扬,并赠金扇一把和莽袍一袭,以褒其忠勤。
八、《捐银题名碑记》,此碑立在东耳房屋内的东内墙上,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镌刻。
袁公祠简介
袁公祠又称报恩祠,这是百姓为了纪念清代为民州官袁仲选而建的一座生祠(为活人立的祠堂称生词)。位于北大街社区西大街七府巷路北的院内。院内存有石碑数块,除一块于2005年11月8日在一建房工地发现外,其余的均被镶嵌在房墙内。这通碑长167厘米,宽67厘米,厚18厘米。碑上方镌刻有“报恩祠堆金会碑记”几个古篆,碑中记述了修建报恩祠的原由。碑尾记载了建祠年代为康熙十年,辛亥九月九日(即公元1671年)。
解放后,祠内曾设过西街街公所。
袁公祠碑文
报恩祠鐻金立会用奉蒸尝碑记
郡学生赵日晖熏心撰文
郡学生李璨庄沐手书篆
皇请定鼎耳心除凶六合为家,无恩不服
乃顺治六年已丑云中壤乱,全晋□□□□□□□□□□至十月草窃据城。
世祖章皇帝命藩王统雄师扣荡狂氛自云中□汾沁上党天戈即指槿可壑量泽民□□□□□□办时□官袁公讳仲选字宣吾新拜典郡之命随军征讨悯泽人无辜协从力请於大将军概从赦□□□□□□圣王神武不杀之仁几兹百万生灵垂危复甦皆公全活□成之德泽民办香顶礼似婴儿之投慈母当日□□□见□予所作五忆歌辞公治泽清操善政美不胜书陛 潞安知府卒官泽士民报恩无自举祀名官配食 孔庙又创生祠俎豆万载祭法谓以死勤事以劳国能谵大灾则祭之公一人咸备祀礼固当垂文□□□□攒钱立会经营利息每年供香火一切费用取于孳生之息本银如故取不尽用不穷同造物之无尽藏矣予因是有感焉公籍系满洲与中土无姻娅年谊之戚且子孙辽远与此地无瞻顾嘱托之□怀盛德至善民不能忘久历□□□□□□民不负官官亦何忍负民哉推本姓氏
刊
康熙七年岁次辛亥九月九日建
袁公祠碑文释义
碑文所镌全文近400字,讲述了清初顺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云中(今大同)大乱,当年十月,山西境内许多城池被叛军占据。清世祖章皇帝(即清世祖顺治皇帝)命令藩王统帅大军来山西扫荡镇压。从云中(今大同)至汾河、沁河一直到上党地区,一路平叛杀人,沟沟壑壑到处都掩埋着成堆的尸体。新任泽州知州袁仲选,奉朝廷之命,随征讨大军到泽州赴任,当他看到当时的残景后,便动了仁念,全力向带兵的清军将领哀请,使无辜的泽州民众免遭-,使百万生灵在垂危中得到复生。泽州民众为感谢袁仲选冒死请命救活之恩,便办香顶礼,好似婴儿投到了慈母的怀抱一样。于是便有人作了一首《五忆》歌辞,来颂扬这位救命恩人,说这位袁公在泽州“请操善政,美不胜书”。
袁仲选升任潞安知府后,死在任上。泽州民众不但在他生前为其建了生祠,而且在他死后,又像祭拜孔子那样,用上品贡礼祭祀,称其一人具备了以死勤事,以劳效国,能抵挡大患的功德,所以才祭祀他。
百姓把祭祀袁仲选当成大事来抓,攒钱建立“堆金会”(类似当今的基金会),本金不动,每年用利息供应香火,年年延续,取不尽用不完。碑中记载袁仲选是满洲人(今东北辽东人),与内地没有亲朋学友关系,与子孙距离甚远,没有任何牵挂。他胸怀盛德,百姓是不会忘记的。既于此,官何忍违背民意呢?
爱民州官袁仲选
清代顺治五年底(公元1648年),清廷派出英亲王阿济格到云中(今大同地区)布置防务,原明朝降将,时任清廷征西前将军,守军都督府左都督,大同总兵官姜瓖十分恐惧,怀疑清皇帝想捕杀自己,便趁势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谋反。晋北各县的满清政权相继被姜瓖所部杀官夺印。其时,全省各地纷纷回应,波及到晋中、晋南的赵城、襄陵、曲沃、临汾、霍州、绛州、汾城、灵石以及潞安府的平顺等8县也相继反清。阳城县的张光斗聚众于马娄山也积极响应,后与杜合兵于顺治六年十月占据泽州。顺治皇帝闻讯后,便令敬瑾亲王尼堪、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格、巽亲王满德海分率京兵征剿。后姜瓖兵败势去,被部将杀死,遂之一一将城献出。到年底,为期年余的反清叛乱基本被平息。
在这种形势下,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袁仲选以贡士的资格出任了泽州知州,并随大军前来泽州就任。
根据《凤台县志·官迹》记载,袁仲选,字宣吾,满洲辽东人。当他轻手简装来到任所后,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极大的恐惧。当清军即将入城平叛时,叛军逃遁,百姓四散逃亡。袁仲选便设法将-逃散的百姓召回,很快恢复了城乡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清朝叛军的满清大军仍要对泽州百姓以“从贼叛逆罪”斩草除根的势头大肆-。袁仲选冒着屠刀的白刃,多次到大军的帐下,向带兵将领哀请,并以自己身边百人性命担保,使数十万无辜泽州百姓免遭涂炭。大军主将巽亲王满达海向泽州百姓说道“我免你们一死,是你们使者的功劳。这是朝廷的恩赐,你们可不能忘记啊!”众人齐声欢呼说“不敢忘”。
为报答袁仲选冒死请命救百姓的恩德,当时的泽州百姓便在家里供奉了救命牌,早晚跪拜,并集资在西城内七府巷路北建立了袁公生祠,供人祭祀。
不久,袁仲选升任潞安府知府,泽州百姓攀着轿车哭送挽留。后袁仲选死于知府任上,泽州百姓便在康熙十年(1671年)集资在原生祠的基础上建立了“堆金会报恩祠”,每年五月进行五天的祭祀活动,经费从堆金会资金的利息中列支。前来祭祀的男女跪拜于报恩祠阶下络绎不绝,数百年经久不衰,直至清朝灭亡,民国初年还有人烧香参拜。
纯朴厚道的泽州民众对爱民州官数百年的追念,说明了做官只要为民爱民,“怀盛德之善”,民是绝对不会负官的。袁仲选在任不到三年,所行善举,深得泽州民众永世供奉,他的芳名将永远载入泽州史册。
体仁书院
在府治北。明万历年间知州王所用建,是一所官办的学校,封建社会中童生具备一定的学识后,经考试及格,才有资格入“书院”攻读,然后才能应试“秀才”。各府州县一般只有一所“书院”,一般以自学为主,偶有难点才有山长(即校长)解答。体仁书院后改称为“宗程书院”。
七贤祠
大致位在今市政家属院,为祭奉历史上有一定贡献的七位贤士而建的祠堂,他们分别为宋代周濂溪、程氏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哲学家邵康节和清代张郁伯、吕进伯、吕东莱等七人。
根据现有的人物资料整理如下:
程颢——(1032~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称明道先生。嘉佑进士,于治平四年(1067年)在晋城任县令,在任三年,座右书“视民如亲”四字,提出乡必有校,在全县建立了学校72所,社学数十所。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人,世称“二程”。其学说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朱程学派”。
邵康节——即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天,谥号康节。北宋哲学家,屡授官不赴。
张公祠
位于原府治北,为祭祀明代建文元年(1399年)被燕王朱棣(后来的永乐皇帝)而害的忠臣张昺而建的祠堂。知州王朝雍建。
张昺——泽州县高都镇岭西村人。明代-,官至工部右侍郎(相当于后来管工业的副部级-)。后调任北平布政使。因受建文帝派遣,密谋捉拿燕王朱棣而被燕王伏兵所杀。
大十字旗杆院简介
在大十字入北大街20米西侧,便是200多年来有名的旗杆院正门楼。
旗杆院是建筑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宦住宅群。旗杆院多是二层瓦房的四合院,一进十八院。院落之外还有多处月亮门、过道以及供杂役人员居住的零散杂屋,不成院落。除此,还有碾磨水井等。它南起西大街北侧,北至北大街中段铁路家属院中,西至府衙街。总面积估约1万平方米。
旗杆院昔日主任姓秦,今人多称此院为秦子院。旗杆竖在门楼前,左右各一根,高约三丈,旗杆插在约一米见方的石座上。进门的迎面墙上是挂有宽约4.5尺,长1丈的红底金字匾牌,上镌三尺见方的“三世翰林”阳文大字。右上角有“钦赐”二字,右下款是三位翰林的名字和官职。紧靠大门楼的南墙上还悬挂有一块红底金字巨匾,-“太史第”三个正楷大字。门左右还有一对气势威猛的青石座大狮子。
旗杆院门楼上所镌的“三世翰林”,指的是秦世勋、秦峤、秦百里。“翰林”者,官名。是唐代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翰林院”是储集人材之地。翰林也称太史,上述“太史第”,也就是太史的府第,或翰林府第。所谓“三世翰林”,其实只有秦百里一人是真正的翰林,秦世勋是秦百里的祖父,没有什么功名,他的“奉直大夫”、“提督河南学政”、“翰林院编辑”、“朝议大夫”、“直隶正定府知府”,统统是因其孙秦百里一人的功名而赠的。秦峤,秦百里之父,他的功名只是个秀才,真正的官职也不过是个户部员外郎,相当于当今中央民政部的副司级-,因其子得官翰林院编修,故秦峤也同其父秦世勋一样,被赠同样的头衔。
秦家从秦峤兴起,到他的第五代秦恒龄的“龄”字之辈后,便淡出仕门逐渐衰落。综合统计,秦氏家族共出过2个进士,4个举人,4人授过封荫,出过知府以上-2人,知县以上6人,七品至九品-多人。百年之后,秦氏许多房屋,被外国基督教教会买去开办了“博爱医院”。解放后成了“红专校”校址和当今城区教委机关。北面的一片旧址,解放前为获泽中学校址,当今改成泽州县委党校。于是原来的一进十八院的旗杆院,如今剩下不足六院房子,而且基本移主。
旗杆院秦氏家族人物简介
秦奇遇——秦家发迹前的先祖,一生没有什么功名,只因其曾孙秦百里在清乾隆甲戌年间任过翰林院编修,才被貤赠加封为朝议大夫、直隶顺德府知府。
秦世勋——秦奇遇之子,一生既无功名也无真正的官职,只是因其长孙秦学溥做过乾隆壬申科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次孙秦百里任过翰林院编修,故被赠封为奉直大夫、提督河南学政、翰林院编修、晋赠朝议大夫、直隶正定府知府。
秦峤——秦世勋之子,秀才出身,是秦家鼎盛的奠基人,做过清朝的户部员外郎,相当于当今的民政部下属副司级-。因其子秦溥学和秦百里之功名而加封为与其父秦世勋同等的官衔。秦峤少年时代即以秀才身份杖策入游于京都的公卿间,受到众人的钦重。清雍正七年(1729年),负责经营和采办公家和军营田地。四年之后,做了户部下设的一个司的总负责人,当时天津租种公田的佃户们拖欠公债银子达万两之多,秦峤极力向主管的负责-陈述利害,统统予以豁免,减少了广大贫困佃户们的负担,博得穷苦百姓众口称赞。后来又组织捐资修筑张毗口的堤坝,防止水害。获文臣最高官位的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称赞他能干,推荐他正式担任了户部主管一个司的户部员外郎。后因事丢官,又效力于霸州营田事,仍一如既往地筹谋料理,被中丞陈时夏和大学士孙嘉淦先后奏请朝廷留秦峤作治河工程总指挥,但吏部议而未决。逐以双亲年老请求回乡敬养父母。
返乡之后,秦峤孝亲敬友,修葺祠庙,维修平整道路,以善行义举著称乡里。
秦峤对诗文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研读能力。曾作《大阳读北齐碑》诗,详述了在大阳镇读北齐河清二年(563年)石碑的情景及对古碑的见解和看法。
秦学溥——是秦峤的长子。乾隆壬申科(1752年)举人,作为江苏按察使,是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为正三品官。之前曾任直隶州县官,有政声。居父丧后启用授以云南开化府知府。皇上召见时询问后知其尚有0在堂,便特加恩改授为顺德府知府。后任江苏粮储巡道。以廉洁干练著称于当时。
秦百里——秦峤次子。他是乾隆庚午、辛未(1750年、1751年)两年的联捷进士。
官授翰林学位之一的“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后正式录用为翰林院编修,成为秦氏家族中名副其实的“翰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到贵州任学官选拨人材,次年提升协同主考官和总裁阅卷的同考官。逐奉命任河南省的学政使,负责本省府、厅的科举考试工作。因其家乡泽州与河南怀卫两府接壤,民多姻亲联系,他概予避嫌,不参与这一地带的乡试录取工作。任期内秉公办事,谢绝私情请托,考生试卷必亲自审阅,考录的进士和举人,均合于社会的公议。
他也是一位爱民-。有次他到许州(今许昌市),主持考试公务结束,归途经尉氏县时,正值黄河暴涨,淹没村舍,许多灾民栖身树梢和土岗上,号呼涕泣,饮食断绝,苟延生命于旦夕之间。秦百里见状,遂帅领尉氏县的官吏购置船只,星夜中趁着月色在洪水中抢救百姓。进城后又拿着自己的奉银作为救灾资金,使数以千计的灾民得以获救。皇帝得知后,派官降旨嘉勉。尉氏县的老百姓怀恩戴德,捐资立碑,立石以志不忘。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秦百里回京复命时,他的奏对使乾隆皇帝十分满意,曾勉励他说:“用心做官,自有大用”。不久授予他颍州知府,面请圣谕,御赐其紫貂皮等物。但由于秦百里平素体弱多病,加之星夜奔驰赴任,劳累过度而死于途中。
秦学溥和秦百里之后,因史料记载不多,凭耆老相传,秦百里之子秦鼎,中过乾隆庚寅科举人,作过安徽宣城县知县,同辈人秦椿,作过湖北武昌县县丞;秦朴,中过乾隆辛卯(1771年)科举人,作过河北汉州县知县;秦标,中过乾隆庚辰(1760年)科举人,官职不详;秦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录为国子监生员之一的副贡,作过陕西泽阳和长安知县、同州府潼关和抚县知县。秦杞,没有任何功名和官职。只封赠过儒林郎,直隶阜城县知县。
秦杞之后,其子秦恒龄,嘉庆辛未科(1811年)中过进士。官至直隶阜城、吴桥两县知县。其同辈秦颐龄,功名只是可以升入中央学府“国子监的地方生员廪贡,官至江苏沭阳县县丞;秦鹤龄无功名,只任过直隶平山保护地方治安的巡查一职;秦达龄,无功名,只在江西上元任过掌管缉捕的典史,是监狱的属官;秦华龄,只是在河南试用的杂役,既无功名,又无官衔。
秦氏家族从“龄”字辈后,便逐渐衰落,秦氏后人已完全融入一般百姓人群。秦氏后代现有多人居住在北大街社区。
获泽中学简介
获泽中学原址位于今北大街社区东。校门在现今的虹佛舞厅背后,坐北朝南,中间石砌引道,然后拾级而上到达校院。它是1918年在原泽州中学堂的基础上,由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联合举办建立的。校舍占用清代获泽试院旧房(今泽州县党校所在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曾-上街-,散发传单,并组织讲演团到农村进行反地方封建宣传。1938年,日军侵占晋城后停办。办学20年间,共培养学生1200余名,大部分走上了中国0领导的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队伍中的骨干。其中孔祥祯、郭铁、时逸之、郭实甫、姚志坚等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或专家教授。
1923年春,在太原一中就学的晋城人陈立志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1925年加入了中国0,1926年春陈立志等人回到晋城获泽中学,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秘密散发进步刊物,4月发展时逸之、孙新、陈荣先、王福裕、常文郁、郭春华等六人先后加入了0组织。在他的组织下,创建了晋城的第一个党小组,他任组长,同年5月,0获泽中学党小组改建为0获泽中学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1927年初,陈立志又在获泽中学成立0晋城地方执行委员会,他又任书记。
陈立志——1904年生,字超然,晋城山耳东村人。陈立志自幼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为人善良,豁达大度。幼年读私塾,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晋城第一高级小学。1923年考入太原一中就读。在太原一中读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1925年加入了中国0组织。1925年冬,陈立志以0晋东南特派员身份返回晋城,在晋城介绍巴公人孔祥祯加入了中国0,成为第一个在晋城入党的人(建国后孔曾任国家建委党组副书记、交通部副部长和轻工业部副部长等职)。1926年春,到获泽中学成立了晋城第一个人党小组,后发展为第一个党支部、党的地方执委,他先后担任的这些党组织的第一位领导人。
1931年陈立志再次返回晋城,被时任获泽中学校长李质先聘为该校庶务主任兼训育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0山西省委派人来晋城组建了0晋城中心县委,县委在获泽中学举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陈立志担任副班主任,亲自给学员讲解《抗日军政干部十大纲领》。
1938年,陈立志奉党组织之命,担任了晋豫边区八路军驻晋城办事处副处长。
1942年冬,陈立志由河南返晋城时,行至柳口附近,被-东政府诱捕残害。解放后,陈立志被党和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质先——名文彬、新民,字质先。柳树口北李街人。出身仕宦家庭,其父在民国初年任平顺县长、叔父李生达任晋军师长、军长。
李质先是晋城县第一个0党小组发源地获泽中学最知名的校长。1930年由山西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赴日留学的机会,回故土就任了获泽中学校长。当时获泽中学校舍被冯玉祥部队占据,李质先凭借其叔父居晋军要职的关系同驻军交涉,收回学校,向社会募集资金,学校得以修复,于1931年复学开课。
李质先从严治学,聘请教师,非大学本科或学有专长者不可。他器重人才,立意改革,他把晋城县第一个0党支部书记陈立志和0党员陈乃身、郝春台、刘亚雄等聘到获泽中学任教。积极支持陈立志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重修建元巷玄帝阁碑记
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是以古至今急公好义之士创於始者必振有继作於先者必兴於后也县署前建元巷口旧有玄帝向禖古阁一处神灵活荡求者必应每逢元宵佳节凡城乡男妇老幼其祈福求嗣者常络绎不绝朔其创修年代渺不可稽□前清康熙时留有重修碑记迄今三百余载坍塌不堪丹青经风雨而飘者零栋桷随雪霜而破坏殿宇改金碧之观古阁显倾颓之象苟听其-而不思修葺不胜概后启无人抑且悯前勲之多湮也当民国二十三年九月间本巷义士陈凤岐见古阁日就倾圮目不忍睹於是纠合同志募金重修惨淡经营不遗余力乃遂鸠工庀材画栋雕樑竟使数百年坍塌之古阁焕然一新非抱有急公好义之热忱岂能如斯乎爱将其巅末略之述之勒诸贞珉以垂永久俾后之君子得□览焉是为记
山西大学校文科毕业现充获泽中学校训导主任王毅敬撰并书
(募金者商号及姓名数百从略)
发起人 李丕承等六人
总理 陈凤岐
协理 李丕绩 张思仁 赵连城
维首 杨诗书等二十八人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夏历四月二十三日
现代人物简介
孙德寿——优秀科技工作者,高级农艺师,0党员,原籍祁县,现居北大街社区。生于1938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泽州县农业局植保土肥站站长,晋城市农学会理事长、中国植保学会会员、晋城市(县级)政协副主席、晋城市郊区人大副主任,系山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现任泽州县老年学会会长、市老年学会副会长。先后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有三篇论文被国外转摘。1995年获晋城市科技专家奖。退休后,发表老年学论文8篇,其中获奖省级论文二等奖2篇,获全国老年学论文二等奖两篇。
马德和——高级农艺师,原籍泽州县川底乡。现居北大街社区。1954年生。曾任晋城县果树站站长、泽州县政协副主席、县政府副县长。现任山西省政协常委、晋城市政协副主席。系山西省第八届、九届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曾获山西省模范知识分子称号。
樊秋宝——0党员,1957年生于城区钟家庄晓庄村。现居北大街社区。先后任乡、镇团委书记,乡镇长、-、泽州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现任泽州县政协主席,山西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等职。
牛云祥——高级工程师。0党员,1940年生,城区西街办事处北大街社区人。曾任晋城县交通局副局长、泽州县商品公路局局长、中国公路学会会员和晋城市公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当选山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曾获“山西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山西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晋城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设计并修建了西关桥、上城功丹河大桥、川底长河桥、史村河长河桥和晋张公路、晋禹公路等工程。1974年至1978年被国家派遣赴巴基斯坦援建世界八大奇迹的喀喇昆仑公路。1993年被省政府派遣到美国进行公路运输考察。现任泽州县老年学会常务理事、《泽州老年》杂志副主编。
吴海江——高级讲师,0党员,1936年出生于山西榆社县,现居北大街社区。历任晋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秘书办公室主任、公社副书记、泽州县党校常务副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职。受县市以上奖励40余次,曾出席省文教战线群英会。参与编写过《回顾与展望》、《中国乡镇人物》等书。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被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
李富屯——国家级运动健将,世界冠军。1937年出生,晋城市城区西街北大街社区建元巷人。曾任泽州县体委教练。1959年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1961年在莫斯科参加射击比赛获银奖,1963年参加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以395环的大口径步枪40发卧射项目获得冠军称号。他多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先进工作者”。1984年在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荣立二等功。
乔狗娃——晋城市城区北大街社区西仓巷人,县劳动模范,救灾英雄、园艺专家。1953年在全县农业社会主义化热潮中,他组织了西街宏光农业社,并任社长。他专心研究园艺,种植蔬菜,供应城镇人口食用。上世纪60年代初,位居西仓巷饲养院的草房失火,他奋不顾身带领人员扑救大火而残,但其始终无怨言,仍带领社员每日在烈日下经营菜园。被誉为三队(北大街社区前身)的“不老松”,荣获县“劳动模范”称号。
周尧青——晋东南地区著名书法家、教育家。1913年生,系晋城市城区北大街社区西仓巷人。其书法尤以隶书著称。晋城一中老校门的隶书校匾就出自周手。解放初期,在晋城县首创鲁迅书店,后在长治任教多年。
刘宪奎——(1900~1976年),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祖籍安徽省霍山县。转业后,落户晋城县府衙街。
歌谣
—、抗日战争时期
1、二十九年正月正,日本鬼子占晋城。
维持会狗汉0,摇头摆尾紧紧跟。
杀人放火刮民财,送酒送肉又抓人。
城里百姓齐-,打死鬼子解怨恨。
(注:二十九年,即1940年,日军第四次进犯晋城)
2、日本鬼子别疯狂,城里关外扒城墙。
城墙扒个干干净,鬼子来了无处藏。
日本鬼子投了降,汉0不敢把人伤。
恶霸不敢当街长,地主不敢要财粮。
人民江山坐得稳,好好建设咱家乡。
二、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真顽固,开了一个反动铺。
他自己,不进步,旁人进步他吃醋。
解放军,好队伍,普天底下都拥护。
蒋介石,心嫉妒,解放区里派特务。
造谣言,印坏书,挑内战,反民主。
只要他不回头,让他吃亏没头诉。
三、送礼谣
四十年代人送礼,子弹壳,炮弹皮。
牢牢记住血泪恨,万众一心对仇敌。
五十年代送人礼,日记本子和钢笔。
艰苦奋斗创大业,互相勉励多学习。
六十年代人送礼,马列著作和《选集》
涌现雷锋千万个,世人歌颂好风气。
七十年代送人礼,小恩小惠初兴起。
酒杯一端政策宽,筷子一举便可以。
八十年代人送礼,冰箱彩电录音机。
不够还有小信封,里面还有人民币。
九十年代再送礼,小车房子不稀奇。
出国旅游全报销,晚上陪着有小蜜。
跨了世纪人送礼,千万不要再升级。
唾弃庸俗和卑鄙,定会树立新风气。
谚语
一、自然类
惊蛰闻雷吼,粮食堆满楼。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捞。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天怕吃晌午饭。
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二、生活类
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女多了如冤家。
一老能养十个小,十小不能养一老。
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
天要下,娘要嫁,亲儿亲女留不下。
在家靠父母,不用远烧香。
好地一亩顶一坡,好儿一个顶一窝。
前三十年看父养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
好狗不咬鸡,好男不打妻。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出门走路看风向,吃饭穿衣量家当。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穷。
传说故事
晋城卖豆腐为什么只喊“嗷——”
晋城县没有北门,只有东西南三道城门,号称“三关”。其实在现在的北大街社区北面原来有道北城门。城门外就是书院头村,书院头村家家做豆腐,每日从北门进到城里叫卖,扯着嗓子不住地喊“豆腐嗷——豆腐”,只怕别人听不见。卖豆腐的生意果真不错,一担担的豆腐半天就卖光了,回家再买上豆子和菜粮而归,好不快活。
星转斗移,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泽州升成泽州府,从河南商丘县来的新任知府刘毓喦升堂时,只听着堂外府门口有人直着嗓子不住地喊“豆腐嗷——豆腐!”刘知府顿时气得眼珠子直瞪,火冒三丈,传令到府门外将几个喊“豆腐”的人带到大堂,二话不说,衙役将这几个人按倒,便用杖板打了一顿后,被打的人还没还过神来,刘知府便大吼:“你们这几个泼皮,本府初来乍到,你们就大喊大叫来“斗府”,敢和府衙斗,县衙就更不要说了,还不知道要斗个啥!给我狠狠地打,看你还敢不敢再来‘斗府’”!几个挨了打的人听后,方才知道自己不该在府衙前喊叫。于是分辩说:“我们是书院头卖豆腐的小民,绝不是与官府相斗的刁民啊。”刘知府一听,方知是几个叫卖豆腐的挑担小贩。于是便传下命令道:“以后不准这样喊。”卖豆腐的几个人回到书院头村后,向大家诉说了挨打的经过,大伙一时无策,走街串巷卖东西不喊怎么能让人知道呢?大家想来想去,有人提议只喊一声“嗷——”吧,再不敢喊与“斗府”同音的“豆腐”二字。于是,书院头卖豆腐的人进城只喊“嗷——”,开始人们听到后,好奇地出门便问,时间长了,人们听到街上的“嗷——嗷——”声便知道是卖豆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