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村位于关山镇北5公里处。元末明初,王氏先祖王肇基从-迁居临潼东梁里,在今老王小学之北建起了一座“老王城”。明末清初,“老王城”之四周分别建起王西北、仁义处(王套城)、王东庄、王西南四个村堡,统称老王村。加之小胡、小马,老王村共辖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民国时,此处属关山镇第六保。建国后属关山区第七乡。高级社时叫“恒丰社”。1958年归相桥大公社所辖。1961年改为关山公社老王大队。1984年更名为关山乡老王村。1987年区划调整后归阎良区所辖。阎富公路与关山环镇公路相交于老王村,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又处东方红灌溉区,水利条件优越。该村共有村民455户, 1751人,耕地面积3880亩。村委会设在老王小学内。村民以种植粮棉甜瓜、奶牛养殖、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村里有吸奶站4个、奶牛饲养小区两个、完全小学1所、农资百货超市两个、合作医疗站1个。
一、村组概述
(一)王西北
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老王城”之西北,故称王西北。建国前有城,城门向南,城为正方形,边长约120米。村中心有一祠堂,1965年拆除。村西有一古庙,1940年拆除。1949年有150人,2010年有395人,耕地面积880亩。村内有吸奶站及奶牛小区各1个、农机电摩修理两家、商店两家、合疗站1所。该村有王、刘、张、陈等姓。王姓为本村大姓,共分三门;刘姓是1960年迁入的西安市民,始迁人为刘祥林;张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始迁人是张云光;陈姓为重庆市开县赵家镇双河村人,1973年迁入。
(二)王套城
明朝末年,乡贤王佩珂在“老王城”之东建起了一座新城堡—— “仁义处”。康熙年间,福建布政使王孙蔚(王佩珂之孙)在原城堡的北面和东面又套了一道城墙,故名套城。城门向南,有城楼,城门上方有“仁义处”三字。村西有座古庙,1940年建校时拆除。村北有黄河水利测绘点铁塔一座,高约13米。1949年有110人,2010年有326人,现有耕地800亩。1981年分为套一、套二两个生产队。村周围有奶站4个、小型农资百货超市1个,奶牛存栏100多头。该村有王、展、卜、赵、张等姓氏。王姓系大姓,后裔分三门,上辈分别以“清、智、新”命名;卜氏先祖卜春旺民国初年携全家从本镇卜家村迁入该村;展氏先祖民国十八年逃荒到该村;赵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张姓系1972年迁入的山阳县人。
(三)王东庄
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老王城”之东,故名王东庄。民国时有城,东西约130米,南北约90米,辟有东西二门。东门外有一古庙,1940年拆除。1949年有90人,2010年有246人。现有耕地550亩、吸奶站及奶牛小区一个、农资百货商店1家。该村有王、刘、杜、陈、丁、马、郭、苏、张等姓氏。王姓定居于明清;王文州一户和苏克让系1960年迁入的西安市民;刘姓先祖系临潼县田市乡北刘村人,清末迁入该村;杜姓祖上系相桥小寨人,清末迁入;陈姓分两支:陈安庆、陈双彦清末从本镇井陈村迁入,陈广林系山东曹州人;丁、马、郭等姓均系河南人,解放前夕落户于该村;张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县移民。
(四)王西南
位于“老王城”之西南,故名王西南。始建于明末清初。村西南有王孙蔚家族古墓多座(即石马坟),解放初还留有石马、石羊四五个。该村民国时有城,城门向南,东西约130米,南北约80米,街道成“上”字形,故也称“上字村”。1949年该村有110人,2010年有314人,现有耕地700亩。1981年分为西南一、西南二两个生产队。该村有王、罗、张等姓氏。王姓系该村大姓;罗姓1947年从河南南阳逃荒到此,土改时迁入该村,始迁人为罗西岐、罗启玉;张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始迁人是张振兴、张长合。
(五)小胡村
清后期,胡姓迁来,在此地古庙北建村。因村小人少,故名小胡。村南有王孙蔚家族古墓多座。村东南有古庙红花寺,井陈小学建校时拆除。民国时有城,城门向南,城东西约90米,南北约80米。街道为“T”形。1949年有村民120人,2010年有306人。现有耕地760亩、木器加工两家、颗粒厂1家。该村有胡、陈、朱、杨、牛、赵、张等姓氏。胡姓系大姓,家族近六世谱系为“广、德、景、怀、希、建”;陈姓系光绪年间从本镇井陈村迁入;朱姓系清末由渭南官底朱家村迁入;王姓分三支,王世友、王智奎土改时分别由王西北、王套城迁入,王米贵兄弟系河南偃师县芸凌乡人,1953年迁入该村;杨姓土改时由王套城迁入;牛姓原籍河南濮阳,解放前逃荒到此;赵、张二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
(六)小马村
始建于明清,原有30余户,清末兵燹后,该村仅剩两户人。其中马喜贵一户绝嗣,只有马腾保一户繁衍下来。因村小人少,故名小马。原村址在八支渠南,东西街道。村南有一贞节牌坊,东西长约6米,三层,高约7米,1958年被毁。1983年该村迁至东南方约300米处今址。1949年有村民40人,2010年有114人,耕地面积190亩。该村有马、潘、杨三姓氏。马姓为大姓。潘姓民国初年从临潼马额镇继王村迁入。杨姓1929年从河南濮阳县梨园集迁入该村。
二、本村人物
王孙蔚(1627—1683年),字茂衍。王孙蔚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19岁中举,26岁与其叔王元仕、王元衡同中进士。历任刑曹、湖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湖北粮道参议、川东巡宪、湖北提学道等职。任刑曹的时候,就在京城与大司农王宏诈(字玉铭)齐名,人称 “玉铭钱谷,茂衍刑名。”后来还曾任过直隶知府、登莱青道和督粮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升为湖广按察使。在任期间,办事干练,擅长断案。由于这时期战争频发,军书繁多,被台府大人重用,很多事情都让他来办理。他在处理案件时,手拿红、黑两笔,一边判案,一面广泛听取意见。各地送来的案件,很快就被他按照相关法律审判的一清二楚。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孙蔚升任福建布政使,次年任川东道事左,康熙十二年(1673 年),调任湖北粮道参议。王孙蔚爱旅游、喜欢佛经,康熙十九年(1680年),任川东巡宪时,曾为华岩寺请过藏经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王孙蔚调任湖北提学道,死在任上,被埋葬在故乡,其好友李因笃为其撰写墓志和墓表。
王孙蔚一生尤其爱吟诗,诗风婉丽自成一家,是我国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孙蔚著有诗集《轺香集》、《轺香二集》,可惜目前均未发现。幸存的10余首诗是从《晚清簃诗汇》、《华岩寺志》、《临潼县志》等书中找寻到的。
王彪亭 老王村王西北组人。早年在耀县经商,1918年,弃商从戎,参加陕西靖-,追随胡景翼0讨陈。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后,又随胡景翼出关讨奉。曾任营长、连长等职,打败了河南督军赵倜。1924年,任团长,随胡转战豫燕。“北京政变”后,胡景翼的国民二军驻守河南,王彪亭任二军岳西峰师代旅长,与军中临渭籍的共产 党员交往甚密。1925年,胡景翼在河南病故,继之二军又遭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几乎全军覆没。王彪亭死里逃生,返回故里。上世纪七十年代病逝,享年83岁。
王振喜 王西北组人。1939年在关山小学教书时,经孙明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不久,离开关山,失掉组织关系。建国后在新疆公路总局工作。
胡海彦 小胡组人。1955年4月出生,0党员,大专文化程度。1976年10月参加工作,在临潼、阎良基层工作16年。1992年2月~1998年1月任阎良区委副书记,期间调到西藏比如县委任副书记5年。1998年1月~2003年1月任阎良区副区长。2003年1月至今任阎良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三、文物古迹
【套城】 据《王孙蔚墓志》记载,孙蔚之先是-人。自肇基公元季避乱,渡河而西,居临潼东梁里,在今老王小学之北建起了一座“老王城”。明末,王孙蔚之祖父王佩珂(系明崇祯年间的贡生)曾任河南睢宁县教谕,回到家乡后,为防战乱侵扰,在“老王城”之东200米处建起了一座新城堡—“仁义处”(即现在王套城)。清康熙年间,其孙福建布政使王孙蔚在“仁义处”城堡的北面和东面又套了一道城墙,故又名“套城”。
该城堡长约200米,宽约140米,城门向南,有门两扇,高约3米多,门质红松,上钉铁皮泡钉。两扇中间有一小孔,以作瞭望。城门洞长约7米,青砖砌筑。城门额镌“仁义处”三字。城楼上有房三间,砖木结构,一门两窗。城墙基宽约9米,顶宽约2米,有城垛,高约2米,绕城一周。城墙外有城壕,宽约10米,深约4米,绕城一匝。
城门内西侧是王氏家族的祠堂。坐西朝东,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2米。祠堂内有七八棵直径约30厘米粗的柏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据老人回忆,祠堂原有三进房屋,厦房分列。建国前夕,仅剩三间靠城的厦房,房中悬着康熙皇帝的圣旨。每年春节、清明,祠堂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王氏族人均到祠堂,共同祭祀先祖。
城堡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棵古槐,枝叶参天。城南有一花园,是达官显贵游览之处。城堡东西两侧约180米处有两条南北官路,东官路往南经界坊、北冉、田市,直通渭南;西官路经官刘、康桥、三原,直通西安。
群众传说套城堪称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王氏居此,果成望族。乾隆《临潼县志》说,王孙蔚从其祖父到其儿子四代人中,共有三个贡生、七个举人、五个进士,这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王孙蔚之祖父王佩珂,明崇祯年间贡生,任河南睢宁县教谕,后以孙贵赠通议大夫;父亲王元调,赠通议大夫、湖广按察使;叔父王元仕,顺治二年举人,九年进士,任宜兴知县;叔父王元衡,顺治五年举人,九年进士,任漳州知府理刑;从叔王元寀,顺治十五年举人;从叔王元抡,康熙十一年举人;长兄王孙盛,字海屿,顺治五年举人,官至石屏知府;仲兄王孙麟,顺治二年举人;王孙蔚,顺治二年举人,九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从弟王孙谋,康熙二年举人;从弟王孙骐,康熙八年举人;康熙年间,临潼贡生王孙骥、监生王孙章、王孙冀疑是王孙蔚之从弟;长子王天宠,康熙五年举人,早卒,著有《绿竹亭诗》;次子王旟,例贡,候补中书;三子王灏,岁贡,候补主事;从子王侃,康熙二十九年举人,三十六年进士,任镇江知府;从子王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四十一年进士,任江西贵溪知县,在任期间清正廉明,政绩卓越,擢升吏部主事,死于上任途中。康熙之后,王氏家族逐渐衰落。
王氏家族的衰落,当地大多村民把原因归结于打套城时把龙脉铲断了,跑了风水。此说自不可信。
上世纪六十年代,“套城”逐渐被拆除,现仅剩部分残迹。
【王元调暨夫人井氏、贾氏墓志铭】 王元调(王孙蔚之父)暨夫人井氏、贾氏葬于富平县留古乡大众村吕家组之东2.5里,凹李朱家西南一里处。1932年,该墓被盗,墓志流失到张桥镇原马村荆家村民小组荆老四家(王家亲戚)。1961年,王氏族人王建才、王智全、王智民、王斌瑜四人用胶轮车将其拉回,现存于王套城。
该墓志为正方形,边长75厘米,厚12厘米。志文由富平进士、中大夫、广西布政使、分守左江道参政朱延璟撰写;志盖和志文分别由著名书法家沈荃和郭芬书丹。
该墓志为研究明末清初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为研究沈荃和郭芬的书法作品提供了实物,为了解、整理王氏家族的历史提供了真实宝贵的资料。
【王孙蔚墓志铭】 王孙蔚墓在关山镇东南一里处,1960年兴修水利时平毁,墓志流失于关山镇南房村官刘东组。2010年4月王氏族人找回残存的半块墓志,现存于老王村套城组。
该墓志为正方形,边长63厘米,厚12厘米,左下角已残。墓志由富平进士、关中大儒李因笃撰文;由临潼进士、诗人周灿篆盖;志文由长州知县苏仁书丹。
墓志对研究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对了解王孙蔚的生卒及生平事迹提供了重要的实据和线索,为研究王孙蔚的诗歌作品提供了真实的参考资料。
四、教育简史
老王小学南距关山镇5公里,北距张桥镇2.5公里,东距四县庙4公里,处阎、富、蒲、渭四区县之交界,老王村之中心。该校始建于1936年,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不少英才。
1936年,老王村民主人士杜志杨,在西安杨虎城将军办的汽车厂任科长,深受将军兴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回乡后,便和刘大公、王志岐等人商议,自己出资在村中心修建学堂。初建起时,仅有四亩地大,一座教室,一位先生,二十几个学生。1940年,杜志杨先生又联系王明道、王万才、王邦庆、王振功、王清贵等人捐地捐物,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1943年建成 “老王村国民小学”。时有学生100余名、教师7人,因建在关山国民小学之后,故人称“二完小”。
建国后,学校先后更名为 “临潼县八区二完小”、“临潼县老王村小学”。 1958年,学生增至300多名,学校进行了二次扩建。1962年改称“关山公社老王小学”。文革期间该校改名为“东方红小学”。 1970—1984年,小学附设初中班,更名为“老王七年制学校”,后又恢复“老王村小学”校名。
1985年,吉水军任校长时,校舍得到了一次较大的重修,教室由过去的土木结构变为砖木结构。1991年更换成砖围墙,宿舍、灶房也改为砖木结构。
2001年修建起了一栋840平方米的二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建筑总面积达1083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有一部七室,教学环境大为改观。
五、经济文化特色
【奶牛养殖】 1980年,老王村仅有两家养殖奶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套城奶牛发展到30余头。“一头牛不缺零用钱,三头牛盖房不作难”已成为奶农们的共同感受。2003年,奶牛增至100多头,奶牛养殖业迅速辐射到老王全村。武屯孟百跃首先在该村建起了挤奶站,奶农卖奶方便了。近几年牛价上涨,老王村的奶牛养殖再现热潮,仅套城就有200多头,户均两头多。饲养6头以上的有5户,个别户竟达10多头。目前,老王村共有奶牛约300多头、4个奶站、两个饲养小区,日收鲜奶4吨多,支付奶款一万余元,奶牛羊养殖业年收入超过了180万元。
【甜瓜种植】 2009年,全村甜瓜亩产收入在4000元左右,甜瓜种植面积达1300亩,总收入约500万元。2010年全村甜瓜种植更为科学化,不断推广工厂化育苗、冲施沼液等新的作务技术,促使甜瓜种植进入无公害化生产,其商品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化活动】 全村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立了王西北、王西南、王东庄、小胡村四个锣鼓队,王西南、王东庄、小胡村组建了三个秧歌队。每逢春节或喜庆之事,锣鼓队、秧歌队即为群众表演,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