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此筑城立阙,并建都于此。
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西周为京畿,东周时封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咸阳仍为都城,在咸阳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
秦末,项羽入关,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
将秦内史和上郡的部分地区分成雍、翟、塞3国。
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更秦内史地为渭南、河上、中地3郡,九年复为内史,改咸阳为新城。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
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又改咸阳为渭城,置渭城县。
太初元年(前104年),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冯翊,谓之“三辅”。
东汉末年,在关中及甘肃置雍州。
三国魏又分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在关中,改京兆尹为京兆郡,右扶风为扶风郡,左冯翊为冯翊郡。
又分扶风、安定2郡,在漆县置新平郡。
西晋迁扶风郡治于池阳,在槐里置始平郡。
分美阳置好畤县。
改栒邑为汾邑,鹑觚改属安定郡。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境内先后经历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更替,郡县废置繁杂。
后赵太和二年(329年)在关中复置雍州,分始平和长安,在古渭城置石安县。
前秦苻健,又恢复司隶校尉,前秦皇始二年(352年),置咸阳郡,在咸阳侨置灵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咸阳郡。
唐代,在关中设京畿道,武德元年(618年)分泾阳、始平置咸阳县,五代末,咸阳县属京兆府。
北宋在陕西及甘肃部分地区置永兴军路,咸阳属京兆府。
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咸阳县仍属京兆府。
元代,在陕西置行中书省,改京兆府路为奉元路。
咸阳县属奉元路。
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咸阳县属西安府。
清代仍属西安府。
1913年咸阳属关中道辖。
1935年~1940年,境内置有第十、第七两个督察区和第二、第九两个督察区的辖地。
第十行政督察区,公署设咸阳县中山街。
1935年冬,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成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陕甘边苏区栒邑县马栏镇设关中特区,1940年,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
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关中各县相继解放。
与此同时撤销关中分区,在市境设置三原、咸阳、邠县三个分区。
?1950年5月,撤销三原、邠县分区,咸阳分区改为咸阳专区。
分区辖咸阳、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栒邑、富平、耀县、铜川13县。
1952年12月分咸阳县城区置县级咸阳市。
1953年撤销咸阳专区。
1958年12月,咸阳县并入咸阳市。
1961年10月复设咸阳专区,辖咸阳市及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乾县、永寿、栒邑、邠县、长武13县。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栒邑为旬邑、邠县为彬县。
1966年,咸阳市划归西安市。
1969年,咸阳专区改名咸阳地区。
1971年咸阳市复属咸阳地区。
1984年,撤销咸阳地区,设立咸阳市,为省辖市。
将原地区所属的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将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
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咸阳市辖秦都、杨陵2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县。
1986年12月,以市区乐育路为界,分秦都区东部置渭城区。
1993年6月,撤销兴平县,设县级兴平市。
1997年7月,国务院决定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管委会为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
2018年5月,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由省直辖,咸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