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江汉区 > 满春街道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满春街道历史沿革

[移动版]

辖区早年为河滩之地,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汉水入江口一带被称为集稼嘴。

此后大量乡民汇集在集稼嘴以北,定居在芦苇丛生、满目沼泽的滩涂之上,经常遭受水灾侵扰。

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通判袁负责筑起汉口第一道防水堤(又称袁公堤),沿堤形成宽约两丈的壕沟,即玉带河。

为了往来方便,人们在河上架起木桥、石桥32座分别起名六渡(今长堤街以北,孙中山铜像侧面)、九如、广益等。

清末,境内长堤街到六渡桥一带仍多为湖塘洼地,1907年开辟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上、中段)后,湖塘洼地逐渐干涸,四乡农民陆续迁入此地填土建屋,逐渐形成街巷,与长堤街垂直形成的三条小巷,被称为芦家一、二、三巷;民国初年,一张姓浙江人于此地搭台唱戏,名江浙公所,后改称满春茶园;其附近的一条街(今大夹街北面,西起汉正街,东至民族街)被称为“戏子街”。

1927年,汉剧艺人在“戏子街”设立汉剧工会筹备处,临济宗也得到重建,改为尼众丛林,名棲隐寺。

1953年辖区内设有大夹、得胜、满春3个街道,属江汉区;1957年4月,撤销得胜街道,并入大夹、满春街道;1960年两街道合并成立江汉区人民公社满春分社;1961年恢复大夹、满春街道;1966年,满春街道、大夹街道分别改为红星街道、红河街道;1970年,红河街道、红星街道合并为红星街道;同年更名为满春街道,属江汉区管辖。

1991年满春街道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东到集稼嘴、西抵汉正街延安里、南临汉正街沿河大道交汇处、北至大夹街,拆迁居民、企事业单位750多户。